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比亞迪、哪吒們集體“下南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比亞迪、哪吒們集體“下南洋”

東南亞真的是新能源汽車的藍海嗎?

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BT商業(yè)科技

從古至今,中國百姓、商人從未停止遷徙,只不過線路各有不同。關內的齊魯商賈選擇闖關東,晉商們熱衷于走西口。兩廣、閩南人則選了一條最遠的路——下南洋,往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和中南半島尋找新的商機和生存空間。

這些地區(qū)如今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謂:東南亞。時至今日,當出海成為中國企業(yè)一股潮流時,這里仍是不少企業(yè)落子海外的主戰(zhàn)場——比如最近正在猛攻東南亞的新能源車企們。

3月13日,哪吒汽車官方宣布泰國生態(tài)智慧工廠已于近日奠基,未來將成為其打造右舵電動車的制造基地。同日,比亞迪也宣布其首家海外乘用車生產基地落戶泰國,并于近日舉行了奠基儀式。

國內市場雖然并未飽和,但競爭愈發(fā)慘烈。車企間的價格戰(zhàn),車企和動力電池廠商、芯片廠商等供應商的博弈從未斷絕,越賣越虧的死結也無法解決……

毫無疑問,車企需要為自己找條后路,也要轉移焦點、分散火力。選擇東南亞,是慣性使然,還是有的放矢?這片承載眾人希望的新能源熱土,能給車企帶來驚喜嗎?

國內競爭過于慘烈,新能源車企集體“下南洋”

覬覦東南亞市場的造車新勢力很多,但具體行動路線千差萬別。

最進取的,是建廠派:將生產工藝、供應鏈全部帶到當地市場,希望早日實現本土化運營。代表車企除了前面提到的哪吒、比亞迪,還有長城。

長城是中國車企赴東南亞建廠的先驅。2021年6月,長城泰國羅勇工廠正式投產,哈弗H6 PHEV混動新能源車成為第一批在當地交付的車型。根據官方規(guī)劃,該工廠采用全工藝整車制造技術,年產能約8萬輛,包含HEV、PHEV和BEV三條產線。

泰國工廠落成后,長城新能源車在東南亞地區(qū)的交付量明顯提升。其中,哈弗H6 HEV開啟交付后一度連續(xù)三個月蟬聯泰國C級SUV市場銷量冠軍。

緊隨長城的步伐,比亞迪去年8月宣布進入泰國乘用車市場,并和當地企業(yè)RêVER達成合作關系。9月,比亞迪和WHA偉華集團大眾有限公司簽署土地認購、建廠協議,泰國工廠正式被提上日程。

和長城相比,比亞迪的野心更大。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yè)部總經理劉學亮在建廠發(fā)布會上透露,該工廠預計2024年開始運營,年產能15萬輛。近日舉行奠基儀式后,媒體也曝光了該工廠更多細節(jié):占地面積96公頃,將生產先進的右舵汽車。

稍早前,比亞迪還被爆將在東南亞建設第二家新能源工廠,選址會在菲律賓、越南、印尼之間三選一。這三個國家的政府,也早早釋放出歡迎信號。菲律賓國際投資促進服務局局長Lanie Dormiendo甚至直接表示,比亞迪尚未決定新工廠類型和規(guī)模,但可能是“成熟的全套裝配廠”。

哪吒的計劃沒有比亞迪那么龐大,但建廠速度一點都不含糊。

哪吒汽車聯合創(chuàng)始人、CEO張勇在奠基儀式上表示,哪吒泰國工廠定位“生態(tài)智慧基地”,同樣為打造右舵電動汽車而設,將承擔整個東盟地區(qū)的汽車生產任務。根據其規(guī)劃,該工廠預計2024年1月投產,年產能2萬輛。

在建廠派之外,也有部分車企采用較為溫和的擴張路線:比如把國內生產的汽車出口到東南亞測試消費者反應,或者在當地投資其他項目先行探路。

Markines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上汽(主要包括名爵和通用兩個品牌)、吉利、奇瑞等中國車企都向東南亞出口了不少新能源車。以泰國為例,中國新能源車占有率合計達到43%,上汽名爵和長城歐拉分別以22%和18%的市場份額排名前二。

