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邱書婉
來源 | 界面藝術
界面藝術頻道策劃的“大審美經濟”欄目面世之后,發(fā)表了《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一文,闡釋了我們對中國當下社會大審美經濟發(fā)展的最新觀察和深度思考。作為國內首家關注審美經濟的藝術媒體頻道,專題系列文章主要從四個維度集中記錄當下正在發(fā)生的商業(yè)案例、行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各方專業(yè)人士的深刻洞察觀點。
從橫向層面,觀察報道代表性行業(yè)和企業(yè),特別是和精神消費關聯(lián)的藝術文化產業(yè)領域的大審美經濟發(fā)展趨勢。從縱向層面,挖掘企業(yè)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產品設計到營銷品牌、媒體傳播到運營方式,審美是如何與之發(fā)生聯(lián)系并產生影響力。
從宏觀角度,討論大審美經濟發(fā)展中需要的人才培養(yǎng)、教育方向、市場需求、產業(yè)布局、資本流向。從微觀角度,分析代表性政府、企業(yè)、機構等的大審美經濟實踐案例成果。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目前的中國已經快速邁進了第三個經濟形態(tài),即大審美經濟時代。這是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結構改變,國家政策導向而引發(fā)的新一輪經濟增長點。界面藝術推出的“大審美經濟”欄目,愿與更多的人分享其理論和實踐成果,為研究中國的大審美經濟,撰寫生動的中國故事。
在過去十幾年,藝術市場風云變幻,尤其是亞洲市場,很多人開始接觸藝術、關注藝術、以及談論藝術。本期接受采訪的嘉賓是藝術行業(yè)資深人士魏蔚,她擁有一二級藝術市場的豐富經驗,對行業(yè)有著深刻洞察認知。
在本次的交流中,魏蔚從審美流變的角度和讀者分享她對藝術收藏和投資趨勢變化的看法,以及對數(shù)字藏品的態(tài)度和最新觀點。同時在大審美經濟的大背景下,作為藝術機構和從業(yè)人員對如何做好公眾審美教育和加強話語權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界面藝術:作為在藝術行業(yè)頂尖機構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你有機會從更宏觀和更細節(jié)的角度看到全球藝術市場的發(fā)展變化趨勢,特別是你所負責的亞洲市場板塊,可否分享在過去幾年里,整個藝術市場呈現(xiàn)出哪些新的審美趣味變化?
魏蔚:這兩三年由于疫情,許多行業(yè)處于不太穩(wěn)定的狀態(tài),業(yè)內人士也會比較謹慎。但藝術品行業(yè)相比之下比較平穩(wěn),藏家的審美需求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滯不前。
這兩年我剛好也從拍賣行換到畫廊工作,直觀感受是藏家對西方藝術品的熱情高漲,一二級市場西方藝術品在亞洲板塊不斷推進,業(yè)績表現(xiàn)較為明顯。此外,不管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對于新興藝術家的興趣空前。而高端藍籌市場也持續(xù)遞交出了成績,讓從業(yè)者感到驚喜,比如安迪·沃霍爾就是一個特例。藏家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止對藝術和審美的追求,市場反倒是風起云涌,經常能看到拍賣會上某個藝術家又刷新了紀錄,或是一級市場上某個藝術家的作品全部售罄。這是目前我能感受到的比較明顯的變化。
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市場對作品的審美趣味選擇上,從古典向現(xiàn)當代藝術偏轉,從東方向西方偏轉,女性藝術家和少數(shù)族裔板塊作品的收藏數(shù)量也有明顯增長。市場整體還是在追求推陳出新,從關注藝術史經典轉向對普世審美的挖掘。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首先來自于藏家的代際更迭,年輕藏家?guī)恿藢徝廊の蹲兓總€人的審美傾向、品味,都受到出生時代,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以前中國區(qū)的藏家對于古董字畫比較青睞,新一代藏家則對西方藝術的關注和興趣點會比較多。第二是審美多元化的出現(xiàn),以前可能名家、成熟藝術家的作品會比較多人收藏。而現(xiàn)在的收藏派系或板塊,會比較有個性化的凸顯,新老藏家都希望在自己的收藏領域有新突破?,F(xiàn)在藏家對于自己喜好的東西會主動去搜索了解,比如說有專門收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藏家,又或者是專門收抽象作品的。另外,社交媒介的出現(xiàn),使得藏家對藝術品的了解日益深入,交流愈發(fā)便捷。以拍賣為例,現(xiàn)在香港和紐約的拍賣基本上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對于藏家來說,選擇區(qū)間大了之后就可以做個性化收藏,不再受區(qū)域局限。
界面藝術:在全球一二級市場里,你認為目前亞洲市場新老藏家其審美趣味有哪些不同?如何理解這種偏好構成?國際市場對其趣味選擇的影響大嗎?畫廊或拍賣行對未來的趣味轉變是否有足夠的準備,主要準備在哪些地方?
