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講故事游戲、工作狂倫理與性別壁壘:“壞血”為何必然流入硅谷?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講故事游戲、工作狂倫理與性別壁壘:“壞血”為何必然流入硅谷?

希拉諾斯和伊麗莎白·霍姆斯這種看似摻雜著無數(shù)運氣和僥幸的成功,實際上是硅谷創(chuàng)業(yè)文化發(fā)展到極致的一種必然結果。

伊麗莎白·霍姆斯

記者 | 傅適野

編輯 | 黃月

刺破自己的手指,擠出少量血液,將血液轉移到一個信用卡大小的塑料檢測盒中,再將檢測盒放入烤箱大小的“閱讀器”里。閱讀器從檢測盒中提取數(shù)據(jù)信號,以無線方式發(fā)送到服務器,服務器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回結果。只需一滴血,就可完成近70種血液檢測,這些數(shù)據(jù)將被即時反饋給醫(yī)生,方便安排下一步治療。一切順利的話,這種血液檢測儀將會入駐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西夫韋公司(Safeway)以及連鎖藥店沃爾格林(Walgreens)。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只需要在超市和藥店購買這種血液檢測儀,便可在家完成整個血液檢測流程。一張包含個人疾病信息的地圖隨即被勾勒出來,基于此,公司可以運用數(shù)學模型反向還原癌癥之類的疾病,預測腫瘤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小小一滴,改變世界。”

勾勒上述美好圖景的是伊麗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2003年,年僅19歲的她從斯坦福大學輟學。次年,她在加州帕羅奧托成立實時治療公司(Real-Time Cures),旨在實現(xiàn)“醫(yī)療保健的民主化”。4月,公司更名為希拉諾斯(Theranos)——混合了治療(therapy)和診斷(diagnosis)兩個詞語。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希拉諾斯一路高歌猛進,戰(zhàn)果輝煌。2004年12月,伊麗莎白為公司找到了六百萬美元的投資資金;到2010年底,希拉諾斯獲得的創(chuàng)投資金已超過9200萬美元;2014年估值達90億美元,創(chuàng)投資金超過4億。2015年,《福布斯》雜志將伊麗莎白評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時代雜志》提名她為“2015年前100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希拉諾斯公司

一切在2015年底急轉直下?!度A爾街日報》記者、兩次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接到線報后,對希拉諾斯展開了長達數(shù)月的秘密調查,并在當年10月發(fā)表報道,揭露了希拉諾斯血液檢測設備存在的諸多問題。伊麗莎白否認所有指控,并曾嘗試在報道刊發(fā)前直接向《華爾街日報》施壓。即便她拉到了《華爾街日報》金主默多克的投資,依然沒能阻擋卡雷魯?shù)膱蟮揽l(fā)并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

美國醫(yī)保與醫(yī)助服務中心開始介入,不久之后沃爾格林也結束了與希拉諾斯的合作關系。2017年亞利桑那州向希拉諾斯提出訴訟,指控該公司將150萬血液測試產(chǎn)品賣給亞利桑那州居民,卻隱匿或歪曲有關測試產(chǎn)品的重要信息。201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希拉諾斯和伊麗莎白的“大規(guī)模詐騙”提出訴訟。2018年6月聯(lián)邦大陪審團起訴伊麗莎白以及前希拉諾斯營運長、伊麗莎白前男友桑尼·拉梅什·巴爾瓦尼(Sunny Ramesh Balwani)九項電匯詐騙罪以及兩項串謀電匯詐騙罪。此案目前仍在審理當中。約翰·卡雷魯也將自己對希拉諾斯的跟蹤報道匯聚成了《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一書,中文版在本月與讀者見面。

《華爾街日報》記者約翰·卡雷魯

希拉諾斯和伊麗莎白·霍姆斯這種看似摻雜著無數(shù)運氣和僥幸的成功,實際上是硅谷創(chuàng)業(yè)文化發(fā)展到極致的一種必然結果。這其中涉及風險投資人與創(chuàng)業(yè)者的關系問題——看似理性的風投行為實則包含著極其不理性的決策過程,也涉及風險投資中的人情與信任問題。而伊麗莎白在運營公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絕非孤立,它牽涉到硅谷得以持續(xù)運轉的根基——那種狂熱的、不舍晝夜的、舍棄生活與休閑的工作倫理——與人們力圖維持工作與休閑平衡之間的本質性矛盾。伊麗莎白在硅谷取得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了硅谷盛行的男性中心主義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我們在討論這一獨角獸帝國時,絕非將其視作一則例外或反常,恰恰相反,正是硅谷文化本身成就了伊麗莎白和希拉諾斯。正如《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所言,《壞血》一書讓我們看到硅谷創(chuàng)業(yè)神話是如何助力希拉諾斯的。人們給硅谷鑲上金邊,賦予它神奇的地位。在眾人眼中,在硅谷,夢想可以照進現(xiàn)實。在硅谷,一切癡心妄想都能成真。