此外別忘了,在新加坡上市的蔚來也從未放棄出海夢想。李斌就曾表示,在新加坡上市對蔚來的全球計劃意義重大。這不僅能完善其全球資本市場布局,也會加強蔚來和全球先進技術團隊的合作。根據計劃,蔚來會和新加坡本土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研發(fā)中心。

有這些投資計劃打底,蔚來將汽車賣到東南亞相信也是指日可待。這片新能源車熱土,今后一定會更加熱鬧。

東南亞成新能源熱土:光鮮的另一面是陰影

在新能源汽車大舉進軍之前,國內電動兩輪車其實已經在東南亞取得一定成績。雅迪、小牛們的成功經歷,對新能源車企有所鼓舞,也表明中國品牌在東南亞市場不缺號召力。

2018年,雅迪全球市場銷量同比大漲25%,小牛電動的增幅更是高達79.2%。2019年,雅迪越南北江生產基地正式投產,大有在東南亞“再造一個雅迪”的野心。

根據Wind統(tǒng)計的數據,雅迪在印尼、越南市場的銷售毛利率達到30%左右,ASP接近國內的兩倍。天風證券的研報則預測,2023年雅迪在東南亞市場的出貨量將達到30-50萬臺,2024年進一步增長至70-80萬臺。東南亞市場的潛力,顯露無疑。

新能源車企集體“下南洋”還是和國內市場競爭過于慘烈有直接關系——就和都市青年逃離北上廣深重返縣城一樣,車企也需要換個環(huán)境。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2022年底國內新能源車單月滲透率達到31.85%的歷史巔峰,和2019年比增長將近十倍。但來到今年1月,這個數字卻罕見出現下滑。

究其原因,是不同城市存在顯著差異。一線、新一線城市和南方地區(qū)發(fā)展更快,交付量、滲透率增速逐漸回落,進入平穩(wěn)期。北方、下沉城市仍在起步階段,要撬動這部分潛在市場需要付出更大代價。打得興起的價格戰(zhàn),則進一步干擾市場運作。

在東風汽車的帶頭下,近段時間有近30家燃油車品牌加入價格戰(zhàn)。新能源車確實是大勢所趨,但混亂的市場也迫使車企調整策略,做好兩手準備。

能讓這么多車企心馳神往,東南亞市場自有其魅力。

除了新加坡這個特例,以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新能源車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本土汽車工業(yè)的長期衰落,則為外資品牌進入提供了機會。各國政府也積極引進外國車企和先進技術,希望借此帶動當地產業(yè)升級。

以哪吒、比亞迪、長城共同押寶的泰國為例,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車發(fā)展規(guī)劃:到2025年泰國新能源車產銷量將突破100萬,2030年實現50%滲透率,并將在2035年完成所有汽車的電動化改革,確保新發(fā)售汽車皆為新能源車。

馬來西亞則制定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吸引外國車企前來投資、建廠。根據當前政策,2023年12月31日前馬來西亞都免收取100%電動汽車進口稅和消費稅,組裝進口的電動汽車則在2025年12月31日前免征100%銷售稅。

然而,這只是東南亞市場光鮮亮麗的A面。在被忽視的B面,我們能看到這片新能源車熱土的種種問題:市場高度分散、經銷渠道不完善、基礎設施落后、中高端市場舉步維艱……

長城、哪吒等車企進入東南亞初期,都是靠入門級車型和小型車打開局面,足以證明當地消費者對性價比的重視。上汽名爵旗下的多款車型還在去年6月開啟大規(guī)模降價,名爵EP在泰國的售價換算過來低至14.4萬人民幣。

基礎設施方面,東南亞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同樣以泰國為例,數據顯示,截止去年上半年泰國全境只有700個充電樁,其中90%都集中在大城市市區(qū)。雖然當地政府做出了往后五年每年新建4400個充電樁的規(guī)劃,但缺少維護技術人員、工廠產能有限的問題短時間無法解決。

