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國右翼崛起前夕:“反平權修正案”的主婦們是如何拉開文化戰(zhàn)爭序幕的?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美國右翼崛起前夕:“反平權修正案”的主婦們是如何拉開文化戰(zhàn)爭序幕的?

從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在里根時代前夕用性別議題攪動起政治風暴的Phyllis Schlafly預示著美國右翼政治力量的全面崛起。

《美國夫人》劇照。來源:豆瓣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自2017年以來,反性騷擾運動在美國流行文化層面展現(xiàn)出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探討性別權力結構的種種爭議性問題,日前上線且好評如潮的美劇《美國夫人》(Ms. America)即為一例。

這部迷你劇的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美國如火如荼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講述了美國女性因對《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持不同立場而爆發(fā)種種矛盾沖突的故事。對于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來說,《美國夫人》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新鮮的視角:在一眾大名鼎鼎的女權明星之外——包括《女性的奧秘》作者、被譽為“現(xiàn)代婦女解放運動之母”的Betty Friedan,主張墮胎合法化的女權活動家Gloria Steinem,美國第一位黑人女性總統(tǒng)候選人Shirley Chisholm——一位“女權反動派”作為主角被劇集濃墨重彩地呈現(xiàn),她就是來自伊利諾伊州的保守派活動家Phyllis Schlafly。

《美國夫人》劇集(左)與現(xiàn)實中的Phyllis Schlafly

早在1921年,ERA就被當時的全國婦女黨提出,旨在保障合眾國及各州不得以性別為由否認或剝奪法律規(guī)定的平等權利,消除女性在離婚、財產、就業(yè)等問題上的不利法律地位。隨著196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ERA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聲援。1972年,ERA在美國參眾兩院表決通過,提交至州立法機構。按照規(guī)定,只要1979年3月22日前ERA得到3/4個州(即50個州中的38個)的批準,ERA即可生效。

劇中呈現(xiàn)了這一時期發(fā)生的許多真實歷史事件,比如1972年Shirley Chisholm代表民主黨參加總統(tǒng)競選;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就“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做出女性有權決定是否墮胎的判決;1977年,眾多知名女權運動活動家齊聚休斯頓全國婦女會議。在當時的女權主義者們看來,ERA的批準生效指日可待——截至1977年,ERA已得到35個州的批準,還擁有包括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位總統(tǒng)在內的兩黨重要人士的廣泛支持——直到Phyllis Schlafly橫空出世。她動員起的保守派反女權陣營在短短幾年間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她們宣稱該修正案將導致她們的女兒被征兵上戰(zhàn)場,男女混用洗手間將隨處可見,家庭主婦將被迫離開孩子進入職場、離婚時失去贍養(yǎng)費或孩子的監(jiān)護權。反女權陣營成功地狙擊了ERA,并從根本上動搖了女權主義的發(fā)展,第二波女權運動也由盛轉衰。

Schlafly動員發(fā)起的保守派反女權陣營在短短幾年間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

從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在里根時代前夕用性別議題攪動起政治風暴的Schlafly預示著美國右翼政治力量的全面崛起。由反女權運動和性別議題掀起的、逐漸蔓延至美國政治方方面面的文化戰(zhàn)爭持續(xù)至今,讓這部電視劇有了強烈的現(xiàn)實關照意義。正如《美國夫人》編劇Dahvi Waller在接受《名利場》采訪時所說:“這不僅僅只是關于《平等權利修正案》——它討論的東西遠遠不止這些。在很多方面,你可以認為這部電視劇追溯了當下文化戰(zhàn)爭的源頭。你能看到斷層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宗教右翼的崛起?!薄胺雌綑嘈拚浮钡闹鲖D們是如何拉開這場文化戰(zhàn)爭的序幕的?一度充滿希望的自由派為何不敵保守派,在其攻勢下節(jié)節(jié)敗退?包括女權運動在內的左翼政治議程還有可能重新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視野嗎?

“雞同鴨講”:反《平等權利修正案》背后的右翼反擊

“你是女性的叛徒,一個湯姆大嬸(Aunt Tom)。你還是一位女巫。天哪,我希望把你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1973年,Phyllis Schlafly與Betty Friedan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就ERA展開公開辯論。Schlafly稱“你就是沒法立法讓中年婦女獲得所有人的同情”,因為明了Friedan的離異身份,她繼續(xù)挑釁說道,“你,F(xiàn)riedan女士,是我見過的最不幸的女人?!边@句話成功地激怒了Friedan,讓她口不擇言地嚷出了上述這番話。這個場景出現(xiàn)在《美國夫人》的第四集。對于當時意氣風發(fā)的女權主義者們來說,這是她們第一次與反女權陣營的領導者面對面,且驚詫地發(fā)現(xiàn),同樣為女性,她們的對手固執(zhí)己見,有著看似無懈可擊的邏輯和同樣強大的攻擊性,雙方仿佛都在“雞同鴨講”。

