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們不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我們不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

從20歲起就被《群魔》糾纏的加繆在相隔一定的歷史距離后,做了更普遍、更感性的描述:“這些靈魂不能夠愛,又為不能愛而痛苦,雖有愿望卻又不可能產生信仰,這也正是今天充斥我們社會和我們思想界的靈魂?!?/p>

編者按:11月11日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誕辰。在《薔薇花與十字架》的《群魔的獻祭》一文中,作者楊不風就陀氏在《群魔》一書中關注的核心議題——價值虛無主義展開了談論?!吧系鬯懒恕敝蟮膯栴},當然不僅僅是擁有宗教信仰傳統(tǒng)的歐洲人的困境。放在當下來看,“不再有任何確定的價值,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任何對于善好生活的希望。我們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自己”——這樣的問題無疑是更加嚴重的,這是陀氏至今能夠擊中我們的原因之一。

《群魔的獻祭》(節(jié)選)

撰文 | 楊不風

聽著巴赫的《歌德堡變奏曲》,來講些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情。自從幾個月前讀完《群魔》(我所讀的譯本實際上譯名為《鬼》),這支變奏曲剛剛響起時的那段旋律就常常在腦間回響,為我?guī)砩栽S的平和與安寧?,F(xiàn)在打算寫些關于這本書的東西,也剛好有機會再次聆聽這支曲子。不過,舒緩的前奏總會過去,激烈、急促的變奏會將一個個音符擠壓成奇形怪狀的褶子和折皺,在它們疊合的縫隙里隱藏著讓人窒息的事物。

《鬼》
[俄]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婁自良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談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總顯得不太符合時代趣味。生活如此愜意,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讓人沉重、悲痛的東西?納博科夫顯然更投大眾所好,也更時尚。他強烈的個人風格、對語言的天才式駕馭,以及離經叛道的主題,很容易吸引人們的好奇心。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豈不是自找苦吃?甚至是,自虐?納博科夫本人也對陀氏沒什么好感——當然他對許多舉世聞名的文壇巨匠都瞧不上眼——說陀氏是廉價的感官刺激小說家,不過寫些三流偵探小說,又笨拙又丑陋。

老實說,陀氏的文筆遠遠算不上一個語言大師,他的意義更多的在思想和心理層面。一位德國先生對我們說,19世紀末以來的德國大思想家,沒有一個不受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類似的話也可以在加繆那里見到,他斷言:“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20世紀法國文學不會是現(xiàn)在這種局面?!痹谒霓k公室里,僅有的兩幅肖像就是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那位德國先生對我們講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時,問我們有什么感受,我用了“震撼”一詞,另一位朋友則說“疼痛”。很早之前也聽一位朋友轉述過一個看法:“心腸太過柔弱的人最好不要讀陀思妥耶夫斯基?!辈贿^,心硬如石的人或許又讀不進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實,這次讀《群魔》,已經沒有幾年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罪與罰》時那么投入。那時,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焦灼、仇恨、兇殘、興奮、狂熱、抑郁、絕望、懺悔、喜悅、安詳,種種情緒會將人卷裹進去,在此之后,一條暗流總會翻騰而上,涌出心靈的波面。《群魔》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段思辨性的敘述。這些部分也就是尼采閱讀《群魔》后所做的幾段摘錄。摘錄作于1887—1889年尼采居留尼斯期間,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斯塔夫羅金自殺前給羅莎的信件的片斷,其他三部分分別命名為《關于虛無主義者的心理》《無神論的邏輯》和《作為民族屬性的神》。其中,前兩部分涉及基里洛夫的理性的自殺觀念,最后一部分則是沙托夫的帶有斯拉夫主義色彩的神學信條。每一個因《群魔》而不安的人,都會膠著在這四個片斷上。

