經濟學
理直氣壯地不勞而獲?無條件基本收入面面觀

對于“無條件基本收入”之不可欲性的反對,常常會帶上某些道德義憤的色彩。敢于在這個方面直面嘲諷和攻擊,為其辯解,不僅需要哲學分析技巧,也同樣需要勇氣和耐心。

馬拉松是中產愛好?年輕人第一個不答應

中國馬拉松的發(fā)展是一場,歷經孤獨、困難、甚至生死的長跑。

男女收入差距為何始終存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迪婭·戈爾丁揭示了答案

1980年代以來,工作時間最長、靈活性最低的工作往往也是薪酬更高的工作。這段時間內,盡管女性的資歷和職位都在提升,但大學畢業(yè)生的性別收入差距始終不變。

諾獎得主支招“韭菜”?

對于待割的“韭菜”們而言,塞勒的話不無參考。

人的幸福可以量化嗎?談“人類發(fā)展指數”的由來

需要認識的是,我們正在遭遇的沖擊不是一次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狀態(tài)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需要回歸到人類發(fā)展的本心,從更寬廣的視野認識這個時代。

雙十一這么多優(yōu)惠券,直接降價不是更好嗎?

產品定價里充滿了價格歧視,不過歧視的是“有錢人”。從經濟學上看,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對消費主義的反思很多,但中國距離消費社會還有多遠?

經濟學者梁捷認為,雖然這些年一些令人咋舌的奢侈消費現象引起廣泛關注,但整體而言中國人的消費并不高,特別是在電影、戲劇、書籍等文化消費方面,距離消費社會還有較大差距。

經濟學是科學嗎?

“所有模型都是錯的,但其中有些是有用的?!?/p>

經濟學與道德價值挑戰(zhàn)

現實社會的道德觀和經濟學家的價值系統存在分歧。經濟學家認為,只有當所有人將自己的享樂無限放大,并將苦痛降至最小時,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故事”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與宏觀經濟

普通人要學會分析著聽故事,宏觀經濟調控則要了解流行性故事背后的經濟風向標,并引導故事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