Phyllis Schlafly(左)與Betty Friedan的一次電視辯論

當時的女權主義者的確有理由充滿信心。在1973年之前,女權運動已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幾十個年頭,性別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形成了某種社會共識。女權主義進程亦步亦趨地跟隨著資本主義在近現(xiàn)代社會的演變,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對此有詳細闡述。上野千鶴子指出,“市場”與“家庭”的割裂是近代工業(yè)社會歧視女性的根源:在由資本主義統(tǒng)攝的整個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中,家庭被置于市場之外,即女性從事的生育、家務勞動等“人的再生產”勞動未被商品化,也得不到認可。女性付出的勞動在法律和經濟層面沒有任何補償,父權制和資本主義都因此獲益——男性霸占了女性在家庭內部的勞動成果,資本主義市場則免于承擔“人的再生產”的高昂成本。

追求無止盡的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征,為此,資本主義需要不斷開拓市場外部,以解決既有市場供給過剩的問題。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開展帝國主義侵略行動,利用戰(zhàn)爭作為發(fā)達經濟的傾銷之地。到了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zhàn)在吞噬了大量男性勞動力的同時促進了女性解放,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正是在此時展開:歐美各國婦女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相繼獲得參政權(英國于1918年,德國于1919年,美國于1920年),女性開始走出家庭領域,大量進入職場,形成了一個未婚女性勞動力市場。然而此時女性還未得到充分完整的就業(yè)權利,因為父權制家庭制度依然規(guī)定,結婚后女性的生活重心就應該回歸家庭。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
[日]上野千鶴子 著  鄒韻、薛梅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年3月

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痛經歷讓資本主義各國意識到戰(zhàn)爭經濟的巨大代價和不可持續(xù)性,于是轉向擴大內需,用更平等的再分配制度為勞動者創(chuàng)造消費需求。左翼思潮把持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改革方向,通過社會民主主義和自由改革主義,歐美各國政府成功平抑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然而在二戰(zhàn)后的經濟高速發(fā)展期,女性發(fā)現(xiàn)自己再度被社會邊緣化:女性的職業(yè)通道漸漸收緊,隨著男性實現(xiàn)“全民中產化”,女性成為持家的“中產主婦”,困于家庭之中難以施展才華抱負。1963年,F(xiàn)riedan出版《女性的奧秘》一書,揭示了中產階級主婦的空虛與不滿,“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的不合理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爆發(fā)了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然而Friedan和她的同事們震驚地發(fā)現(xiàn),上述女權主義邏輯得不到Schlafly和她動員起來的保守派主婦們的絲毫共鳴,這些“反動人士”“性別背叛者”不僅不認為ERA將為女性帶來自由和解放,反而危言聳聽地宣稱這將導致“女權極權主義”。雙方為何對同一個議題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無法理解對手的思維?

《女性的奧秘》作者、被譽為“現(xiàn)代婦女解放運動之母”的Betty Friedan

事實上,性別議題只是自由派的政治訴求及價值取向與保守派出現(xiàn)根本性沖突的一個例子,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教授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看來,這種分歧源自雙方道德概念和家庭價值體系的根本差異。萊考夫認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道德體系和由此產生的政治話語有天壤之別。道德政治的核心是“家國同構”,即將國家比作家庭,保守派遵循嚴父式家庭模式(Strict Father model),自由派則遵循慈親式家庭模式(Nurturant Parent model),前者衍生出當代保守主義,后者衍生出當代自由主義。

在保守派的世界觀中,父親撫養(yǎng)和保護家庭,是權威、決策和規(guī)則的掌握者;母親負責日常生活起居,照料、撫養(yǎng)孩子,支持父親的權威。家長的權威本身就是愛和照料的表現(xiàn),孩子必須學會自我約束、自力更生以及尊重權威。道德權威依托一套自然秩序:上帝高于人類,人類高于自然,成人高于孩童,男人高于女人。這套自然秩序讓現(xiàn)有權力關系合法化,任何試圖顛覆秩序的行為(比如宣揚男女平等的女權主義運動)都是不自然、不道德的。

自由派的世界觀與保守派迥然相異。在他們的理想家庭觀念里,愛、同理心和撫養(yǎng)是最重要的,孩子與家長之間是平等的、能夠良好溝通的關系,他們在家庭和社區(qū)中受到照料、尊重,并關懷他人,從而學習如何負責任、自律和自主。與嚴父式道德將道德力量(自我約束、自力更生)和服從權威放在首要地位不同,慈親式道德強調同情、幫助有需要的人。為了幫助他人,人們必須首先照顧好自己,維系好社會紐帶,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才有意義。

這兩種世界觀導致了保守派和自由派在包括民權運動在內的各類反歧視運動中的不同立場。對于保守派來說,任何支持不勞而獲的政策都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會削弱人們自律的動機,給女性、性少數(shù)群體和少數(shù)族裔優(yōu)待因此是不道德的行為;但在自由派看來,國家確保公民享有公平就和家長確保孩子彼此能公平相待一樣重要,政府因此應該承擔起責任,保障被歧視的婦女、性少數(shù)群體和少數(shù)族裔得到公平的對待。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美]喬治·萊考夫 著  張淳、胡紅偉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4月

1960年代美國自由主義思潮迭起,年輕人被廣泛動員起來反抗體制,保守派在備受打擊的同時謀求反擊之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曾在《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一文中有過詳細分析。在萊考夫看來,當代保守派政治家的策略是讓家庭領域和政治領域的道德隱喻關系更加緊密,也就是說,保守派比自由派更早地發(fā)現(xiàn)了“家國同構”的秘密,開啟了爭奪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的文化戰(zhàn)爭,成功說服那些相信并認同嚴父式家庭模式的人將票投給保守派。