或許還需要補充一段,即1871—1872年《群魔》在《俄羅斯通訊》連載時被編輯卡特科夫要求刪去《在季洪那里》一章,后來這一章以《斯塔夫羅金的懺悔》為名單獨出版。這部分講述了斯塔夫羅金接受沙托夫的建議,拜見居住在城郊的季洪大主教(這個人物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馬長老都以18世紀俄羅斯的圣季洪大主教為原型),向他懺悔早年在彼得堡荒淫無度的生活。在那里他強暴了11歲的少女馬特廖莎,當他看到馬特廖莎將投繯自盡時,斯塔夫羅金一個人坐在自己的房間,靜靜等候了40分鐘。從此之后,他便以一種自我懲罰、自我毀滅的方式尋求寬恕,但他又不希望得到任何人的寬恕,尤其不接受基于信仰的、來自基督的寬恕。他出于一種高貴的自傲,首先便是自己決不寬恕自己。他告訴主教,要發(fā)表一篇自述,坦白所有這一切。主教勸說他,更大的犧牲是放棄這一自傲的舉動。斯塔夫羅金的回答很奇怪:“我若是聽您的,就會有個歸宿,就會養(yǎng)兒育女,成為一個俱樂部的會員,假日還來到修道院?!彼顾蛄_金不可能真誠地懺悔,在這里可以聽到海因里?!ゑT·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在一篇短篇小說結尾處的回音:“即使下地獄,也不懺悔?!边@是面對世界上和人心中的罪惡發(fā)出的對人類所有罪行的控訴,而被告是造物主。

德國先生后來有些奇怪,他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思考的是“上帝死了”之后的問題,是歐洲人的困境,并不信仰上帝的中國人似乎沒道理有這類焦慮。我當時不知道怎么準確回答,后來想想,如果按照海德格爾定義的“虛無主義即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那么對于中國人來說,問題同樣是:我們不再有任何確定的價值,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我們也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我們也沒有任何對于善好生活的希望,我們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自己。

《群魔》刻畫的,是早在19世紀的俄羅斯就已然出現(xiàn)的價值虛無的背景下,以斯塔夫羅金為核心的一群虛無主義者的群體肖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臨終前關于普希金的演講中,總結了虛無主義者的特征:“這類人不守安分,不滿于任何持存之物,不相信自己的故鄉(xiāng)和這片土地所蘊含的力量,徹底否定俄羅斯,也否定自身(或者更準確地說,否定自己所屬的社會階層——整個知識階層,這個業(yè)已脫離了我們民眾土壤的階層)。這類人不愿與自己的民眾同胞有任何共同之處,而且確實真誠地為這一切所折磨。”(海德格爾在關于尼采的講授課中的《歐洲虛無主義》一章開頭曾引用了這一總結。)不能簡單地認為陀氏在對虛無主義者進行批判,虛無主義不是文化現(xiàn)象,而是形而上學的必然運動;不存在批判虛無主義這回事情,尼采和海德格爾都只談到對虛無主義的克服。斯塔夫羅金在陀氏晚期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演變?yōu)橐练策@一角色,正是借伊凡之口,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了《宗教大法官》的傳說,后來每一個思考形而上學和神學問題的思想家都不得不面對傳說中提出的問題。為人們所知的是,陀氏為整部書的章節(jié)劃分花費了三個月時間,而創(chuàng)作這篇瀆神(還是頌神?)之作只用了三個星期。深諳俄羅斯精神特質的東正教神學家葉夫多基莫夫說過這樣的話:“俄羅斯人或者與上帝同在,或者反對上帝,但是永遠不能沒有上帝。19世紀60年代一名虛無主義者正是從他的無神論中造出他的神性絕對物的?!?/p>