魏蔚:收藏分不同體系,但對于新藏家來說,體系問題并非首要考慮,因為收藏的初始階段大多是很純粹的驅動,可能是有閑錢,有展示的空間,順其自然就有了收藏藝術品的需求,而后開始接觸畫廊、拍賣會,逐漸收藏了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收藏經驗,才會比較有意識性地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別,系統(tǒng)性地去了解作品,等積累了五到十年的收藏經歷,體系問題才會真正進入視野。新晉藏家可能因為比較偶然原因開始了收藏,方向多比較籠統(tǒng),比如說對潮玩類的,又或者印象派、超現(xiàn)實主義會關注多一些。也有藏家因為對藝術史的見解,會比較關注小眾市場,比如說黑人藝術家、少數(shù)族裔或者女性藝術家,而這些板塊如今也得到了越來越多藏家的關注。除了個人藏家之外,過去十年里,亞洲的機構收藏也明顯增加,上海就涌現(xiàn)了很多不同主題、各具風格的私人美術館。
2021年9月成立的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
因為藏家審美越來越多元化,對于畫廊來說,經營思路上也會有一些調整。各家畫廊有各自的個性,有的側重一級市場,重視藝術家本身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有的主攻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注重區(qū)域的代理;有的挖掘特定領域的藝術家或藝術門類,通過策展將不同時代的藝術脈絡進行梳理。而有的畫廊比如厲蔚閣,與一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保持著緊密的代理及合作關系——不管是在國際上廣受好評的成熟藝術家還是冉冉升起的新興藝術家,同時也重視二級市場,這一塊所選擇的藝術家就多受到拍賣市場的認可。除了跟藝術家的長足合作,厲蔚閣也特別重視與藏家的關系,秉持全球性與本土性并重的思路,協(xié)助藏家建立收藏。
2021年屠宏濤(厲蔚閣代理藝術家)于上海西岸藝博會的個展現(xiàn)場。??屠宏濤,圖片:厲蔚閣,攝影:JJYPHOTO
畫廊會根據(jù)自己的不同優(yōu)勢來做規(guī)劃,所以就很難概括畫廊會如何根據(jù)市場來做經營策略的集體調整,只能說根據(jù)自身情況特點來做權衡。而與此同時,藝術家的市場反饋也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一些嚴肅藝術家在美術館這類學術機構受到了肯定,但是市場表現(xiàn)遇冷;還有一些藝術家,可能歷史對他有過爭議,但是經過時間的檢驗重新獲得了肯定。那作為畫廊,就也要做好市場與學術,長期和短期利益之間的平衡,這對于注重一級市場的畫廊來說是不小的考驗。而時代造就的品味變化,不可避免代際之間有一定的審美鴻溝,那么像畫廊、拍賣行等藝術交易平臺,也會面臨如何緩和、改善這類矛盾,相應做出取舍。
要說在亞洲收藏板塊比較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過去家喻戶曉的肯定是像梵高、莫奈、畢加索這類名家,因為美學教育充分以及宣傳到位,亞洲藏家乃至國際藏家都是很青睞的。但是像安迪·沃霍爾,則是在近幾十年才日益進入亞洲藏家的視野。而像中國的趙無極、常玉,日韓板塊的草間彌生等,也都是亞洲藏家所鐘愛的藝術家,一來他們都已經在藝術史上享有一席之地,二來審美偏向上,能從人文歷史角度引發(fā)藏家共鳴。亞洲藏家對于色彩的青睞由來已久,而對于抽象、涂鴉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培養(yǎng)趣向,畢竟是從接受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熏陶過來的。加之西方人物畫,古典藝術里和宗教相關的題材,因為有比較強的西方人文背景,跟亞洲藏家品味的文化關聯(lián)性相對較弱,除非藏家本身有宗教信仰或偏好。