在Schlafly投身“反ERA運動”之前,她的政治抱負是加強國防,提高與蘇聯(lián)對抗的軍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保家衛(wèi)國、抵御外敵也是保守派的關注重點之一)。在轉向“反ERA運動”后,她反復宣傳的一個觀點是ERA將顛覆美國傳統(tǒng)家庭,成功地擊中了保守派人士的關切和憂慮。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和1976年民主黨候選人吉米·卡特入主白宮、推出一系列自由主義政策后,共和黨利用廣大宗教保守派對國家政策左傾的不滿,將宗教和世俗保守派力量聯(lián)合起來,擴大選民基礎?!白诮逃乙怼庇纱酸绕?,與共和黨聯(lián)手促成了1980年羅納德·里根的當選。

1977年在一場集會上接受采訪的Schlafly

在《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一書中,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邁克爾·曼(Michael Mann)等五位美國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學者指出,從1970年代開始的政治轉型恰恰始于“新左派”——與20世紀初訴諸于暴力革命的“舊左派”不同,他們在1960年代爭取不同社會地位群體獲得認可的反歧視運動中采用了非暴力的斗爭策略,即身份政治。然而他們的進攻力沒有轉化成足夠的制度和政策,而去工業(yè)化以及高等教育、文化事業(yè)和整體社會福利的經費縮減很快擊垮了民眾信心的基礎,也瓦解了新左派的反體制力量。

與此同時,新右派從新左派那里學到了身份政治的斗爭策略,推動了熱愛種族或熱愛宗教的原教旨主義與強調自由意志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右翼合流。左翼力量衰弱之時,右翼乘虛而入,西方資本主義保守派精英引入了持續(xù)至今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新自由主義只承認最純粹的、不受任何監(jiān)管的市場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逐漸遠離工業(yè)現(xiàn)代化、全民就業(yè)和福利的承諾。

事后看來,由Schlafly領導的“反ERA運動”可謂是右翼反撲的序章。

Phyllis Schlafly是女權主義者嗎:左右翼文化戰(zhàn)爭的現(xiàn)在與未來

“Schlafly就是一個該死的女權主義者。她也許是美國最自由的女人?!?/p>

在《美國夫人》第七集中,美國眾議院議員、女權運動領袖Bella Abzug在與三名反ERA陣營中的主婦對峙時說了這句話,令對方啞口無言。這句強有力的臺詞也呼應了觀眾在觀看這部電視劇時最大的疑惑:Schlafly到底是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出版了多本闡述美國核政策的著作,曾兩次競選伊利諾伊州國會議員(雖然失敗了),在50歲的時候還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進修(盡管她的丈夫反對)。這種種行為給人留下的觀感是,盡管Schlafly口頭上“反女權”,但在行動上她是一個實打實的女權主義者。

劇中不少細節(jié)暗示,Schlafly試圖利用性別議題聚合起一股保守派力量,為她的政治議程背書。在《美國夫人》的結尾和真實的歷史中,她成功狙擊了ERA,ERA生效缺少了三個州的支持。之后Schlafly繼續(xù)寫書,出版時事通訊,2016年她以92歲高齡去世。根據(jù)其傳記作者Carol Felsenthal的觀察,Schlafly從未真正實現(xiàn)她在性別議題之外更大的政治抱負,她從未獲得過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或許恰恰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值得一提的是,Schlafly曾于2016年為特朗普的總統(tǒng)競選站臺。

Schlafly曾于2016年為特朗普的總統(tǒng)競選站臺

從“反ERA運動”至今,美國女性群體之中的分歧很大程度上也不再是職業(yè)女性和家庭主婦之間的矛盾。根據(jù)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美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急劇上升,在1999年達到60%的峰值。2000年以后,美國女性勞動參與率有所下降,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下降態(tài)勢更加明顯,預計將于2024年下降至55.8%。盡管如此,半數(shù)以上的美國適齡女性進入職場的事實,依然意味著“反ERA運動”支持者當初的諸多反對意見并沒有反映現(xiàn)實中的大趨勢。

如果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核心訴求之一是反抗“結了婚就做主婦”的社會規(guī)范,那么在那之后,女性面臨的是再度出現(xiàn)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性別分工要求。上野千鶴子指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再要求也不再允許女性終其一生始終作為100%的再生產者。這一演變有兩個因素:其一,出生率大幅下降減少了女性的育兒時間,但孩子社會化的時間和教育費用在增長,僅靠丈夫的收入或將不足以擔負教育費的支出;其二,家務勞動大幅度減輕,資本主義市場發(fā)現(xiàn)了“家庭”這一新的市場外部,隨著家電商品的不斷開發(fā)普及,資本主義迅速將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商品化,“節(jié)省家務勞力的機器將女性推出了家庭,而為了購買這些機器,她們必須要外出賺錢。”