講故事、感性投資與信任游戲

在硅谷,投資人需要聽故事。

講故事是硅谷創(chuàng)業(yè)者的必備素養(yǎng)。在遍布灣區(qū)的創(chuàng)業(yè)孵化工坊(incubator)中,在為期八周的“創(chuàng)業(yè)奮斗”訓練營中,在為期一天的奮斗大會(Hustle Con)中,創(chuàng)業(yè)故事在人們的頭頂飛來飛去。在這些名目繁多的創(chuàng)業(yè)培訓中,在斯坦福大學設立的創(chuàng)業(yè)課程中,這些五花八門的故事被塞進一個個既定的模板——首先你需要將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想法與一個社會痛點勾連,然后你要從私人化的經(jīng)歷和體驗出發(fā),推及到更為廣闊的他者,從而引發(fā)廣泛共鳴。與世界各地奔赴加州的創(chuàng)業(yè)者被放置到如流水線般流暢成熟的創(chuàng)業(yè)流程中類似,創(chuàng)業(yè)者的故事也如流水線產(chǎn)品般,被鍛造、被加工,然后出廠、走入充滿競爭的硅谷創(chuàng)業(yè)世界。

即便是在一眾流水線般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中,伊麗莎白·霍姆斯的經(jīng)歷也足以讓她脫穎而出,這也是她一路過關斬將、凱歌高奏的原因之一。 她有著顯赫的家庭背景——父親在華盛頓擔任從美國國務院到國際開發(fā)署的一系列職務,母親在國會山擔任助理,祖父和曾祖父都開創(chuàng)了龐大的家族企業(yè)。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高中就讀于休斯頓最具聲望的私立學校圣約翰;2002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并獲得了3000美金總統(tǒng)獎學金。

父親對伊麗莎白的教導讓她懂得,若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變得富有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取得能夠促進重大“良善”的成就。于是她在斯坦福選擇了化學工程專業(yè),期望這個專業(yè)帶領她通往生物科技行業(yè),最終推動更多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伊麗莎白·霍姆斯

2003年,伊麗莎白在決定創(chuàng)業(yè)后迅速輟學。第二學年伊始,她一回到校園,就向在化學工程系執(zhí)教多年的教授錢寧·羅伯特森以及在實驗室?guī)ьI她的博士生沙奈克·羅伊展示了她提出的專利。這次展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羅伯特森教授在日后回憶,“此前我教過的數(shù)千學生中,從未有人像她那樣,我鼓勵她走出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即便是務實如羅伊,也被教授表現(xiàn)出的熱情沖昏了頭腦。2004年5月,伊麗莎白成立公司“實時治療”。羅伊成為了這家公司的第一個雇員,羅伯特森則以顧問身份加入了公司董事會。

至此,伊麗莎白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雖說硅谷崇尚一切皆有可能,認為一切癡心妄想都可能變成現(xiàn)實,但這種放大版的美國夢并不能掩蓋創(chuàng)業(yè)內(nèi)部的階級屬性。作為一個家產(chǎn)雄厚、背景殷實、教育良好的中產(chǎn)精英,伊麗莎白在起點上就已經(jīng)打敗了大部分競爭對手。她是投資人最喜歡的那種類型,有望復刻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那種輟學創(chuàng)業(yè)最終成功的勵志神話。

在后來推廣公司的過程中,伊麗莎白反復講述的一個故事,是自己童年時對于注射器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于她的母親,她只要一看到注射器就會暈過去。伊麗莎白夢想消除這種恐懼,有了希拉諾斯的技術,人們只需在指尖刺出一滴血即可實現(xiàn)多項檢查。在向投資人描述理想世界時,伊麗莎白也加入了更宏大的野心和更普世的關懷——希拉諾斯的血液檢測技術能夠讓每個患者的用藥得到及時調整,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會被根除。也就是說,希拉諾斯所做的事情,是在不折不扣地挽救生命。