愛它,就要接受它的不完美。蜂擁而至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在享受東南亞高速增長的市場規(guī)模、政府的扶持和龐大的潛在用戶等紅利的同時,也要承受種種壓力與挑戰(zhàn)。

折戟歐洲前車可鑒,車企出海需警惕水土不服

新能源車企的出海之路不好走,此前有過深刻的教訓。

在東南亞之前,歐洲曾是另一片出海熱土,蔚來、小鵬、比亞迪等車企先后吹響進攻號角。

去年10月,蔚來在柏林舉行了NIO Berlin 2022發(fā)布會,ET7、EL7和ET5三款車型正式通過租賃模式登陸德國、荷蘭、瑞典和丹麥市場。但事實上,蔚來早在2018年便和挪威電動車協會簽訂合作協議,為進軍歐洲做好準備。要不是疫情突然爆發(fā),其進入歐洲市場的時間還要更早。

蔚來的老對手小鵬起步更早,2020年底就把G3賣到了歐洲。此外,吉利旗下的領克、Smart和Polestar三大品牌早早就將歐洲定位主戰(zhàn)場,聚焦高端市場的領克甚至提出過1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

然而,經過幾年的折騰,這一趟出海之旅收效甚微,大多數車企都沒找到多少增量。

出海歐洲兩年多,小鵬累計只賣出了1000多輛汽車。去年年底,小鵬進行大規(guī)模組織架構調整,海外業(yè)務由CFO顧宏暫時代管,出海也按下暫停鍵。今年1月,小鵬G9和改款的P7宣布進軍歐洲。不過這兩款車要分別到今年6月和9月才正式上市,小鵬這一次變得謹慎了許多。

折戟歐洲的經歷告訴了車企們幾個道理:進軍海外是一項長期計劃,不要奢望短期內突飛猛進;不管建不建廠,供應鏈、供銷體系、資本都要跟上,單打獨斗不可能成功。

正如前文所說,和歐洲相比東南亞基礎設施、經銷渠道更加落后,車企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打造全產業(yè)鏈,而且這種做法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小鵬當初登陸歐洲時選擇直營+授權的組合銷售模式,威馬也和當地租車公司合作銷售,就是為了減輕負擔。

將眼光聚焦到東南亞。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嚴重分散的市場,一直受到投資人詬病。如果沒有本土企業(yè)的幫助,中國車企很難在當地建立一套完整的汽車產業(yè)鏈。

好在,車企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在圍獵東南亞的過程中,它們尤為注重和當地供應鏈、生產企業(yè)合作,實現采購、生產、銷售的本土化。

尚未上市、資金實力有限的哪吒汽車,最懂廣交盟友的好處。

截止目前,哪吒已和當地多家企業(yè)達成戰(zhàn)略合作:比如和泰國國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在公共充電服務、充電樁生產與安裝方面展開合作,補強基礎設施;和泰國代工、組裝公司BGAC的合作項目則包括投資建設組裝基地、加強人員培訓等。

吃一塹長一智,希望在歐洲碰過的壁,能轉化為車企進軍東南亞的避坑指南。

寫在最后

中國新能源車企位圍獵東南亞的同時,外國巨頭也沒閑著。

去年12月底,豐田首款全電動皮卡Hilux Revo BEV在泰國亮相。這款專門為東南亞市場打造的新車型,預計最早在今年推出,將在泰國首發(fā)、交付,日后逐漸進入周邊國家。此前十多年,豐田都是東南亞汽車市場的老大。但最近幾年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其統(tǒng)治地位岌岌可危,亟需作出改變。

造車新勢力老大特斯拉,也有自己的算盤。宣布在墨西哥蒙特雷建全新超級工廠前,印尼就是緋聞目標之一。特斯拉對東南亞各國政府、消費者的吸引力,也遠非其他車企可比。

好在,東南亞的新能源車市場還處于發(fā)展初期。各方勢力混戰(zhàn),沒有人能穩(wěn)操勝券。老大哥特斯拉,中國造車新勢力,還有豐田等老牌車企都有機會分一杯羹。

關鍵就看誰能抓住時間窗口,跑贏其他對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比亞迪

7.7k
  • 市占率達65.5%,六家中企前11個月裝車量均超2023年全年 | 動力電池月度排名?
  • 去年乘用車降價規(guī)模創(chuàng)三年來新高,新能源比燃油車降得更狠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比亞迪、哪吒們集體“下南洋”

東南亞真的是新能源汽車的藍海嗎?