在上野千鶴子看來,資本主義與父權制達成了第二次妥協(xié),確立了“家庭主婦勞動者”這一新的性別分工,即女性為了補貼家用,必須擁有一份有收入的工作。由于參與社會勞動、為家庭換取經濟回報,女性的“經濟話語權”使家庭內部的父權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瓦解,卻又以另一種更巧妙的方式補充了父權制,強化了性統(tǒng)治——女性如今要承擔雇傭勞動和家庭勞動的“雙重角色”,這亦是當下女性對“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yè)”這個問題如此敏感的原因。

女性如今要承擔雇傭勞動和家庭勞動的“雙重角色”

雖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權主義者們沒能當即實現(xiàn)平權目標,然而進步在歷史車輪的緩慢行進中悄然發(fā)生,保守派在性別議題上的政治主張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從女權之爭管中窺豹看更廣闊的社會議題,過去兩百年來的民主化進程實際上讓人們對保守主義式的、上下等級分明的權力結構容忍度越來越低。正如《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一書所說:

“在更久遠的過去,資本主義由精英把持,滿足高等階級的奢華消費和國與國之間軍費高昂的戰(zhàn)爭需求。在20世紀,資本主義由于大規(guī)模市場的需求和政治合法性的需求,開始依賴大眾消費。此外20世紀公眾的政治參與以及對國家的依賴也使資本主義不敢造成太過嚴重的人類痛苦以至于出現(xiàn)具有破壞性的強烈反彈?!?/p>

《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等著 徐曦白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4月

回顧1970年代至今的美國歷史,一度充滿希望的自由派不敵保守派,在其攻勢下節(jié)節(jié)敗退,有其自身的原因,不少政治觀察者對此有過分析。普渡大學歷史學教授Frank Lambert認為,自由派的主張比保守派的主張更難宣傳,因為自由派意識到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性,拒絕根據(jù)《圣經》文本來簡化問題,但在一個快速變化、日趨復雜的時代,這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很難為不安的人們提供他們渴求的確定感和安全感。另外,民主黨一直強調的政教分離、擁抱多元性不僅疏遠了宗教選民,也在多元性的許諾面前讓不同的利益相關方難以形成共識。

在《美國夫人》中,女權運動陣營內部的張力與分裂不僅增加了這部電視劇的戲劇感,也說明了自由派內部缺乏政治議程優(yōu)先級的共識:Abzug希望聯(lián)合同情女權運動的男性政治家,在體制內穩(wěn)扎穩(wěn)打地推動變革,然而Chisholm卻認為“權力不會對任何東西讓步”;非裔女性和女同群體擔心她們的群體權益要為ERA讓步;充滿好斗精神的Friedan則擔心樣貌姣好、充滿個人魅力的Steinem將成為女權運動的代言人,搶去她的風頭。

Friedan(左一)與Steinem(右一)

萊考夫認為,自由派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保守派的世界觀,沒能像保守派那樣敏銳地意識到政治的道德維度的重要性。后者懂得政治同時事關家庭和道德,有關神話、隱喻和情感認同,他們已經成功設計出了一套符合保守主義價值觀的語言灌輸給選民,為自主、自由、正直、法治、規(guī)則乃至美式生活方式之類的詞語都打上了保守派的烙印。自由派則只能在保守派設定的概念框架內反擊,為保守主義者所反對的東西辯護。以“大政府”和“政府支出”為例,這些議題本身不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保守派同樣會在自己認為道德的事情上支持大政府和政府支出(比如國防),他們不過不希望政府在社會福利或支援社會弱勢群體這些自由派倡導的方面投入而已。

“自由派需要認識到,一種總體的、連貫一致的自由派政治需要建立一個連貫一致、根基深厚而強大有力的自由主義道德的基礎上。如果自由派對他們所支持的哲學、道德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不以為然,不僅將繼續(xù)在選舉中失敗,而且反過來還要為保守派成功阻礙美國進步承擔責任?!比R考夫寫道。

就在《美國夫人》上映的2020年,ERA有了新的進展。今年1月,弗吉尼亞州成為繼伊利諾伊州和內華達州之后第38個批準ERA的州。2月,美國眾議院以232票贊成、183票反對表決撤銷了ERA獲得各州立法機構批準生效的最終期限。投票結果大體反映了兩黨立場:五名共和黨人支持這一決定,民主黨中則無一人反對。

走到2020年,美國女性仍在為ERA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而努力

這一決議意味著ERA依然有望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這個國家的女權運動依然在前進,盡管前景并不明朗。自由派是否能重新奪回話語權,將包括女權運動在內的左翼政治議程再次推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視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美國政治的未來走向。

參考資料:

【日】上野千鶴子.《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美】喬治·萊考夫.《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蘭德爾·柯林斯,邁克爾·曼,格奧吉·杰爾盧吉揚,克雷格·卡爾霍恩.《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The True Story of ‘Mrs. America’》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true-story-mrs-america-180974675/

《'Mrs. America’ Review: The Voice of an E.R.A.》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14/arts/television/mrs-america-review.html

《House Votes To Reviv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Removing Ratification Deadline》

https://www.npr.org/2020/02/13/805647054/house-votes-to-revive-equal-rights-amendment-removing-ratification-deadline

《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

http://m.hbyanyusl.cn/article/3164149.html

《Women In The Workfor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

https://www.bls.gov/spotlight/2017/women-in-the-workforce-before-during-and-after-the-great-recession/pdf/women-in-the-workforce-before-during-and-after-the-great-recession.pdf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美國右翼崛起前夕:“反平權修正案”的主婦們是如何拉開文化戰(zhàn)爭序幕的?