伊麗莎白在活動現(xiàn)場演示指尖采血

勤奮、精英、輟學、理想、激情、普世關懷,這些詞匯組合打造了一個硅谷式的完美創(chuàng)業(yè)故事。正如刊登在《洛杉磯書評》的《壞血,以及更糟糕的倫理》一文所言,為何伊麗莎白擁有這種魔力,以至于人們從不過問:“這項技術究竟如何運作?” 作者Sidney Perkowitz認為這種魔力部分來源于伊麗莎白講故事的能力。一位19歲從斯坦福輟學的激情四射的女性,試圖用一個更好的、更少疼痛的血液檢測方式取代原來痛苦的健康測試,而這一改進將惠及千家萬戶。“如果你聽到了一個如此完美無瑕的故事,擁有了一位如此惹人喜愛的故事女主角,你還會很掃興地提出這個產(chǎn)品到底能不能行的庸俗問題嗎?”在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阿斯沃斯·達摩達蘭的《故事與估值:商業(yè)故事的價值》一書中,他也指出了講故事的能力在獲取投資時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硅谷,投資人需要的還不僅僅是故事。

斯坦福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生知雨在過去五年對于灣區(qū)創(chuàng)業(yè)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投資人看重的并非故事本身——畢竟這些故事大同小異——而是創(chuàng)業(yè)者講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在講述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際交往能力。伊麗莎白在講故事時散發(fā)的激情與魅力、堅定與決心,以及她那種近乎克里斯瑪式【注:“克里斯瑪型領袖”(Charismatic Leadership)這個概念最早被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引入政治學領域,特指“一種神奇的近乎天賦的領袖魅力”】的氣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知雨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A輪投資以前,通常并沒有足夠多的具體數(shù)字可以證明一個公司的成長速度和盈利前景。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借鑒行業(yè)研究和經(jīng)驗,投資人最為仰賴的是對人的判斷,即創(chuàng)始人的特質以及創(chuàng)業(yè)團隊整體的契合度。而判斷的方式也很簡單,主要是通過和創(chuàng)業(yè)者多次交流,通過正面了解和旁敲側擊,直覺摻雜著理性,來推斷這些人是否符合他們心中的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形象。

如此一來,在外人看來極具理性的風險投資行為,實際上有著非常不理性的精神內(nèi)核。風險投資人砸錢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創(chuàng)業(yè)者個人及其團隊的整體感覺。信任,以一種岌岌可危的方式被建立起來,這種信任牽涉到人情、人脈以及錯綜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在這一點上,伊麗莎白也是硅谷贏家。一方面,她克里斯瑪型的人格和感召力讓她成為風險投資人的心頭好;另一方面,她的家庭背景讓她更加容易地接觸到硅谷風投圈的大佬,并迅速取得他們的信任。這種信任關系一旦建立,基于人情的背書也便次第展開。人們甚至不再關心伊麗莎白這個公司的技術究竟是否可行,而是互相聽信互相擔保,傳遞著一種外人看來十分詭異的無條件信任。

在希拉諾斯的騙局被揭穿之前,它的董事會十二名成員中包括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前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前參議員山姆·納恩以及比爾·弗利斯特、前海軍上將蓋里·羅海德、前海軍陸戰(zhàn)隊將領詹姆斯·馬蒂斯,以及富國銀行前CEO迪克·科瓦塞維奇等等。她的私人投資者包括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特朗普總統(tǒng)任期內(nèi)的教育部長貝琪·德沃斯、沃爾瑪?shù)奈譅栴D家族等等。同時她與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也保持良好關系,她是希拉里·克林頓2016年參選總統(tǒng)時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她女兒切爾西·克林頓的朋友。

伊麗莎白與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在活動上

喬布斯、工作狂和硅谷創(chuàng)業(yè)神話

9歲的伊麗莎白就立志成為一個億萬富翁。上大學之前她把目光投向了斯坦福這所與硅谷有著難解難分關聯(lián)的學校。彼時互聯(lián)網(wǎng)熱潮方興未艾,一些閃亮的巨星就誕生于斯坦福的校園,例如雅虎。在她高三那年,兩位斯坦福博士以另一家小小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逐漸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便是后來的谷歌。

灣區(qū)濃厚的創(chuàng)業(yè)氛圍感召著伊麗莎白。在硅谷,一款流行的T恤上寫著“朝九晚五屬于無能者”(9 to 5 is for the weak)。持續(xù)高效、廢寢忘食、不眠不休的員工是硅谷的精神榜樣。創(chuàng)業(yè)精神偶像喬布斯視工作如命的故事在硅谷被反復誦揚,而渴望成為馬克·扎克伯格的人則被告知,創(chuàng)業(yè)就像加入海豹突擊隊一樣。一位名叫基思·拉布瓦的風險投資人曾經(jīng)在Twitter上炫耀,自己工作18年來休假時間不超過一周。