從20歲起就被《群魔》糾纏的加繆在相隔一定的歷史距離后,做了更普遍、更感性的描述:“這些靈魂不能夠愛,又為不能愛而痛苦,雖有愿望卻又不可能產生信仰,這也正是今天充斥我們社會和我們思想界的靈魂。”并且坦承:“他們同我們相像,都有同樣的心靈?!奔涌妼ⅰ度耗А犯木帪樵拕“嵘衔枧_,基里洛夫的自殺邏輯“誰如果僅僅為了戰(zhàn)勝恐懼而自殺,誰就證實了人的完全的、絕對的自由,誰就立刻成為上帝”成了《西緒福斯的神話》的核心。

加繆

在小說結尾,陀思妥耶夫斯基描述了一種復活的期待(《罪與罰》和未完成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也以類似的情景結束)。通過教育了群魔的教師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的臨終懺悔,陀氏講述了《路加福音》中的一個故事:附身于病人的鬼被驅逐出去,附在一群豬身上,豬群奔跑,落水而亡,病人坐在耶穌身旁,已經康復。通過這段經文,陀氏表達了《群魔》的主題:當虛無主義導致人的一種徹底敗壞而自我毀滅之后,人將獲得新生。虛無主義的群魔使自身成為對新生的獻祭。這一邏輯在尼采思想中的對應物是極端異化后對超人的呼喚,在海德格爾那里被具體規(guī)定為“無救之為無救,正指示了得救之路”。

再回頭說說這本小說的譯名。小說的德譯名是Die D?monen,也被解釋性地稱為Geister。D?monen是一個源于希臘語的詞,指人神中介的精靈,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則用來指稱撒旦及其附庸諸魔,而在德國18世紀古典主義運動時期卻又成了天才的代名詞。Geister的詞根為“精神”(Geist),一般譯為精靈,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副標題就用了此詞,即“一本獻給自由精靈之書”(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婁自良先生譯作“鬼”,大概更多地考慮的是那段《圣經》經文中的意思,但就全書而言,似不如“群魔”妥帖。

《薔薇花與十字架》
楊不風 著
三輝圖書·鷺江出版社 2018年

 

 

來源:三輝圖書

原標題:虛無主義之下,我們不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我們不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 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

從20歲起就被《群魔》糾纏的加繆在相隔一定的歷史距離后,做了更普遍、更感性的描述:“這些靈魂不能夠愛,又為不能愛而痛苦,雖有愿望卻又不可能產生信仰,這也正是今天充斥我們社會和我們思想界的靈魂?!?/p>

編者按:11月11日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誕辰。在《薔薇花與十字架》的《群魔的獻祭》一文中,作者楊不風就陀氏在《群魔》一書中關注的核心議題——價值虛無主義展開了談論。“上帝死了”之后的問題,當然不僅僅是擁有宗教信仰傳統(tǒng)的歐洲人的困境。放在當下來看,“不再有任何確定的價值,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任何對于善好生活的希望。我們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自己”——這樣的問題無疑是更加嚴重的,這是陀氏至今能夠擊中我們的原因之一。

《群魔的獻祭》(節(jié)選)

撰文 | 楊不風

聽著巴赫的《歌德堡變奏曲》,來講些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情。自從幾個月前讀完《群魔》(我所讀的譯本實際上譯名為《鬼》),這支變奏曲剛剛響起時的那段旋律就常常在腦間回響,為我?guī)砩栽S的平和與安寧?,F(xiàn)在打算寫些關于這本書的東西,也剛好有機會再次聆聽這支曲子。不過,舒緩的前奏總會過去,激烈、急促的變奏會將一個個音符擠壓成奇形怪狀的褶子和折皺,在它們疊合的縫隙里隱藏著讓人窒息的事物。

《鬼》
[俄]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婁自良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談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總顯得不太符合時代趣味。生活如此愜意,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讓人沉重、悲痛的東西?納博科夫顯然更投大眾所好,也更時尚。他強烈的個人風格、對語言的天才式駕馭,以及離經叛道的主題,很容易吸引人們的好奇心。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豈不是自找苦吃?甚至是,自虐?納博科夫本人也對陀氏沒什么好感——當然他對許多舉世聞名的文壇巨匠都瞧不上眼——說陀氏是廉價的感官刺激小說家,不過寫些三流偵探小說,又笨拙又丑陋。

