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yè)評論 賈賀輝
編輯|葛偉煒
原本以為2023年的車圈已經夠卷了,沒想到2024年更甚!
2月19日,比亞迪喊出“電比油低”的口號,并下調旗下車型“秦PLUS”的上市價。很快,一眾車企似乎早已做好準備,紛紛跟進官宣降價。新年剛開工,車圈就陷入了一場混戰(zhàn)。
雖然早已具備了龐大的規(guī)模和產業(yè)鏈體系,但比亞迪的身邊仍然伴隨著一些隱憂。
結合財報來看,2023上半年比亞迪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204.68%,然而根據(jù)業(yè)績預估全年凈利潤增速將會下滑到74.46%~86.49%,體現(xiàn)在銷量方面,增速也出現(xiàn)了明顯下滑。
不難發(fā)現(xiàn),為了維持高速增長趨勢并完成2024全年交付新車450萬輛的目標,比亞迪不惜打出“七傷拳”——降價。
需要搞清楚的是,比亞迪們瘋狂降價究竟是賠本賺吆喝還是底氣十足?2024年注定腥風血雨的汽車市場,傳統(tǒng)燃油車又有哪些優(yōu)勢能夠有效抵擋住新勢力們的輪番進攻呢?
從9.98到7.98,比亞迪又來卷同行
2023年初,特斯拉在補貼和購置稅減免下滑時期打響了降價第一槍,攪動新能源汽車市場風云,緊接著比亞迪就以9.98萬元的起售價推出了“秦PLUS DM-i冠軍版”,震驚整個汽車界,甚至一度引發(fā)各大品牌的降價潮。
原本以為9.98萬元的起售價已經打到骨折,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早已貴為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在今年剛開工很快就又放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將全新推出的“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的官方指導價進一步下調至7.98萬元,相比此前的冠軍版車型降價達到2萬元。
圖源比亞迪官方微博
據(jù)第一財經報道,降價對于拉動消費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有比亞迪4S店銷售人員表示,兩款新車在上市前夕就有不少客戶收到消息并在上市當天即下訂,雖然只是春節(jié)后開工的第二天,但接待試駕的客戶已經超過8組,儼然一副門庭若市的景象。
眼看行業(yè)銷售冠軍擺出了“掀桌子”的姿態(tài),包括同屬自主陣營及合資品牌的其他車企也紛紛跟上。長安啟源、五菱汽車、哪吒汽車、北京現(xiàn)代、上汽通用都做出了降價舉動。
新年剛開始各大車企就大打價格戰(zhàn),顯然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但不可否認的是汽車品牌之間的競爭愈發(fā)激烈也是事實。作為帶動銷量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以價格換市場,自然就成了很多汽車品牌的首選殺招。
只不過,某種程度上來看燃油車的降價多少顯得有些被動,畢竟以往有著可觀的利潤空間,誰也不想主動把到嘴里的肥肉吐出來。但對新能源車企而言,降價卻有著自己的底氣。
新能源車大降價,底氣何來?
國內汽車市場,為何會由新能源汽車輪番掀起價格戰(zhàn)?
從戰(zhàn)略層面來看,汽車市場中的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間的斗爭已經持續(xù)多年,對自主品牌而言始終被合資品牌壓一頭。為了徹底扭轉這一局面,自主品牌只能依靠新能源所帶來的彎道超車機會。
其次則是各大車企對于市場的爭奪。事實上自從價格戰(zhàn)開始以來,為了維持自身優(yōu)勢地位,很多合資品牌紛紛放下身段加入這場戰(zhàn)斗。
表面來看,整個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占據(jù)上風,然而在比較大眾化的A級轎車市場,根據(jù)懂車帝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過去一年銷量最高的是日產軒逸和大眾朗逸,分別為37.6萬輛和35.1萬輛,比亞迪秦PLUS以32.3萬輛的銷量屈居第三。
圖源懂車帝
持續(xù)賣力的降價也未能打過合資品牌,這讓比亞迪們緊張了。
當然,包括比亞迪在內的各大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多仍處在上升通道,自然也有著自己的銷售和增長目標。以比亞迪為例,2024年預定銷售目標為450萬輛,相較于2023年同比增長50%。原本就極度內卷的市場,比亞迪率先掀起價格戰(zhàn)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不過相較而言,更應該關注的或許是新能源車降價的底氣究竟來自哪里?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新能源車企逐漸掌握了全產業(yè)鏈垂直整合能力,從而能夠從合資品牌們的圍剿中突出重圍。
和很多車企選擇把零部件交由第三方研發(fā)和生產不同,比亞迪從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就在自研零配件、構建垂直產業(yè)鏈,包括核心的電池、電機、低壓電子電氣等。
在這種不受外部掣肘的發(fā)展模式下,比亞迪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全產業(yè)鏈垂直整合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業(yè)內人士認為此次降價表面是價格戰(zhàn),實則是全產業(yè)鏈的能力比拼。