這種工作狂文化并非一日養(yǎng)成。早在冷戰(zhàn)期間,洛克希德(Lockheed)等國防公司就在圣克拉拉谷招募了一批心懷抱負的科學家——他們社交笨拙、不帶感情、一心一意地工作,直到“醒著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工作,免去了非工作的關系、鍛煉、睡眠、飲食,甚至個人護理”。50年代后期,洛克希德公司的心理學家將這類特質概括為“科技型人格”(the sci-tech personality)。這類型“熱情的”(passionate)員工一時間成為管理者的心頭之愛。到20世紀80年代,一個充斥著這類員工的山谷成為了科技行業(yè)激增的沃土,如史蒂夫·喬布斯這般熱情的過勞員工不僅成為了科技工作者的偶像,也成為了整個硅谷過勞文化的偶像。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伊麗莎白·霍姆斯是喬布斯堅定不移的粉絲,她將寬松的灰色套裝和圣誕節(jié)毛衣?lián)Q成了黑色高翻領毛衣和黑色便褲——一種向喬布斯的致敬。喬布斯死后一兩個月,希拉諾斯公司的幾位工程師發(fā)現(xiàn),伊麗莎白正在從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喬布斯傳記中借用他的行為和管理技巧。他們當時也都在讀這本書,能準確地指出她所模仿的行為出現(xiàn)在哪一章節(jié)、基于喬布斯的哪一段職業(yè)生涯。伊麗莎白甚至將公司的迷你實驗室命名為“4S”——因為iPhone 4S恰巧是在喬布斯逝世的前一天發(fā)布的。

模仿喬布斯穿著的伊麗莎白·霍姆斯?

她對喬布斯的崇敬甚至迷信不只體現(xiàn)在裝束和行為模仿上,她也是喬布斯式工作狂的忠實信徒。據(jù)公司工程師埃迪回憶,如果有誰真的能夠越過喬布斯這個標桿,那答案只可能是伊麗莎白·霍姆斯本人。埃迪從未見過如此發(fā)憤圖強、冷酷無情的人。“她晚上只睡四個小時,整天都嚼著巧克力咖啡豆,給自己注入咖啡因。他試著勸她多睡一些,過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她不予理睬。” 對伊麗莎白來說,保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不管何時何地,她都在工作。

不眠不休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是她對于整個公司的要求。伊麗莎白曾試圖讓工程部門7天24小時連續(xù)運轉,以加速產(chǎn)品開發(fā)。在遭到工程師的否定后,伊麗莎白開始反擊,她雇傭了另一個工程團隊,讓他們形成內(nèi)部競爭,提升工作效率。“我們可以進進出出換人,公司是最重要的,”她說。

當“熱情”成為一項職場新要求,伊麗莎白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量化這種熱情,讓投入不同程度熱情的員工得到相應的獎懲。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長短成為了唯一標準,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同時懶惰、不合理、缺乏想象力。她委派了一名行政助理追蹤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如此一來她就能準確知道公司每個人在工作上投入了多久。為了誘使員工延長工作時間,公司每晚提供晚餐。食物常常8點或8點半送到,這意味著員工走出辦公室的時間最早也要10點鐘。在希拉諾斯,加班、過勞被塑造為一種風尚,以及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甚至在希拉諾斯董事會召開每季度例會的時候,員工們也被要求表現(xiàn)出忙碌的樣子。

伊麗莎白在希拉諾斯總部

在硅谷,希拉諾斯的情況并非例外,而是一種常態(tài)。正如大熱美劇《硅谷》的編劇、《瘋狂的獨角獸》一書作者丹·萊昂斯所言,硅谷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作坊式的產(chǎn)業(yè),“販賣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中心的成功學,稱沒有比創(chuàng)業(yè)更崇高的使命,還說要取得成功,必須愿意放棄一切。”

偽裝、極樂男權與女性突圍

“她擁有一張遠比實際年齡成熟的面龐。她那藍色的大眼睛被訓練得可以一眨不眨地盯著你,讓你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仿佛是在催眠。她的聲音強化了這種迷惑效果:一種非同尋常的深沉的男中音。”

2006年3月加入希拉諾斯成為首席財務官的亨利·莫斯利很難忘記伊麗莎白的聲音。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見到她時,都會對她深沉的聲音感到意外。格雷格·巴尼,這位后來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火箭公司SpaceX工作的工程師也不例外。但很快他就開始懷疑,伊麗莎白的嗓音是偽裝的。

