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近日廣受關注。《封神演義》這部據說由明朝小說家許仲琳(此說法亦有爭議)所著的古典神話小說影響深遠,此前已被改編翻拍成十幾個版本的電視劇,姜子牙、紂王、妲己等人物也早已婦孺皆知。然而,即便《封神演義》受眾廣泛,卻極少被人們拿來與“四大名著”比肩,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文學性不足。
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東方文化系教授梁歸智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紅樓六家談”中講述《紅樓夢》,他還寫過《神仙意境》一書,講述了自己對《封神演義》的理解和分析。他談到,《封神演義》的小說藝術尚不成熟,例如人物形象方面偏“類型化”,這意味著人物更多作為觀念的化身存在,而非有血有肉有個性的個體。梁歸智認為這與儒家思想的流行有關。儒家的審美理想與豐富深刻的藝術個性之間存在矛盾,因為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要限制人個性的發(fā)展,使其“不逾矩”,“存天理,滅人欲”。
《封神演義》的文學鑒賞(節(jié)選)
撰文 | 梁歸智
作為一部小說,能寫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標志?!斗馍裱萘x》這方面的成就不是十分突出,綜合考察全書的形象體系,基本上是“類型化”的寫法,屬于古典的審美意識。這自然又與華夏傳統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浸淫、影響分不開。
《封神演義》的人物形象體系,可以歸納為兩朝三教,仙凡混一。兩朝是商與周,三教是闡、截、釋(小說中稱西方教,即釋教前身)。商朝寫一王,是紂王;周朝寫兩王,是文王和武王。紂王是無道昏君的代表,周文王和周武王是有道明君的化身。他們分別是惡與善的偶像,又分別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專制與開明兩個不同層面的藝術體現。
比較起來,周文王、武王更是一種觀念的人物模式,是“以德王天下”“泛愛眾而親仁”“隆禮重法”等儒家理念直露的摹寫,因而缺少血肉和魅力。君仁臣賢,父嚴母慈子孝,夫妻互守禮法,弟兄彼此和睦,一切都在儒家禮教的規(guī)范之下,井然有序,一切又都溫情脈脈,浸潤著倫理親情的和諧溫馨。這里沒有人際關系的摩擦爭斗,沒有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更沒有什么性格的變態(tài)之類。這就是所謂儒家的“中和之美”,但作為人物性格而言,也就談不到特點,談不到個性。
倒是寫文王食子、吐子,多少表現了一些人性的內容——圣人不食子,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里面包含的是父慈子孝的儒家倫理思想。但客觀上,文王食子又吐子的故事卻暴露了儒家倫理的內在矛盾,給周文王這位儒家理想的大圣人涂染上一層悲劇色彩。儒家倫理是有人情味的,但本質上又是專制主義的。紂王殺死伯邑考并讓文王“食子”是專制主義的集中體現,信守“君為臣綱”的周文王既要維護君主的權威,就不能不在“父慈子孝”方面陷入困境。
作為昏暴之君的代表,紂王并不算十分典型。因為紂王的一切暴虐行為都是在妲己的教唆下干出來的。不過這倒使紂王這個人物有了另外一些耐人咀嚼的特點。作者寫到紂王時,有意無意地會流露出某種同情,這主要是受到女色亡國和君權至上兩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但同時也使紂王的性格有了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和生動性。鐘惺有評語說:“紂王雖然無道,還算個俠烈漢子。起先做了許多惡業(yè),及至到壞事時,便爽爽利利,以死自待,決不沾泥帶水。若是小丈夫,便有無限婆子氣,不知作多少悲啼哭泣?!?/p>
總之,周文王、武王與紂王的對比意味是明顯的。這是仁德與昏暴的對比。作為觀念的衍化和圖解,不可能寫出血肉豐滿的感人形象,雖在局部有可取之處,卻遠遠沒有達到文學上的“這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儒家的審美理想與豐富深刻的藝術個性之間是有矛盾的,因為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要限制人個性的發(fā)展,使其“不逾矩”,“存天理,滅人欲”。
周朝的臣子以散宜生、南宮適為代表,是所謂賢臣良將,因為既不是描寫重點,又只是“賢良”觀念的化身,所以只是一些姓名符號,沒有獨立的性格可言。商朝臣子共有三類:愚忠之臣、奸佞之臣和棄商從周的明智之臣。
