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保護
人對待動物并非要么喜愛要么撲殺 | 專訪

動物就像一張白紙,任由人類書寫并賦予意義,我們對動物的認識與想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如何在主流文化中被再現、被描繪。

【專訪】白鱘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保護陸生生物已成共識,但對水生生物的聯(lián)想卻總是食物

在白鱘被宣布滅絕之際,界面文化連線危起偉,與他談了談水利工程建設對白鱘生存的影響、魚類棲息地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水生動物保護的特殊性等問題。

蛇、蜥蜴、鱷魚...“神奇動物”進家門,異寵霸屏是好是壞?

養(yǎng)異寵雖成了潮流,但多少帶點破壞生態(tài)平衡內味兒。

“直播向左,牟利向右”?動物直播如何監(jiān)管

疫情下,動物園或將經歷一個艱難復蘇的過程,直播間成動物新“棲息地”。

給海洋貼上價格也許能拯救它?|圓桌

“基于自然的經濟”可以拯救海洋嗎?利用市場來對抗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弱會帶來哪些風險與回報?

困在時間里的“實驗猴”

一猴難求之下,誰能“拯救”猴子,是CRO企業(yè)嗎?

在城市邏輯的運作下,何處才是動物的容身之所?

“被邊緣化的動物們,不得其所的命運若要有所改變,還有待更多人愿意了解,”在《它鄉(xiāng)何處》一書中,黃宗潔將城市空間視為思考動物議題的開端。

片名是動物,主角卻是人?“神奇動物”系列里的法西斯主義與人類中心

格林德沃等純種巫師對泥巴種和麻瓜的迫害,跟他對動物的任意擺布和虐待并無二致。

800元的柴犬、500元的布偶貓,我來到了寵物們的“人間煉獄”

在寵物世界的陰暗角落里,總有一片光明在慢慢靠近。

不在荒野,而在交集:“由它們去”不一定是對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新近出版的《動物社群》一書為我們展望了一種新的人與動物關系的視野和以及人類與動物交往的準則,讓我們看到人與動物之間隱秘而不可避免的交集與互動,重新思考自然的邊界與動物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