格雷格的猜測在不久后得到證實。某個晚上,在一場會議結束之后,她的聲音突然變得自然,更像一個年輕女子。“我真的很高興你在這里。”伊麗莎白從椅子上站起來對他說,她的音調比平常高了若干個八度。震驚之余,格雷格又覺得,伊麗莎白偽造聲音這件事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有其合理性:“硅谷是一個完全由男性主宰的世界。風險投資人都是男人,他甚至想不起有什么著名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是女性。某種程度上,她一定認為深沉的聲音對于獲得人們的關注、得到認真的對待是必須的。”

在日后人們對于伊麗莎白的種種討論中,《壞血》一書中對她聲音的這段描述被反復提及。作者卡雷魯在接受CBS電視采訪時,他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也談到了聲音騙術,這一點似乎被當成了伊麗莎白是騙子的一個有力佐證。但鮮有人思考其背后的邏輯:她為何要偽裝自己的聲音?她為何需要偽裝出低沉的、類似男性般的聲音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為何在硅谷一位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女性很可能意味著輕浮和不可信?這一類普遍的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也反映在人們?nèi)蘸髮τ谙@Z斯丑聞,以及她和年長20歲的男友桑尼之間權力制約關系的猜測與討論之中。

前希拉諾斯營運長、伊麗莎白前男友桑尼·拉梅什·巴爾瓦尼

在《壞血》的結尾部分,卡雷魯寫到伊麗莎白如何為拿億萬人的生命做賭注尋找理由。其中一派認為,她受到了年長男友的邪惡影響,依照這一說法,桑尼是伊麗莎白的斯文加利(注:英國小說家喬治·杜·莫里耶小說中的人物,擅長通過催眠術控制他人)。人們傾向于將她——一位懷抱遠大夢想的純真少女——塑造成硅谷追逐的那種年輕早熟的女性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桑尼由于年齡太大、太男性化而無法自己出面,因此將伊麗莎白當成牽線木偶??ɡ佐斨赋?,這種想法猜測太過輕巧也并不準確。近距離觀察過兩人相互作用的員工都指出,伊麗莎白在二人關系中擁有最終話語權和決策權。這種猜測無疑反映出了硅谷盛行的性別歧視以及男性中心主義文化——當一位年輕女性迅速崛起、獲得成功,她往往并非憑借自身能力,而是依附于一位有權有勢有資歷的男性。

這種文化氛圍影響著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位女性。軟件工程師貝薩耶·布朗特在運營網(wǎng)絡虛擬世界“第二人生”的公司擔任高級職位,2007年她面試了一位前來求職的男性。當天她穿著一件“第二人生”T恤,并搭配一件“第二人生”帽衫——創(chuàng)業(yè)公司完整兩件套,與公司程序員沒有區(qū)別,那位男性求職者卻連正眼都沒瞧她一下。面試時她每次提出專業(yè)問題,都被他輕率無禮地打發(fā)了。布朗特聽另一位女性高管、公司副總裁說,這位求職者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她。轉機出現(xiàn)在一位初來乍到的男員工出現(xiàn)之后。布朗特的本意是派這位男員工把吊兒郎當?shù)那舐氄叽虬l(fā)掉,沒想到他在看到一位男性進來后,非常高興地說:“終于有內(nèi)行出現(xiàn)了!”

布朗特一笑置之,這件無足輕重的小事甚至都無法出現(xiàn)在她從業(yè)以來遭遇的性別歧視排行榜上。一路走來她經(jīng)歷過嚴重得多的情況,包括男同事的冷眼、輕慢甚至性騷擾。在一個充斥著男性并且講究兄弟情義哥們義氣的工作環(huán)境中,不僅女性的能力被極大地低估了,更為糟糕的是,她們往往被視為男性的消遣和玩物。蘇珊·吳,一位同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打拼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投資人表示,自己曾“無數(shù)次遇到在會議(或社交活動、商務午餐、頭腦風暴會議、推介會議)中把男人的手從我的大腿(或后背、肩膀、頭發(fā)、手臂)上挪開而不表現(xiàn)出挑釁(或是刻薄、拒絕、苛刻、攻擊性)”。漸漸地,吳發(fā)現(xiàn),在這片充滿宏偉想法和更宏偉的投資方案的熱土上,巧妙拒絕男性的侵犯而不傷害其自尊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我打賭我們行業(yè)中所有最成功的女性都擁有”。