從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在里根時代前夕用性別議題攪動起政治風暴的Phyllis Schlafly預示著美國右翼政治力量的全面崛起。

《美國夫人》劇照。來源:豆瓣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自2017年以來,反性騷擾運動在美國流行文化層面展現(xiàn)出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探討性別權力結構的種種爭議性問題,日前上線且好評如潮的美劇《美國夫人》(Ms. America)即為一例。

這部迷你劇的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美國如火如荼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講述了美國女性因對《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持不同立場而爆發(fā)種種矛盾沖突的故事。對于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來說,《美國夫人》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新鮮的視角:在一眾大名鼎鼎的女權明星之外——包括《女性的奧秘》作者、被譽為“現(xiàn)代婦女解放運動之母”的Betty Friedan,主張墮胎合法化的女權活動家Gloria Steinem,美國第一位黑人女性總統(tǒng)候選人Shirley Chisholm——一位“女權反動派”作為主角被劇集濃墨重彩地呈現(xiàn),她就是來自伊利諾伊州的保守派活動家Phyllis Schlafly。

《美國夫人》劇集(左)與現(xiàn)實中的Phyllis Schlafly

早在1921年,ERA就被當時的全國婦女黨提出,旨在保障合眾國及各州不得以性別為由否認或剝奪法律規(guī)定的平等權利,消除女性在離婚、財產、就業(yè)等問題上的不利法律地位。隨著196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ERA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聲援。1972年,ERA在美國參眾兩院表決通過,提交至州立法機構。按照規(guī)定,只要1979年3月22日前ERA得到3/4個州(即50個州中的38個)的批準,ERA即可生效。

劇中呈現(xiàn)了這一時期發(fā)生的許多真實歷史事件,比如1972年Shirley Chisholm代表民主黨參加總統(tǒng)競選;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就“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做出女性有權決定是否墮胎的判決;1977年,眾多知名女權運動活動家齊聚休斯頓全國婦女會議。在當時的女權主義者們看來,ERA的批準生效指日可待——截至1977年,ERA已得到35個州的批準,還擁有包括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位總統(tǒng)在內的兩黨重要人士的廣泛支持——直到Phyllis Schlafly橫空出世。她動員起的保守派反女權陣營在短短幾年間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她們宣稱該修正案將導致她們的女兒被征兵上戰(zhàn)場,男女混用洗手間將隨處可見,家庭主婦將被迫離開孩子進入職場、離婚時失去贍養(yǎng)費或孩子的監(jiān)護權。反女權陣營成功地狙擊了ERA,并從根本上動搖了女權主義的發(fā)展,第二波女權運動也由盛轉衰。

Schlafly動員發(fā)起的保守派反女權陣營在短短幾年間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

從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在里根時代前夕用性別議題攪動起政治風暴的Schlafly預示著美國右翼政治力量的全面崛起。由反女權運動和性別議題掀起的、逐漸蔓延至美國政治方方面面的文化戰(zhàn)爭持續(xù)至今,讓這部電視劇有了強烈的現(xiàn)實關照意義。正如《美國夫人》編劇Dahvi Waller在接受《名利場》采訪時所說:“這不僅僅只是關于《平等權利修正案》——它討論的東西遠遠不止這些。在很多方面,你可以認為這部電視劇追溯了當下文化戰(zhàn)爭的源頭。你能看到斷層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宗教右翼的崛起?!薄胺雌綑嘈拚浮钡闹鲖D們是如何拉開這場文化戰(zhàn)爭的序幕的?一度充滿希望的自由派為何不敵保守派,在其攻勢下節(jié)節(jié)敗退?包括女權運動在內的左翼政治議程還有可能重新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視野嗎?

“雞同鴨講”:反《平等權利修正案》背后的右翼反擊

“你是女性的叛徒,一個湯姆大嬸(Aunt Tom)。你還是一位女巫。天哪,我希望把你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1973年,Phyllis Schlafly與Betty Friedan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就ERA展開公開辯論。Schlafly稱“你就是沒法立法讓中年婦女獲得所有人的同情”,因為明了Friedan的離異身份,她繼續(xù)挑釁說道,“你,F(xiàn)riedan女士,是我見過的最不幸的女人?!边@句話成功地激怒了Friedan,讓她口不擇言地嚷出了上述這番話。這個場景出現(xiàn)在《美國夫人》的第四集。對于當時意氣風發(fā)的女權主義者們來說,這是她們第一次與反女權陣營的領導者面對面,且驚詫地發(fā)現(xiàn),同樣為女性,她們的對手固執(zhí)己見,有著看似無懈可擊的邏輯和同樣強大的攻擊性,雙方仿佛都在“雞同鴨講”。