界面藝術:5月9日佳士得紐約拍賣,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作品《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拍出了1.95億美元(13億人民幣),成為世界排名第二貴的作品。你對此價格現(xiàn)象的看法和觀點是什么? 藝術家的最高作品價格在1996年是371萬美元,2004年是1740萬美元。
魏蔚:對此價格并不意外,最主要還是一個稀缺性的問題:有些作品,比如說梵高的《向日葵》,拍賣之后市場就再也沒有了,剩下的全在美術館,物以稀為貴造成了價格的高漲。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個超高的價錢?首先這幅畫是美國波普藝術的一個巔峰之作,橫跨了20世紀的藝術與文化,藝術家同系列共創(chuàng)作了五件作品,而這一件作品是唯一首次見諸于拍場的作品,尺幅又很大,是安迪·沃霍爾作品系列中獨一無二的經典巨作。
盡管如此,作品也不是拍賣行隨便定價,而是要隨行就市的,市場上有一個嚴謹?shù)亩▋r基準,最后成交價格,并沒有讓市場覺得非常出乎意料,而市場上其實也有不少作品是有超過達·芬奇作品的價格的,沒有以公開拍賣的形式成交進入公眾眼球而已。
界面藝術:從你過去十年接觸到的一二級市場情況來看,藝術品的金融屬性有多少?有哪些變化?在藝術市場里,你如何理解投資和消費(或投機)兩者的關系?你認為當代藝術是不是好的投資對象?
魏蔚:我覺得大部分的藏家還是因為發(fā)自內心喜歡藝術而收藏作品,不過也沒有一個人買完之后是奔著虧本去的。但是市場虧本是存在的,因為藝術的價值和價格,兩者之間有時候要一分為二地看,市場跟學術并不是完全對等的。從這個層面來說,藝術收藏有一個更新迭代的過程,取決于你所生活的這個時間點內這個作品是不是剛好是大家都想要投資的對象。再者,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更新迭代,但從長期來看,大部分人買藝術品還是出于喜歡。我記得有機構做過一個調研,75%的藏家認為喜歡作品才會花錢買回去放在家里,反之就算天天看著心里也不會愉悅。而在一定程度上,藝術品作為理財組合的一部分,從小范圍來講投機的成分也還是有的,但應該不會有人拿出身家性命來投機,以及如果不喜歡,就算作品再便宜藏家也不會想買,所以前提還是得要喜歡,能夠產生共鳴。
如果藝術品完全金融化的話,就會把藝術品能帶來的快樂和精神屬性削弱掉了,這其實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有一些藏家是比較排斥過度金融化的。過去有一些藏家,要是買到自己心儀已久的作品,可能都會特地開一個派對來慶祝,足見對藝術的熱忱。而學習收藏的過程也會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如果沒做這些功課的話,可能對這個藏品一點情感連結都沒有。
而做藝術投資,其實是有一定風險的,建議要結合個人喜歡然后再來做投資的事,就像進入股票市場一樣,需要有心理準備。但喜歡是無價的,是一種能凌駕風險之上的因素,因為就像我說的,藝術品本身不僅擁有商業(yè)價值,還包含情感歸宿。買喜歡的東西回去,至少心里是高興的,能延年益壽。像洛克菲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年收藏莫奈的作品,他也是很高興的,收著收著,藏品還能不斷升值。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洛克菲勒那樣級別的藏家,但根據(jù)自己的喜歡來收藏,至少每天回去看到這些藝術品的開心是相似的。