奸臣如費仲、尤渾、崇侯虎、飛廉、惡來等都是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無非是把持朝政、擅權作威、收受賄賂、諂媚君王、陷害忠良等,并沒有寫出真正的個性?!爸页肌焙汀爸浅肌钡拇蠖鄶狄裁婺坷淄?。忠臣則犯顏直諫,死而后已,區(qū)別只是在死的花樣上做文章,如梅柏炮烙,商容撞柱,楊任剜目,目的是為了渲染紂王和妲己的殘暴,并不是為了刻畫個性。另外一些與周兵對陣而被殺被擒“盡節(jié)報主”的忠臣如魯雄、張桂芳等更只是泛泛描寫。倒戈順周反商的識時務者則又是另一類模式,也大都大同小異,其中寫得較為出色的如鄧九公、蘇護等,則多少寫出了棄商從周過程的曲折、抉擇的艱難,雖然主要在故事情節(jié)上謀求變化,在人物性格上也多少能各具面目。
聞太師是寫得最為成功的一個“忠臣”典型。他是托孤老臣,位崇望隆,紂王也有幾分畏懼他。作為成湯首相,從回兵陳十策到驅兵追襲黃飛虎,都表現了聞太師的干練、果斷和勇于任事,其核心思想則是一個忠字。如聞太師二次回朝,適逢黃飛虎反出朝歌,聞太師聽說后,一方面對紂王“厲聲言曰”:“此一件事,據老臣愚見,還是陛下有負于臣子!……今黃飛虎以報國赤衷,功在社稷,不能榮子封妻,享長久富貴,反致骨肉無辜慘死,情實傷心。乞陛下可赦黃飛虎一概大罪,待臣追趕飛虎回來,社稷可保,家國太平?!绷硪环矫?,一旦知道黃飛虎“與天子在午門大戰(zhàn),臣節(jié)全無”,又立刻改變初衷,說:“……不可走了反叛;待老臣趕去拿來,以正大法!”這些情節(jié)將一位忠君愛國、練達公正而終不能不受綱常禮教思想囿限的傳統時代的老臣形象寫活了。
殷商的另一位“股肱之臣”黃飛虎則是“君不正,則臣投外國”的“識時務者為俊杰”。黃飛虎棄商投周的曲折過程寫得相當生動。黃飛虎之妻賈氏被妲己設圈套陷害,君欺臣妻,墜樓而死,飛虎之妹黃貴妃也被紂王摔下摘星樓而亡,面對這飛來橫禍,黃飛虎的反應只是“無語沉吟”。他的結義兄弟黃明等倡言造反,“黃飛虎持劍在手,大喝曰:’黃明等!你這四賊!不思報本,反陷害我合門之禍!我家妻子死于摘星樓,與你何干?你等口稱‘反’字,黃氏一門,七世忠良,享國恩二百余年,難道為一女人造反?你借此乘機要反朝歌而圖擄掠,你不思金帶垂腰,官居神武,盡忠報國,而終成狼子野心,不絕綠林本色耳!’罵的四人默默無語?!边@說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所謂“忠君之義”這種正統專制思想在黃飛虎腦中是根深蒂固的。這種描寫符合黃飛虎這樣“官居首領”“七世忠良”的身份性格。
由于能較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就使黃飛虎思想、性格的變化獲得真實感和立體感??上г邳S飛虎歸周后,他的個性就不再鮮明,而成了一個姓名符號、爭戰(zhàn)工具。這是許多古典小說都難以避免的毛病,如《水滸傳》中的好漢,“逼上梁山”的造反過程中人物性格生龍活虎,一旦上了梁山則失去神采。這正是傳統審美觀念從“類型化”向“性格化”發(fā)展演變中的一種跡象。
從對聞太師、黃飛虎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封神演義》對忠、孝等倫理綱常持一種開放態(tài)度,但也不作簡單化處理,因而聞太師的忠摯與黃飛虎的明智能各得其所,各具個性。作為與聞太師相比照而存在的一個人物是姜子牙。如果說聞太師主要表現了儒家思想的悲劇,那么姜子牙則主要表現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喜劇。這正是《封神演義》的基本傾向。姜子牙是全書第一要角,客觀地說他的性格寫得不那么恰如其分,作者似乎想寫他性格的多側面,但藝術功力不夠,反而顯得有些矛盾混亂。一方面,姜子牙忠厚老成,甚至有點迂腐懦弱,這在他與馬氏和申公豹的關系上表現得很明顯。
另一方面,姜子牙渭水垂釣,文王訪賢,雖是繼承《武王伐紂平話》而來,因襲《三國志演義》中“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寫法也很明顯。但姜子牙顯然不如諸葛亮那樣表現出隱逸風流,神氣十足。因為《封神演義》要渲染神仙斗法,而姜子牙不過是只有四十年道行的元始天尊的小徒弟,每次爭戰(zhàn)都要靠各路神仙支援救護,姜子牙只是一個道教的傀儡,他的經緯韜略如何無足輕重,也沒有得到切實的描寫。再加上他剛下山時遭遇種種挫折,與馬氏吵吵鬧鬧,頗有點滑稽色彩,當然就不能像諸葛亮那樣給人飄逸瀟灑、倜儻風流的印象。后來姜子牙成了武王的“相父”,既要寫道教的“天命”,又要寫武王的“仁德”,結果使夾在當中的姜子牙常要玩弄權術,蒙蔽武王,擅權作威,與前面一再寫姜子牙“忠厚”頗不相符。這其實是讓人物性格遷就故事情節(jié),正是小說藝術尚不成熟的表現。
……
《封神演義》中寫到的“婦女”也不在少數,她們大體上也是兩類,一類反映儒家思想,一類表現道家思想。如妲己是女色亡國的化身,姜子牙夫人馬氏是目光短淺的俗婦,表現的是輕蔑女性的傳統思想;而黃飛虎夫人賈氏是節(jié)烈婦女,張奎夫人高蘭英是女中豪杰,又表現了傳統婦女觀的另一層面。正反兩面,都不出儒家思想的規(guī)模。那些仙姑、道姑則是道教風范,其中以云霄娘娘寫得最好。鄧嬋玉和龍吉公主雖然著墨不少,卻未寫出個性。
總之,《封神演義》中的人物都是類型化的,其中寫得較好的,也不過是抓住一兩個性格特征反復渲染,而大多數人物只是某種觀念的化身。這些人物的思想風貌,則受《封建演義》的總體思想制衡,儒、道、釋并存雜糅,而以道家、道教為主導為核心。
本文書摘節(jié)選自《神仙意境》附錄二,較原文有刪改,標題為編者自擬,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