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BT商業(yè)科技

從古至今,中國百姓、商人從未停止遷徙,只不過線路各有不同。關內的齊魯商賈選擇闖關東,晉商們熱衷于走西口。兩廣、閩南人則選了一條最遠的路——下南洋,往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和中南半島尋找新的商機和生存空間。

這些地區(qū)如今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謂:東南亞。時至今日,當出海成為中國企業(yè)一股潮流時,這里仍是不少企業(yè)落子海外的主戰(zhàn)場——比如最近正在猛攻東南亞的新能源車企們。

3月13日,哪吒汽車官方宣布泰國生態(tài)智慧工廠已于近日奠基,未來將成為其打造右舵電動車的制造基地。同日,比亞迪也宣布其首家海外乘用車生產基地落戶泰國,并于近日舉行了奠基儀式。

國內市場雖然并未飽和,但競爭愈發(fā)慘烈。車企間的價格戰(zhàn),車企和動力電池廠商、芯片廠商等供應商的博弈從未斷絕,越賣越虧的死結也無法解決……

毫無疑問,車企需要為自己找條后路,也要轉移焦點、分散火力。選擇東南亞,是慣性使然,還是有的放矢?這片承載眾人希望的新能源熱土,能給車企帶來驚喜嗎?

國內競爭過于慘烈,新能源車企集體“下南洋”

覬覦東南亞市場的造車新勢力很多,但具體行動路線千差萬別。

最進取的,是建廠派:將生產工藝、供應鏈全部帶到當地市場,希望早日實現本土化運營。代表車企除了前面提到的哪吒、比亞迪,還有長城。

長城是中國車企赴東南亞建廠的先驅。2021年6月,長城泰國羅勇工廠正式投產,哈弗H6 PHEV混動新能源車成為第一批在當地交付的車型。根據官方規(guī)劃,該工廠采用全工藝整車制造技術,年產能約8萬輛,包含HEV、PHEV和BEV三條產線。

泰國工廠落成后,長城新能源車在東南亞地區(qū)的交付量明顯提升。其中,哈弗H6 HEV開啟交付后一度連續(xù)三個月蟬聯泰國C級SUV市場銷量冠軍。

緊隨長城的步伐,比亞迪去年8月宣布進入泰國乘用車市場,并和當地企業(yè)RêVER達成合作關系。9月,比亞迪和WHA偉華集團大眾有限公司簽署土地認購、建廠協議,泰國工廠正式被提上日程。

和長城相比,比亞迪的野心更大。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yè)部總經理劉學亮在建廠發(fā)布會上透露,該工廠預計2024年開始運營,年產能15萬輛。近日舉行奠基儀式后,媒體也曝光了該工廠更多細節(jié):占地面積96公頃,將生產先進的右舵汽車。

稍早前,比亞迪還被爆將在東南亞建設第二家新能源工廠,選址會在菲律賓、越南、印尼之間三選一。這三個國家的政府,也早早釋放出歡迎信號。菲律賓國際投資促進服務局局長Lanie Dormiendo甚至直接表示,比亞迪尚未決定新工廠類型和規(guī)模,但可能是“成熟的全套裝配廠”。

哪吒的計劃沒有比亞迪那么龐大,但建廠速度一點都不含糊。

哪吒汽車聯合創(chuàng)始人、CEO張勇在奠基儀式上表示,哪吒泰國工廠定位“生態(tài)智慧基地”,同樣為打造右舵電動汽車而設,將承擔整個東盟地區(qū)的汽車生產任務。根據其規(guī)劃,該工廠預計2024年1月投產,年產能2萬輛。

在建廠派之外,也有部分車企采用較為溫和的擴張路線:比如把國內生產的汽車出口到東南亞測試消費者反應,或者在當地投資其他項目先行探路。

Markines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上汽(主要包括名爵和通用兩個品牌)、吉利、奇瑞等中國車企都向東南亞出口了不少新能源車。以泰國為例,中國新能源車占有率合計達到43%,上汽名爵和長城歐拉分別以22%和18%的市場份額排名前二。