我不排斥藝術品跟金融掛鉤,但建議只是作為資產的一些補充組合,畢竟它也具有一種貨幣性,可以交易,可以漲跌。除了這些以外呢,藝術品能帶給你愉悅,而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能夠產生物理的陪伴。從這個方面來講,你把它當成消費還是投資,要根據(jù)一個人財力來看,如果是幾萬或者十幾萬,可能就是消費,但要是達到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時候,這必然是一個投資,是資產組合的一部分。
如果要給一些建議的話,我記得大藏家張宗憲曾說過十二字箴言,如果真的想在藝術板塊賺錢的話,需要“看得見、買得起、捂得住、賣得掉”。雖然這句話是針對古董行業(yè),但對現(xiàn)當代藝術品也是一樣的。所謂“看得見”就是從多逛、多聽、多看開始,“買得起”意味著不要把身家性命拿上去賭,它只是一個愛好,用的是閑錢,就算虧掉,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第三點“捂得住”,要真正喜歡享受收藏過程,不是短線炒作。最后“賣得掉”意味著能判斷好的出貨時間,就好比股票,什么時候賣出也很重要。藝術品的價格有一個周期性,需要抓住其中的規(guī)律。這十二個字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張宗憲先生是親自實踐并收獲了成功的人物。
界面藝術:過去很多人會把藝術市場看做是一個小眾市場,但如今因為信息不斷透明化以及數(shù)字藏品的出現(xiàn),不斷有新人加入藝術市場,你對此秉持的態(tài)度是什么?如何看待數(shù)字藏品,現(xiàn)在市場需求主要來自哪里,你對此的判斷是什么?
魏蔚:對于數(shù)字藏品的興起,我看到的變化還不是很明朗,至少是核心市場游戲規(guī)則還沒有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的NFT,有人把它當成一個支付手段(工具),也有人把它當作是一種與藝術合而為一的數(shù)碼貨幣,屬于小眾的幣圈交流,跟傳統(tǒng)的藝術品收藏的邊界還是涇渭分明的。每年我都能聽到一些不同的玩法,但到底新規(guī)則能走多遠,到現(xiàn)在來看都像是盲人摸象,沒有人能說清楚。目前有些藝術家已經開始自己在探索,我也相信這一形式的出現(xiàn)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它不斷拓寬藝術的邊界,但這個市場還很新,所以大家還是屬于一個觀望的狀態(tài),我的態(tài)度可能也暫時比較謹慎一點。
我們畫廊的宗旨是要幫藏家建立起明確的收藏體系,如果最終為藏家做的和愿景不一致的話,那就違背了初心。不過這更多的還是取決于藏家及藝術家的需求,我們作為藝術收藏的其中一環(huán),對不斷發(fā)展的藝術及其承載形式都是好奇且包容的,但這個蛋糕有多大,現(xiàn)在目前來說不清楚,不確定性比較大,而傳統(tǒng)的藝術收藏是比較穩(wěn)定的。而那些可能花十幾塊錢就能購買的數(shù)字藏品,其實跟真正的收藏還不太一樣,因為真正的收藏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是可以生活在一起,可以共存并享受。
界面藝術:你如何理解拍賣行和畫廊在公共美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給予藝術家的建議有哪些?