Phyllis Schlafly(左)與Betty Friedan的一次電視辯論

當時的女權主義者的確有理由充滿信心。在1973年之前,女權運動已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幾十個年頭,性別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形成了某種社會共識。女權主義進程亦步亦趨地跟隨著資本主義在近現(xiàn)代社會的演變,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對此有詳細闡述。上野千鶴子指出,“市場”與“家庭”的割裂是近代工業(yè)社會歧視女性的根源:在由資本主義統(tǒng)攝的整個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中,家庭被置于市場之外,即女性從事的生育、家務勞動等“人的再生產”勞動未被商品化,也得不到認可。女性付出的勞動在法律和經濟層面沒有任何補償,父權制和資本主義都因此獲益——男性霸占了女性在家庭內部的勞動成果,資本主義市場則免于承擔“人的再生產”的高昂成本。

追求無止盡的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征,為此,資本主義需要不斷開拓市場外部,以解決既有市場供給過剩的問題。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開展帝國主義侵略行動,利用戰(zhàn)爭作為發(fā)達經濟的傾銷之地。到了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zhàn)在吞噬了大量男性勞動力的同時促進了女性解放,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正是在此時展開:歐美各國婦女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相繼獲得參政權(英國于1918年,德國于1919年,美國于1920年),女性開始走出家庭領域,大量進入職場,形成了一個未婚女性勞動力市場。然而此時女性還未得到充分完整的就業(yè)權利,因為父權制家庭制度依然規(guī)定,結婚后女性的生活重心就應該回歸家庭。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
[日]上野千鶴子 著  鄒韻、薛梅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年3月

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痛經歷讓資本主義各國意識到戰(zhàn)爭經濟的巨大代價和不可持續(xù)性,于是轉向擴大內需,用更平等的再分配制度為勞動者創(chuàng)造消費需求。左翼思潮把持了西方國家的政治改革方向,通過社會民主主義和自由改革主義,歐美各國政府成功平抑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然而在二戰(zhàn)后的經濟高速發(fā)展期,女性發(fā)現(xiàn)自己再度被社會邊緣化:女性的職業(yè)通道漸漸收緊,隨著男性實現(xiàn)“全民中產化”,女性成為持家的“中產主婦”,困于家庭之中難以施展才華抱負。1963年,F(xiàn)riedan出版《女性的奧秘》一書,揭示了中產階級主婦的空虛與不滿,“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的不合理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爆發(fā)了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然而Friedan和她的同事們震驚地發(fā)現(xiàn),上述女權主義邏輯得不到Schlafly和她動員起來的保守派主婦們的絲毫共鳴,這些“反動人士”“性別背叛者”不僅不認為ERA將為女性帶來自由和解放,反而危言聳聽地宣稱這將導致“女權極權主義”。雙方為何對同一個議題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無法理解對手的思維?

《女性的奧秘》作者、被譽為“現(xiàn)代婦女解放運動之母”的Betty Friedan

事實上,性別議題只是自由派的政治訴求及價值取向與保守派出現(xiàn)根本性沖突的一個例子,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教授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看來,這種分歧源自雙方道德概念和家庭價值體系的根本差異。萊考夫認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道德體系和由此產生的政治話語有天壤之別。道德政治的核心是“家國同構”,即將國家比作家庭,保守派遵循嚴父式家庭模式(Strict Father model),自由派則遵循慈親式家庭模式(Nurturant Parent model),前者衍生出當代保守主義,后者衍生出當代自由主義。

在保守派的世界觀中,父親撫養(yǎng)和保護家庭,是權威、決策和規(guī)則的掌握者;母親負責日常生活起居,照料、撫養(yǎng)孩子,支持父親的權威。家長的權威本身就是愛和照料的表現(xiàn),孩子必須學會自我約束、自力更生以及尊重權威。道德權威依托一套自然秩序:上帝高于人類,人類高于自然,成人高于孩童,男人高于女人。這套自然秩序讓現(xiàn)有權力關系合法化,任何試圖顛覆秩序的行為(比如宣揚男女平等的女權主義運動)都是不自然、不道德的。

自由派的世界觀與保守派迥然相異。在他們的理想家庭觀念里,愛、同理心和撫養(yǎng)是最重要的,孩子與家長之間是平等的、能夠良好溝通的關系,他們在家庭和社區(qū)中受到照料、尊重,并關懷他人,從而學習如何負責任、自律和自主。與嚴父式道德將道德力量(自我約束、自力更生)和服從權威放在首要地位不同,慈親式道德強調同情、幫助有需要的人。為了幫助他人,人們必須首先照顧好自己,維系好社會紐帶,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才有意義。

這兩種世界觀導致了保守派和自由派在包括民權運動在內的各類反歧視運動中的不同立場。對于保守派來說,任何支持不勞而獲的政策都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會削弱人們自律的動機,給女性、性少數(shù)群體和少數(shù)族裔優(yōu)待因此是不道德的行為;但在自由派看來,國家確保公民享有公平就和家長確保孩子彼此能公平相待一樣重要,政府因此應該承擔起責任,保障被歧視的婦女、性少數(shù)群體和少數(shù)族裔得到公平的對待。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美]喬治·萊考夫 著  張淳、胡紅偉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4月

1960年代美國自由主義思潮迭起,年輕人被廣泛動員起來反抗體制,保守派在備受打擊的同時謀求反擊之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曾在《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一文中有過詳細分析。在萊考夫看來,當代保守派政治家的策略是讓家庭領域和政治領域的道德隱喻關系更加緊密,也就是說,保守派比自由派更早地發(fā)現(xiàn)了“家國同構”的秘密,開啟了爭奪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的文化戰(zhàn)爭,成功說服那些相信并認同嚴父式家庭模式的人將票投給保守派。