此外別忘了,在新加坡上市的蔚來也從未放棄出海夢想。李斌就曾表示,在新加坡上市對蔚來的全球計劃意義重大。這不僅能完善其全球資本市場布局,也會加強蔚來和全球先進技術團隊的合作。根據計劃,蔚來會和新加坡本土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研發(fā)中心。

有這些投資計劃打底,蔚來將汽車賣到東南亞相信也是指日可待。這片新能源車熱土,今后一定會更加熱鬧。

東南亞成新能源熱土:光鮮的另一面是陰影

在新能源汽車大舉進軍之前,國內電動兩輪車其實已經在東南亞取得一定成績。雅迪、小牛們的成功經歷,對新能源車企有所鼓舞,也表明中國品牌在東南亞市場不缺號召力。

2018年,雅迪全球市場銷量同比大漲25%,小牛電動的增幅更是高達79.2%。2019年,雅迪越南北江生產基地正式投產,大有在東南亞“再造一個雅迪”的野心。

根據Wind統(tǒng)計的數據,雅迪在印尼、越南市場的銷售毛利率達到30%左右,ASP接近國內的兩倍。天風證券的研報則預測,2023年雅迪在東南亞市場的出貨量將達到30-50萬臺,2024年進一步增長至70-80萬臺。東南亞市場的潛力,顯露無疑。

新能源車企集體“下南洋”還是和國內市場競爭過于慘烈有直接關系——就和都市青年逃離北上廣深重返縣城一樣,車企也需要換個環(huán)境。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2022年底國內新能源車單月滲透率達到31.85%的歷史巔峰,和2019年比增長將近十倍。但來到今年1月,這個數字卻罕見出現下滑。

究其原因,是不同城市存在顯著差異。一線、新一線城市和南方地區(qū)發(fā)展更快,交付量、滲透率增速逐漸回落,進入平穩(wěn)期。北方、下沉城市仍在起步階段,要撬動這部分潛在市場需要付出更大代價。打得興起的價格戰(zhàn),則進一步干擾市場運作。

在東風汽車的帶頭下,近段時間有近30家燃油車品牌加入價格戰(zhàn)。新能源車確實是大勢所趨,但混亂的市場也迫使車企調整策略,做好兩手準備。

能讓這么多車企心馳神往,東南亞市場自有其魅力。

除了新加坡這個特例,以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新能源車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本土汽車工業(yè)的長期衰落,則為外資品牌進入提供了機會。各國政府也積極引進外國車企和先進技術,希望借此帶動當地產業(yè)升級。

以哪吒、比亞迪、長城共同押寶的泰國為例,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車發(fā)展規(guī)劃:到2025年泰國新能源車產銷量將突破100萬,2030年實現50%滲透率,并將在2035年完成所有汽車的電動化改革,確保新發(fā)售汽車皆為新能源車。

馬來西亞則制定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吸引外國車企前來投資、建廠。根據當前政策,2023年12月31日前馬來西亞都免收取100%電動汽車進口稅和消費稅,組裝進口的電動汽車則在2025年12月31日前免征100%銷售稅。

然而,這只是東南亞市場光鮮亮麗的A面。在被忽視的B面,我們能看到這片新能源車熱土的種種問題:市場高度分散、經銷渠道不完善、基礎設施落后、中高端市場舉步維艱……

長城、哪吒等車企進入東南亞初期,都是靠入門級車型和小型車打開局面,足以證明當地消費者對性價比的重視。上汽名爵旗下的多款車型還在去年6月開啟大規(guī)模降價,名爵EP在泰國的售價換算過來低至14.4萬人民幣。

基礎設施方面,東南亞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同樣以泰國為例,數據顯示,截止去年上半年泰國全境只有700個充電樁,其中90%都集中在大城市市區(qū)。雖然當地政府做出了往后五年每年新建4400個充電樁的規(guī)劃,但缺少維護技術人員、工廠產能有限的問題短時間無法解決。

