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前線
最高法:對利用自媒體詆毀民營企業(yè)等侵權行為,要嚴厲打擊

2017年到2022年,全國法院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糾正涉產權刑事冤錯案件256件361人。

法治面 | K435列車命案嫌犯被鑒定為精神病人,為何對其強制醫(yī)療?

“強制醫(yī)療不是對精神病人的監(jiān)禁懲罰,而是基于對疾病本身嚴重性以及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考量,建立完善的精神病人強制醫(yī)療制度?!?/p>

法治面 | 反制網暴,人格權侵害禁令管用嗎?

人格權禁令制度旨在強調對侵害人格權行為的損害預防,也是一種防御性請求權。

網友造謠“73歲企業(yè)家豪娶29歲美女”:構成誹謗罪,獲刑1年

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fā)布《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

法治面 | 人販子何種情況會被判死刑?

被拐賣人數、跨越的時間、造成的被害人及其家庭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以及被告人的主觀惡性等,都是法官考量犯罪人拐賣兒童情節(jié)嚴重程度的依據。

【專訪】北大教授沈巋談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要避免部門立法,“重罰”應說明理由

被稱作“小刑法”的治安管理處罰法施行17年后迎來首次大修,許多法學專家通過各種渠道對修訂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表示,意見采納與否自己無法決定,但意見表達關乎公民責任。

【深度】財政轉移支付法為何“難產”20年?

2023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規(guī)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龐大的資金體量周轉,一直沒有專門的法律予以規(guī)范,而是以部門規(guī)章的形式進行支配。

“民告官”案上訴申訴率高未實質性改善,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將結束

最高法表示,根源性問題在于訴源治理推進力度不夠、一審二審質效未能充分彰顯,不宜單靠調整案件一審、再審管轄機制來解決。

官方回應“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歡迎通過正常渠道提意見

社會公眾和有關方面對征詢意見的法律草案提出的各種意見,包括對其中引起關注條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機構將認真梳理和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或者妥善處理的建議。

法治面 | 編纂條件比較成熟,環(huán)境法典為期不遠?

新華社發(fā)布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guī)劃顯示,我國將積極研究推進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法典和其他條件成熟領域的法典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