魏蔚:從業(yè)者能夠很好地生存,藝術生態(tài)圈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從教育角度來講,美術館和博物館比較專注于本土的交流,而國際性的流通還是要靠拍賣行。中國在30年前才出現(xiàn)拍賣行,現(xiàn)在有各種藝博會,可以走出國門了解到很多國外的一些資訊,交流自然更加頻繁。對于公共美育的推動,光靠一家的機構是不夠的,而是需要一個藝術生態(tài),藝術生態(tài)包括畫廊、拍賣行、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媒體、藝博會等,通過舉辦一些大型藝術交流活動,以及市場化運作,進一步提升公眾對藝術的了解和關注度,從而提升審美水平。
在國富民強之后開始關注藝術文化,這是一個感性的需求變化,大眾不再滿足于一日三餐,而是需要美的熏陶。人文教育的好處是學習了就是一輩子的事,也是讓你快樂一輩子的事,這或許與實用性關系不大。但大家每天需要面對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了解這些對自己的心理有平衡和治愈作用,能吹拂掉心靈中的塵埃。
畢加索曾經說過 “Art washes away from the soul the dust of everyday life ”(藝術可洗滌生活留在心靈的塵埃),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非常需要的。進入美術館博物館之后,整個人可以瞬間安靜下來,會進入舒服的狀態(tài),當面對千百年文明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很渺小,當下很多事情會看淡,比如說看到梵高筆下的《星空》,總會有人會哭泣,產生共情,通過藝術作品,心靈得到很多治愈。
持續(xù)三年的疫情可能讓人心情抑郁,但會慢慢發(fā)現(xiàn)藝術品是情感上的一種外力,可以幫助人們暫時脫離現(xiàn)實,回到另外一種狀態(tài)里面,尤其是一些當代藝術,它表現(xiàn)的就是現(xiàn)代社會里沖擊和矛盾,看了之后對人產生一種啟發(fā),內心得到平靜之后再積極地把事情解決掉。我覺得這是藝術不可磨滅的原因,這也是我喜歡藝術的原因,更喜歡它賦予人性的一面。
2022年,香港巴塞爾厲蔚閣展位現(xiàn)場 圖片來源:厲蔚閣
界面藝術:藝術作為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審美話語權。作為關注戰(zhàn)后藝術的頂級畫廊亞洲創(chuàng)始人,你如何理解這種審美話語權的影響力以及它的變化趨勢?
魏蔚:國際交流是東西文化之間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在西方講到東方就會想到中國,如果去海外的美術館,不管是美國大都會還是大英博物館,中國的古董非常多。
西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也是非常大的,雖然他們很多人對于中國的朝代不太清楚,但是對很多來自美術館的亞洲藝術品還是很熟悉的,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的話語權還是蠻大的。
而各國之間的交流對于亞洲的藏家和藝術家都非常重要,現(xiàn)在新一代的中國藏家,很多都接受過西方教育,精通不同語言和文化。而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家,所使用的藝術語言在一定程度可以和西方交流,可以被西方藏家了解并收藏,不像以前,中國藝術文化特質強,比如字畫、書法、篆刻,都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對東方文化比較了解,才有可能收藏。
還有一些藝術作品,比如是一些具體人物和地域色彩濃重的創(chuàng)作,在西方文化的背景里,也會比較的陌生,欣賞起來有難度。同理,有些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中國藏家也不易接受。所以我覺得并不是一個話語權,而是一個交流的問題,文化要開放,要溝通,產生共鳴之后才會喜歡。
藝術其實是不分國界的,它抒發(fā)普世的感情,有時候讀不懂一個國家的文字,但是可以被一幅畫打動?,F(xiàn)在西方藝術進程為什么那么快,就是因為幾代人對西方藝術的學習教育日益深化,導致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愿意去選擇收藏這個方向的作品。
中國在發(fā)展,在文化方面的開放程度也遠超從前,作為一個藝術從業(yè)者,一個國際畫廊的亞洲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幫助我們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生涯當中有一個更加國際化的經驗,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我們的一種使命。
相信國家會持續(xù)積極推動文化產業(yè),那么在對外交流上,作為民間的一股力量,我們也會尋找優(yōu)秀的作品,能夠幫一些中國年輕藝術家,在國際上發(fā)聲,讓國外了解到中國的新生力量。在講中國故事的時候,需要一些新的元素,新的人,這樣交流過程中,不僅讓外界知道我們的過去,還能看到現(xiàn)在和未來。
我從拍賣行亞洲區(qū)主席,再到現(xiàn)在畫廊創(chuàng)始人,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到這樣的藝術市場里面來,能夠發(fā)出更大的聲音,在個體層面展現(xiàn)一種力量,從而提振整體的信心。
點擊閱讀往期采訪內容:
第一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首提“生活美學產業(yè)”新觀點
第二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盤活藝術資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第三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河南修武縣委書記郭鵬: 提升鄉(xiāng)村審美,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另一條路徑
第四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從藝術脫口秀到藝術消費,你能有多大的商業(yè)想象空間?
第五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華茂集團總裁徐立勛:一家民營企業(yè)的社會美育夢如何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