老實說,陀氏的文筆遠遠算不上一個語言大師,他的意義更多的在思想和心理層面。一位德國先生對我們說,19世紀末以來的德國大思想家,沒有一個不受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類似的話也可以在加繆那里見到,他斷言:“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20世紀法國文學不會是現(xiàn)在這種局面。”在他的辦公室里,僅有的兩幅肖像就是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那位德國先生對我們講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時,問我們有什么感受,我用了“震撼”一詞,另一位朋友則說“疼痛”。很早之前也聽一位朋友轉述過一個看法:“心腸太過柔弱的人最好不要讀陀思妥耶夫斯基?!辈贿^,心硬如石的人或許又讀不進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實,這次讀《群魔》,已經沒有幾年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罪與罰》時那么投入。那時,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焦灼、仇恨、兇殘、興奮、狂熱、抑郁、絕望、懺悔、喜悅、安詳,種種情緒會將人卷裹進去,在此之后,一條暗流總會翻騰而上,涌出心靈的波面?!度耗А妨艚o我印象最深的是幾段思辨性的敘述。這些部分也就是尼采閱讀《群魔》后所做的幾段摘錄。摘錄作于1887—1889年尼采居留尼斯期間,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斯塔夫羅金自殺前給羅莎的信件的片斷,其他三部分分別命名為《關于虛無主義者的心理》《無神論的邏輯》和《作為民族屬性的神》。其中,前兩部分涉及基里洛夫的理性的自殺觀念,最后一部分則是沙托夫的帶有斯拉夫主義色彩的神學信條。每一個因《群魔》而不安的人,都會膠著在這四個片斷上。

或許還需要補充一段,即1871—1872年《群魔》在《俄羅斯通訊》連載時被編輯卡特科夫要求刪去《在季洪那里》一章,后來這一章以《斯塔夫羅金的懺悔》為名單獨出版。這部分講述了斯塔夫羅金接受沙托夫的建議,拜見居住在城郊的季洪大主教(這個人物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馬長老都以18世紀俄羅斯的圣季洪大主教為原型),向他懺悔早年在彼得堡荒淫無度的生活。在那里他強暴了11歲的少女馬特廖莎,當他看到馬特廖莎將投繯自盡時,斯塔夫羅金一個人坐在自己的房間,靜靜等候了40分鐘。從此之后,他便以一種自我懲罰、自我毀滅的方式尋求寬恕,但他又不希望得到任何人的寬恕,尤其不接受基于信仰的、來自基督的寬恕。他出于一種高貴的自傲,首先便是自己決不寬恕自己。他告訴主教,要發(fā)表一篇自述,坦白所有這一切。主教勸說他,更大的犧牲是放棄這一自傲的舉動。斯塔夫羅金的回答很奇怪:“我若是聽您的,就會有個歸宿,就會養(yǎng)兒育女,成為一個俱樂部的會員,假日還來到修道院?!彼顾蛄_金不可能真誠地懺悔,在這里可以聽到海因里?!ゑT·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在一篇短篇小說結尾處的回音:“即使下地獄,也不懺悔?!边@是面對世界上和人心中的罪惡發(fā)出的對人類所有罪行的控訴,而被告是造物主。

德國先生后來有些奇怪,他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思考的是“上帝死了”之后的問題,是歐洲人的困境,并不信仰上帝的中國人似乎沒道理有這類焦慮。我當時不知道怎么準確回答,后來想想,如果按照海德格爾定義的“虛無主義即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那么對于中國人來說,問題同樣是:我們不再有任何確定的價值,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我們也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我們也沒有任何對于善好生活的希望,我們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自己。