在Schlafly投身“反ERA運動”之前,她的政治抱負是加強國防,提高與蘇聯(lián)對抗的軍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保家衛(wèi)國、抵御外敵也是保守派的關注重點之一)。在轉向“反ERA運動”后,她反復宣傳的一個觀點是ERA將顛覆美國傳統(tǒng)家庭,成功地擊中了保守派人士的關切和憂慮。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和1976年民主黨候選人吉米·卡特入主白宮、推出一系列自由主義政策后,共和黨利用廣大宗教保守派對國家政策左傾的不滿,將宗教和世俗保守派力量聯(lián)合起來,擴大選民基礎?!白诮逃乙怼庇纱酸绕?,與共和黨聯(lián)手促成了1980年羅納德·里根的當選。

1977年在一場集會上接受采訪的Schlafly

在《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一書中,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邁克爾·曼(Michael Mann)等五位美國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學者指出,從1970年代開始的政治轉型恰恰始于“新左派”——與20世紀初訴諸于暴力革命的“舊左派”不同,他們在1960年代爭取不同社會地位群體獲得認可的反歧視運動中采用了非暴力的斗爭策略,即身份政治。然而他們的進攻力沒有轉化成足夠的制度和政策,而去工業(yè)化以及高等教育、文化事業(yè)和整體社會福利的經費縮減很快擊垮了民眾信心的基礎,也瓦解了新左派的反體制力量。

與此同時,新右派從新左派那里學到了身份政治的斗爭策略,推動了熱愛種族或熱愛宗教的原教旨主義與強調自由意志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右翼合流。左翼力量衰弱之時,右翼乘虛而入,西方資本主義保守派精英引入了持續(xù)至今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新自由主義只承認最純粹的、不受任何監(jiān)管的市場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逐漸遠離工業(yè)現(xiàn)代化、全民就業(yè)和福利的承諾。

事后看來,由Schlafly領導的“反ERA運動”可謂是右翼反撲的序章。

Phyllis Schlafly是女權主義者嗎:左右翼文化戰(zhàn)爭的現(xiàn)在與未來

“Schlafly就是一個該死的女權主義者。她也許是美國最自由的女人?!?/p>

在《美國夫人》第七集中,美國眾議院議員、女權運動領袖Bella Abzug在與三名反ERA陣營中的主婦對峙時說了這句話,令對方啞口無言。這句強有力的臺詞也呼應了觀眾在觀看這部電視劇時最大的疑惑:Schlafly到底是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出版了多本闡述美國核政策的著作,曾兩次競選伊利諾伊州國會議員(雖然失敗了),在50歲的時候還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進修(盡管她的丈夫反對)。這種種行為給人留下的觀感是,盡管Schlafly口頭上“反女權”,但在行動上她是一個實打實的女權主義者。

劇中不少細節(jié)暗示,Schlafly試圖利用性別議題聚合起一股保守派力量,為她的政治議程背書。在《美國夫人》的結尾和真實的歷史中,她成功狙擊了ERA,ERA生效缺少了三個州的支持。之后Schlafly繼續(xù)寫書,出版時事通訊,2016年她以92歲高齡去世。根據(jù)其傳記作者Carol Felsenthal的觀察,Schlafly從未真正實現(xiàn)她在性別議題之外更大的政治抱負,她從未獲得過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或許恰恰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值得一提的是,Schlafly曾于2016年為特朗普的總統(tǒng)競選站臺。

Schlafly曾于2016年為特朗普的總統(tǒng)競選站臺

從“反ERA運動”至今,美國女性群體之中的分歧很大程度上也不再是職業(yè)女性和家庭主婦之間的矛盾。根據(jù)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美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急劇上升,在1999年達到60%的峰值。2000年以后,美國女性勞動參與率有所下降,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下降態(tài)勢更加明顯,預計將于2024年下降至55.8%。盡管如此,半數(shù)以上的美國適齡女性進入職場的事實,依然意味著“反ERA運動”支持者當初的諸多反對意見并沒有反映現(xiàn)實中的大趨勢。

如果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的核心訴求之一是反抗“結了婚就做主婦”的社會規(guī)范,那么在那之后,女性面臨的是再度出現(xiàn)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性別分工要求。上野千鶴子指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再要求也不再允許女性終其一生始終作為100%的再生產者。這一演變有兩個因素:其一,出生率大幅下降減少了女性的育兒時間,但孩子社會化的時間和教育費用在增長,僅靠丈夫的收入或將不足以擔負教育費的支出;其二,家務勞動大幅度減輕,資本主義市場發(fā)現(xiàn)了“家庭”這一新的市場外部,隨著家電商品的不斷開發(fā)普及,資本主義迅速將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商品化,“節(jié)省家務勞力的機器將女性推出了家庭,而為了購買這些機器,她們必須要外出賺錢?!?/p>