事實上不只是比亞迪,長城汽車在零部件方面也在持續(xù)加大投入,早在2019年就亮相了旗下蜂巢易創(chuàng)、蜂巢能源等在內的六大零部件企業(yè);長安汽車在2022年底開始推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yè)園建設;吉利汽車則在此前官宣和法國雷諾成立動力總成合資公司,成功實現(xiàn)中國車企在關鍵零部件領域的反向輸出。
同時,規(guī)?;軌蛴行Э刂圃燔嚦杀尽1葋喌献鳛槿蜾N量最高的新能源車企,在規(guī)?;a之后,能夠進一步壓縮零部件成本。
這一點對其他跟進降價的新能源車企來說也是一樣,通過以價換量提升規(guī)模,再借助規(guī)模擴大降低成本,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例如這次跟隨比亞迪一同降價的長安啟源A05,雖然目前月銷量還不足3000臺,但經過降價促銷后銷量一直在穩(wěn)步提升。
當然,電池成本的下降也是新能源汽車得以降價的關鍵因素之一。過去一年來,電池核心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從2022年50萬元/噸已經降到如今的8萬元/噸,換算到每臺汽車上,原材料價格的下跌可使單車成本下降近萬元。
如此一來,比亞迪們就無需再對合資燃油車“手下留情”,汽車市場格局也將再次迎來顛覆。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燃油車就只能被動挨打。
新勢力對比老傳統(tǒng),還差些什么?
不可否認,全產業(yè)鏈布局、高速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規(guī)模效應以及電池成本的下降,的確能夠讓新能源車擁有更加可控的調價空間。
相較而言傳統(tǒng)燃油車更新迭代慢、產品智能化程度不高,但如果能夠擺脫造成其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覆蓋全國的經銷商體系,像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那樣發(fā)力直營,不見得手中就完全無牌可打。
例如,很多鍵盤車神口中的“公路閃電”雷克薩斯,早前頂著純進口的光環(huán),在國內銷售只能依托于經銷商,肆意加價完全不接受廠商的指導價格。試想,如果在大陸市場開啟直營模式,將會對其他同價位的車型產生多大程度的降維打擊?
圖源雷克薩斯官方微博
況且以新勢力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時至今日,對比合資或純進口品牌仍然有著一定的差距。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燃油車從問世至今發(fā)展歷史已超百年,而新能源汽車真正和廣大消費者見面只有10多年時間,雙方在整個汽車市場中的文化底蘊就不在一個層面,更何況對合資品牌而言還有著很多獨特的優(yōu)勢。
首先,很多消費者在選購汽車時極為看重的因素是品牌效應。經過多年對消費者心智的搶占,合資品牌在品牌效應方面有著極高的優(yōu)勢,一直以來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德系、日系等汽車品牌,往往更容易獲得廣大受眾的認同感。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嘲笑理想汽車的“冰箱彩電大沙發(fā)”,花BBA(寶馬、奔馳、奧迪)的價格買臺力帆代工車,同時還包括蔚來由江淮汽車代工,小鵬則是海馬代工,等等。哪怕比亞迪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銷冠,仍然不被消費者稱為真正的大品牌。
其次,我們需要關注實際的市場表現(xiàn)。國產造車新勢力雖說在市場份額上已經搶占了一部分優(yōu)勢且有著不錯的發(fā)展前景,但從銷量數(shù)據(jù)上,依然比不過傳統(tǒng)燃油車。
除了前文提到的在A級車市場全年銷量排行眾霸榜的日產軒逸和大眾朗逸外,若把在高端和豪華市場的表現(xiàn)算上,差距則更加明顯。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度寶馬、奔馳和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分別達到82.5萬、76.5萬和72.9萬輛,30萬以上的中高端價格段罕有敵手。畢竟如果懷揣著幾十萬現(xiàn)金準備購入自己的第1臺車,試問有幾個人能完全拋開BBA不談呢?
再者還包括成本控制方面。燃油車經過多年沉淀,在沒有絕對技術革新的前提下成本相對平穩(wěn),對比而言新能源汽車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
盡管如比亞迪之類的大型車企可以借助自身強大的垂直整合和全產業(yè)鏈能力實現(xiàn)規(guī)?;?,但這是建立在銷量足夠大的基礎上,對于一些中小型車企而言,不可能每家都會“為了點兒醋而去包盤餃子”。
誠然,整個汽車市場的大趨勢就是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新勢力逐漸碾壓老傳統(tǒng)的替代過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xù)9年全球第一,占到全球60%以上比重,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將進一步提速,預計2024年新能源汽車單月滲透率將超過50%?!?/p>
只是無論如何價格戰(zhàn)對各大車企實際造成的損害都不容忽視,雖然面對越來越卷的汽車市場,這步棋不得不走,但未來新能源車和燃油車之間大概率將會達成一個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