這樣一種現(xiàn)實環(huán)境為女性在科技行業(yè)站穩(wěn)腳跟制造了重重困難。Liza Mundy在其發(fā)表于《大西洋月刊》的文章《硅谷的女性困境》中指出,如今美國計算機和數(shù)學行業(yè)的女性從業(yè)者只占四分之一,在過去的十五年中,這一數(shù)字還出現(xiàn)了小幅下滑。不僅在從業(yè)者比例上低于男性,女性離開科技行業(yè)的比率也比男性高出兩倍。研究表明,從事科技行業(yè)的女性在會議中被打斷的次數(shù)遠遠多于男性,她們的性格會被評判,而男性則不會被如此評價。與此同時,她們從風投手中獲得投資的機會也更低。

正如彭博社記者Emily Chang在其講述硅谷性別文化的作品《極樂男權》(Brotopia)中所言,硅谷是一個人人皆可改變世界的現(xiàn)代烏托邦,前提是,你不是一個女性。對于女性而言,硅谷呈現(xiàn)出了另一幅圖景,它不是點石成金之地,不是獨角獸公司的夢幻樂園,不是虛擬現(xiàn)實的繽紛彩虹,也不是3D打印的彩色棒棒糖。相反,它是一個“極樂男權樂園”,在這里男性掌握一切話語權,制定一切規(guī)則,作為少數(shù)派的女性則需要面對充斥著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工作環(huán)境。

《Brotopia:Breaking Up the Boy’s Club of Silicon Valley》
Emily Chang 
Portfolio Penguin, 2018-2-13

因此,從性別角度來看,伊麗莎白·霍姆斯實際上完成了一次女性在硅谷令人窒息的男性主導文化中的突圍,盡管最后以騙局收場,但在性別方面不失為一次小規(guī)模的勝利。第一次,一位女性將硅谷男性大佬們玩得團團轉,也是第一次,一位女性憑借自己的能力、人脈以及鐵腕般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家獨角獸公司。當然,要指出的是,伊麗莎白其實并沒有打破男性制定的規(guī)則,恰恰相反,她是這一規(guī)則的絕對服從者和聰明的斡旋者。她在硅谷的生存策略包含極力掩蓋自己的女性特質(將自己年輕女性的聲音偽裝成低沉的男聲,穿著去性別化的黑色套裝和高領毛衣),通過自己的家族背景和人脈尋求一眾有權勢男性的支持和投資,以增加公司的可信度。同時,她作為中產(chǎn)精英的階級優(yōu)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在性別方面的劣勢。試想,一位來自底層的黑人女性若要在硅谷突圍,將會面臨何種嚴峻的困難。

因此,改變硅谷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文化,正如改變社會上其他領域存在已久的男性文化一樣,任重道遠。

《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美]約翰·卡雷魯 著  成起宏 譯
雅眾文化·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伊麗莎白·霍姆斯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8%8E%89%E8%8E%8E%E7%99%BD%C2%B7%E9%9C%8D%E5%A7%86%E6%96%AF#%E7%8D%B2%E5%BE%97%E8%B3%87%E9%87%91%E5%8F%8A%E6%93%B4%E5%BC%B5

Roger Lowenstein,《<壞血>書評:一家公司如何在硅谷行騙,以及它如何被識破》2018年5月21日

https://www.nytimes.com/2018/05/21/books/review/bad-blood-john-carreyrou.html

Liza Mundy,《硅谷的女性困境》,來自《大西洋月刊》2017年4月刊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7/04/why-is-silicon-valley-so-awful-to-women-translation/520479/(貝薩耶·布朗特和蘇珊·吳的例子同樣也來源于這篇文章)

Dan Lyons,《在硅谷,朝九晚五屬于失敗者》,《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70901/silicon-valley-work-life-balance-/

Sidney Perkowitz,《壞血,以及更糟糕的倫理》,《洛杉磯書評》

https://lareviewofbooks.org/article/bad-blood-worse-ethics/#!

Miya Tokumitsu,《“自愿加班”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謊言》

https://m.jiemian.com/article/3015893.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Emily Chang,Brotopia:Breaking Up the Boy’s Club of Silicon Valley, Portfolio Penguin, 2018-2-13

【美】約翰·卡雷魯 著,成起宏 譯,《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2019年4月,雅眾文化·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美】丹·萊昂斯 著, 王天任 譯,《瘋狂的獨角獸:硅谷創(chuàng)業(yè)公司歷險記》,2017年10月,海南出版社。

【美】阿斯沃斯·達摩達蘭 著,廖鑫亞 艾紅 譯,《估值與故事:商業(yè)故事的價值》,2018年8月,中信出版集團。

采訪來自與斯坦福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生知雨的電話采訪。

……………………

| ?)?? 更多精彩內(nèi)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講故事游戲、工作狂倫理與性別壁壘:“壞血”為何必然流入硅谷?