愛它,就要接受它的不完美。蜂擁而至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在享受東南亞高速增長的市場規(guī)模、政府的扶持和龐大的潛在用戶等紅利的同時,也要承受種種壓力與挑戰(zhàn)。

折戟歐洲前車可鑒,車企出海需警惕水土不服

新能源車企的出海之路不好走,此前有過深刻的教訓。

在東南亞之前,歐洲曾是另一片出海熱土,蔚來、小鵬、比亞迪等車企先后吹響進攻號角。

去年10月,蔚來在柏林舉行了NIO Berlin 2022發(fā)布會,ET7、EL7和ET5三款車型正式通過租賃模式登陸德國、荷蘭、瑞典和丹麥市場。但事實上,蔚來早在2018年便和挪威電動車協會簽訂合作協議,為進軍歐洲做好準備。要不是疫情突然爆發(fā),其進入歐洲市場的時間還要更早。

蔚來的老對手小鵬起步更早,2020年底就把G3賣到了歐洲。此外,吉利旗下的領克、Smart和Polestar三大品牌早早就將歐洲定位主戰(zhàn)場,聚焦高端市場的領克甚至提出過1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

然而,經過幾年的折騰,這一趟出海之旅收效甚微,大多數車企都沒找到多少增量。

出海歐洲兩年多,小鵬累計只賣出了1000多輛汽車。去年年底,小鵬進行大規(guī)模組織架構調整,海外業(yè)務由CFO顧宏暫時代管,出海也按下暫停鍵。今年1月,小鵬G9和改款的P7宣布進軍歐洲。不過這兩款車要分別到今年6月和9月才正式上市,小鵬這一次變得謹慎了許多。

折戟歐洲的經歷告訴了車企們幾個道理:進軍海外是一項長期計劃,不要奢望短期內突飛猛進;不管建不建廠,供應鏈、供銷體系、資本都要跟上,單打獨斗不可能成功。

正如前文所說,和歐洲相比東南亞基礎設施、經銷渠道更加落后,車企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打造全產業(yè)鏈,而且這種做法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小鵬當初登陸歐洲時選擇直營+授權的組合銷售模式,威馬也和當地租車公司合作銷售,就是為了減輕負擔。

將眼光聚焦到東南亞。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嚴重分散的市場,一直受到投資人詬病。如果沒有本土企業(yè)的幫助,中國車企很難在當地建立一套完整的汽車產業(yè)鏈。

好在,車企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在圍獵東南亞的過程中,它們尤為注重和當地供應鏈、生產企業(yè)合作,實現采購、生產、銷售的本土化。

尚未上市、資金實力有限的哪吒汽車,最懂廣交盟友的好處。

截止目前,哪吒已和當地多家企業(yè)達成戰(zhàn)略合作:比如和泰國國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在公共充電服務、充電樁生產與安裝方面展開合作,補強基礎設施;和泰國代工、組裝公司BGAC的合作項目則包括投資建設組裝基地、加強人員培訓等。

吃一塹長一智,希望在歐洲碰過的壁,能轉化為車企進軍東南亞的避坑指南。

寫在最后

中國新能源車企位圍獵東南亞的同時,外國巨頭也沒閑著。

去年12月底,豐田首款全電動皮卡Hilux Revo BEV在泰國亮相。這款專門為東南亞市場打造的新車型,預計最早在今年推出,將在泰國首發(fā)、交付,日后逐漸進入周邊國家。此前十多年,豐田都是東南亞汽車市場的老大。但最近幾年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其統(tǒng)治地位岌岌可危,亟需作出改變。

造車新勢力老大特斯拉,也有自己的算盤。宣布在墨西哥蒙特雷建全新超級工廠前,印尼就是緋聞目標之一。特斯拉對東南亞各國政府、消費者的吸引力,也遠非其他車企可比。

好在,東南亞的新能源車市場還處于發(fā)展初期。各方勢力混戰(zhàn),沒有人能穩(wěn)操勝券。老大哥特斯拉,中國造車新勢力,還有豐田等老牌車企都有機會分一杯羹。

關鍵就看誰能抓住時間窗口,跑贏其他對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