《群魔》刻畫的,是早在19世紀的俄羅斯就已然出現(xiàn)的價值虛無的背景下,以斯塔夫羅金為核心的一群虛無主義者的群體肖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臨終前關于普希金的演講中,總結了虛無主義者的特征:“這類人不守安分,不滿于任何持存之物,不相信自己的故鄉(xiāng)和這片土地所蘊含的力量,徹底否定俄羅斯,也否定自身(或者更準確地說,否定自己所屬的社會階層——整個知識階層,這個業(yè)已脫離了我們民眾土壤的階層)。這類人不愿與自己的民眾同胞有任何共同之處,而且確實真誠地為這一切所折磨?!保ê5赂駹栐陉P于尼采的講授課中的《歐洲虛無主義》一章開頭曾引用了這一總結。)不能簡單地認為陀氏在對虛無主義者進行批判,虛無主義不是文化現(xiàn)象,而是形而上學的必然運動;不存在批判虛無主義這回事情,尼采和海德格爾都只談到對虛無主義的克服。斯塔夫羅金在陀氏晚期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演變?yōu)橐练策@一角色,正是借伊凡之口,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了《宗教大法官》的傳說,后來每一個思考形而上學和神學問題的思想家都不得不面對傳說中提出的問題。為人們所知的是,陀氏為整部書的章節(jié)劃分花費了三個月時間,而創(chuàng)作這篇瀆神(還是頌神?)之作只用了三個星期。深諳俄羅斯精神特質的東正教神學家葉夫多基莫夫說過這樣的話:“俄羅斯人或者與上帝同在,或者反對上帝,但是永遠不能沒有上帝。19世紀60年代一名虛無主義者正是從他的無神論中造出他的神性絕對物的?!?/p>

從20歲起就被《群魔》糾纏的加繆在相隔一定的歷史距離后,做了更普遍、更感性的描述:“這些靈魂不能夠愛,又為不能愛而痛苦,雖有愿望卻又不可能產生信仰,這也正是今天充斥我們社會和我們思想界的靈魂?!辈⑶姨钩校骸八麄兺覀兿嘞?,都有同樣的心靈?!奔涌妼ⅰ度耗А犯木帪樵拕“嵘衔枧_,基里洛夫的自殺邏輯“誰如果僅僅為了戰(zhàn)勝恐懼而自殺,誰就證實了人的完全的、絕對的自由,誰就立刻成為上帝”成了《西緒福斯的神話》的核心。

加繆

在小說結尾,陀思妥耶夫斯基描述了一種復活的期待(《罪與罰》和未完成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也以類似的情景結束)。通過教育了群魔的教師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的臨終懺悔,陀氏講述了《路加福音》中的一個故事:附身于病人的鬼被驅逐出去,附在一群豬身上,豬群奔跑,落水而亡,病人坐在耶穌身旁,已經康復。通過這段經文,陀氏表達了《群魔》的主題:當虛無主義導致人的一種徹底敗壞而自我毀滅之后,人將獲得新生。虛無主義的群魔使自身成為對新生的獻祭。這一邏輯在尼采思想中的對應物是極端異化后對超人的呼喚,在海德格爾那里被具體規(guī)定為“無救之為無救,正指示了得救之路”。

再回頭說說這本小說的譯名。小說的德譯名是Die D?monen,也被解釋性地稱為Geister。D?monen是一個源于希臘語的詞,指人神中介的精靈,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則用來指稱撒旦及其附庸諸魔,而在德國18世紀古典主義運動時期卻又成了天才的代名詞。Geister的詞根為“精神”(Geist),一般譯為精靈,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副標題就用了此詞,即“一本獻給自由精靈之書”(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婁自良先生譯作“鬼”,大概更多地考慮的是那段《圣經》經文中的意思,但就全書而言,似不如“群魔”妥帖。

《薔薇花與十字架》
楊不風 著
三輝圖書·鷺江出版社 2018年

 

 

來源:三輝圖書

原標題:虛無主義之下,我們不再知道一種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