希拉諾斯和伊麗莎白·霍姆斯這種看似摻雜著無數(shù)運氣和僥幸的成功,實際上是硅谷創(chuàng)業(yè)文化發(fā)展到極致的一種必然結果。

伊麗莎白·霍姆斯

記者 | 傅適野

編輯 | 黃月

刺破自己的手指,擠出少量血液,將血液轉移到一個信用卡大小的塑料檢測盒中,再將檢測盒放入烤箱大小的“閱讀器”里。閱讀器從檢測盒中提取數(shù)據(jù)信號,以無線方式發(fā)送到服務器,服務器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回結果。只需一滴血,就可完成近70種血液檢測,這些數(shù)據(jù)將被即時反饋給醫(yī)生,方便安排下一步治療。一切順利的話,這種血液檢測儀將會入駐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西夫韋公司(Safeway)以及連鎖藥店沃爾格林(Walgreens)。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只需要在超市和藥店購買這種血液檢測儀,便可在家完成整個血液檢測流程。一張包含個人疾病信息的地圖隨即被勾勒出來,基于此,公司可以運用數(shù)學模型反向還原癌癥之類的疾病,預測腫瘤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小小一滴,改變世界。”

勾勒上述美好圖景的是伊麗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2003年,年僅19歲的她從斯坦福大學輟學。次年,她在加州帕羅奧托成立實時治療公司(Real-Time Cures),旨在實現(xiàn)“醫(yī)療保健的民主化”。4月,公司更名為希拉諾斯(Theranos)——混合了治療(therapy)和診斷(diagnosis)兩個詞語。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希拉諾斯一路高歌猛進,戰(zhàn)果輝煌。2004年12月,伊麗莎白為公司找到了六百萬美元的投資資金;到2010年底,希拉諾斯獲得的創(chuàng)投資金已超過9200萬美元;2014年估值達90億美元,創(chuàng)投資金超過4億。2015年,《福布斯》雜志將伊麗莎白評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時代雜志》提名她為“2015年前100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希拉諾斯公司

一切在2015年底急轉直下?!度A爾街日報》記者、兩次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接到線報后,對希拉諾斯展開了長達數(shù)月的秘密調查,并在當年10月發(fā)表報道,揭露了希拉諾斯血液檢測設備存在的諸多問題。伊麗莎白否認所有指控,并曾嘗試在報道刊發(fā)前直接向《華爾街日報》施壓。即便她拉到了《華爾街日報》金主默多克的投資,依然沒能阻擋卡雷魯?shù)膱蟮揽l(fā)并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

美國醫(yī)保與醫(yī)助服務中心開始介入,不久之后沃爾格林也結束了與希拉諾斯的合作關系。2017年亞利桑那州向希拉諾斯提出訴訟,指控該公司將150萬血液測試產(chǎn)品賣給亞利桑那州居民,卻隱匿或歪曲有關測試產(chǎn)品的重要信息。201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希拉諾斯和伊麗莎白的“大規(guī)模詐騙”提出訴訟。2018年6月聯(lián)邦大陪審團起訴伊麗莎白以及前希拉諾斯營運長、伊麗莎白前男友桑尼·拉梅什·巴爾瓦尼(Sunny Ramesh Balwani)九項電匯詐騙罪以及兩項串謀電匯詐騙罪。此案目前仍在審理當中。約翰·卡雷魯也將自己對希拉諾斯的跟蹤報道匯聚成了《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一書,中文版在本月與讀者見面。