在上野千鶴子看來,資本主義與父權制達成了第二次妥協(xié),確立了“家庭主婦勞動者”這一新的性別分工,即女性為了補貼家用,必須擁有一份有收入的工作。由于參與社會勞動、為家庭換取經濟回報,女性的“經濟話語權”使家庭內部的父權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瓦解,卻又以另一種更巧妙的方式補充了父權制,強化了性統(tǒng)治——女性如今要承擔雇傭勞動和家庭勞動的“雙重角色”,這亦是當下女性對“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yè)”這個問題如此敏感的原因。

女性如今要承擔雇傭勞動和家庭勞動的“雙重角色”

雖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權主義者們沒能當即實現(xiàn)平權目標,然而進步在歷史車輪的緩慢行進中悄然發(fā)生,保守派在性別議題上的政治主張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從女權之爭管中窺豹看更廣闊的社會議題,過去兩百年來的民主化進程實際上讓人們對保守主義式的、上下等級分明的權力結構容忍度越來越低。正如《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一書所說:

“在更久遠的過去,資本主義由精英把持,滿足高等階級的奢華消費和國與國之間軍費高昂的戰(zhàn)爭需求。在20世紀,資本主義由于大規(guī)模市場的需求和政治合法性的需求,開始依賴大眾消費。此外20世紀公眾的政治參與以及對國家的依賴也使資本主義不敢造成太過嚴重的人類痛苦以至于出現(xiàn)具有破壞性的強烈反彈。”

《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等著 徐曦白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4月

回顧1970年代至今的美國歷史,一度充滿希望的自由派不敵保守派,在其攻勢下節(jié)節(jié)敗退,有其自身的原因,不少政治觀察者對此有過分析。普渡大學歷史學教授Frank Lambert認為,自由派的主張比保守派的主張更難宣傳,因為自由派意識到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性,拒絕根據(jù)《圣經》文本來簡化問題,但在一個快速變化、日趨復雜的時代,這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很難為不安的人們提供他們渴求的確定感和安全感。另外,民主黨一直強調的政教分離、擁抱多元性不僅疏遠了宗教選民,也在多元性的許諾面前讓不同的利益相關方難以形成共識。

在《美國夫人》中,女權運動陣營內部的張力與分裂不僅增加了這部電視劇的戲劇感,也說明了自由派內部缺乏政治議程優(yōu)先級的共識:Abzug希望聯(lián)合同情女權運動的男性政治家,在體制內穩(wěn)扎穩(wěn)打地推動變革,然而Chisholm卻認為“權力不會對任何東西讓步”;非裔女性和女同群體擔心她們的群體權益要為ERA讓步;充滿好斗精神的Friedan則擔心樣貌姣好、充滿個人魅力的Steinem將成為女權運動的代言人,搶去她的風頭。

Friedan(左一)與Steinem(右一)

萊考夫認為,自由派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保守派的世界觀,沒能像保守派那樣敏銳地意識到政治的道德維度的重要性。后者懂得政治同時事關家庭和道德,有關神話、隱喻和情感認同,他們已經成功設計出了一套符合保守主義價值觀的語言灌輸給選民,為自主、自由、正直、法治、規(guī)則乃至美式生活方式之類的詞語都打上了保守派的烙印。自由派則只能在保守派設定的概念框架內反擊,為保守主義者所反對的東西辯護。以“大政府”和“政府支出”為例,這些議題本身不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保守派同樣會在自己認為道德的事情上支持大政府和政府支出(比如國防),他們不過不希望政府在社會福利或支援社會弱勢群體這些自由派倡導的方面投入而已。

“自由派需要認識到,一種總體的、連貫一致的自由派政治需要建立一個連貫一致、根基深厚而強大有力的自由主義道德的基礎上。如果自由派對他們所支持的哲學、道德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不以為然,不僅將繼續(xù)在選舉中失敗,而且反過來還要為保守派成功阻礙美國進步承擔責任。”萊考夫寫道。

就在《美國夫人》上映的2020年,ERA有了新的進展。今年1月,弗吉尼亞州成為繼伊利諾伊州和內華達州之后第38個批準ERA的州。2月,美國眾議院以232票贊成、183票反對表決撤銷了ERA獲得各州立法機構批準生效的最終期限。投票結果大體反映了兩黨立場:五名共和黨人支持這一決定,民主黨中則無一人反對。

走到2020年,美國女性仍在為ERA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而努力

這一決議意味著ERA依然有望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這個國家的女權運動依然在前進,盡管前景并不明朗。自由派是否能重新奪回話語權,將包括女權運動在內的左翼政治議程再次推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視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美國政治的未來走向。

參考資料:

【日】上野千鶴子.《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美】喬治·萊考夫.《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蘭德爾·柯林斯,邁克爾·曼,格奧吉·杰爾盧吉揚,克雷格·卡爾霍恩.《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The True Story of ‘Mrs. America’》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true-story-mrs-america-180974675/

《'Mrs. America’ Review: The Voice of an E.R.A.》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14/arts/television/mrs-america-review.html

《House Votes To Reviv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Removing Ratification Deadline》

https://www.npr.org/2020/02/13/805647054/house-votes-to-revive-equal-rights-amendment-removing-ratification-deadline

《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

http://m.hbyanyusl.cn/article/3164149.html

《Women In The Workforc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

https://www.bls.gov/spotlight/2017/women-in-the-workforce-before-during-and-after-the-great-recession/pdf/women-in-the-workforce-before-during-and-after-the-great-recession.pdf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