《華爾街日報》記者約翰·卡雷魯

希拉諾斯和伊麗莎白·霍姆斯這種看似摻雜著無數(shù)運氣和僥幸的成功,實際上是硅谷創(chuàng)業(yè)文化發(fā)展到極致的一種必然結果。這其中涉及風險投資人與創(chuàng)業(yè)者的關系問題——看似理性的風投行為實則包含著極其不理性的決策過程,也涉及風險投資中的人情與信任問題。而伊麗莎白在運營公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絕非孤立,它牽涉到硅谷得以持續(xù)運轉的根基——那種狂熱的、不舍晝夜的、舍棄生活與休閑的工作倫理——與人們力圖維持工作與休閑平衡之間的本質性矛盾。伊麗莎白在硅谷取得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了硅谷盛行的男性中心主義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我們在討論這一獨角獸帝國時,絕非將其視作一則例外或反常,恰恰相反,正是硅谷文化本身成就了伊麗莎白和希拉諾斯。正如《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所言,《壞血》一書讓我們看到硅谷創(chuàng)業(yè)神話是如何助力希拉諾斯的。人們給硅谷鑲上金邊,賦予它神奇的地位。在眾人眼中,在硅谷,夢想可以照進現(xiàn)實。在硅谷,一切癡心妄想都能成真。

講故事、感性投資與信任游戲

在硅谷,投資人需要聽故事。

講故事是硅谷創(chuàng)業(yè)者的必備素養(yǎng)。在遍布灣區(qū)的創(chuàng)業(yè)孵化工坊(incubator)中,在為期八周的“創(chuàng)業(yè)奮斗”訓練營中,在為期一天的奮斗大會(Hustle Con)中,創(chuàng)業(yè)故事在人們的頭頂飛來飛去。在這些名目繁多的創(chuàng)業(yè)培訓中,在斯坦福大學設立的創(chuàng)業(yè)課程中,這些五花八門的故事被塞進一個個既定的模板——首先你需要將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想法與一個社會痛點勾連,然后你要從私人化的經(jīng)歷和體驗出發(fā),推及到更為廣闊的他者,從而引發(fā)廣泛共鳴。與世界各地奔赴加州的創(chuàng)業(yè)者被放置到如流水線般流暢成熟的創(chuàng)業(yè)流程中類似,創(chuàng)業(yè)者的故事也如流水線產(chǎn)品般,被鍛造、被加工,然后出廠、走入充滿競爭的硅谷創(chuàng)業(yè)世界。

即便是在一眾流水線般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中,伊麗莎白·霍姆斯的經(jīng)歷也足以讓她脫穎而出,這也是她一路過關斬將、凱歌高奏的原因之一。 她有著顯赫的家庭背景——父親在華盛頓擔任從美國國務院到國際開發(fā)署的一系列職務,母親在國會山擔任助理,祖父和曾祖父都開創(chuàng)了龐大的家族企業(yè)。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高中就讀于休斯頓最具聲望的私立學校圣約翰;2002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并獲得了3000美金總統(tǒng)獎學金。

父親對伊麗莎白的教導讓她懂得,若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變得富有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取得能夠促進重大“良善”的成就。于是她在斯坦福選擇了化學工程專業(yè),期望這個專業(yè)帶領她通往生物科技行業(yè),最終推動更多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伊麗莎白·霍姆斯

2003年,伊麗莎白在決定創(chuàng)業(yè)后迅速輟學。第二學年伊始,她一回到校園,就向在化學工程系執(zhí)教多年的教授錢寧·羅伯特森以及在實驗室?guī)ьI她的博士生沙奈克·羅伊展示了她提出的專利。這次展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羅伯特森教授在日后回憶,“此前我教過的數(shù)千學生中,從未有人像她那樣,我鼓勵她走出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即便是務實如羅伊,也被教授表現(xiàn)出的熱情沖昏了頭腦。2004年5月,伊麗莎白成立公司“實時治療”。羅伊成為了這家公司的第一個雇員,羅伯特森則以顧問身份加入了公司董事會。

至此,伊麗莎白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雖說硅谷崇尚一切皆有可能,認為一切癡心妄想都可能變成現(xiàn)實,但這種放大版的美國夢并不能掩蓋創(chuàng)業(yè)內(nèi)部的階級屬性。作為一個家產(chǎn)雄厚、背景殷實、教育良好的中產(chǎn)精英,伊麗莎白在起點上就已經(jīng)打敗了大部分競爭對手。她是投資人最喜歡的那種類型,有望復刻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那種輟學創(chuàng)業(yè)最終成功的勵志神話。

在后來推廣公司的過程中,伊麗莎白反復講述的一個故事,是自己童年時對于注射器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于她的母親,她只要一看到注射器就會暈過去。伊麗莎白夢想消除這種恐懼,有了希拉諾斯的技術,人們只需在指尖刺出一滴血即可實現(xiàn)多項檢查。在向投資人描述理想世界時,伊麗莎白也加入了更宏大的野心和更普世的關懷——希拉諾斯的血液檢測技術能夠讓每個患者的用藥得到及時調整,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會被根除。也就是說,希拉諾斯所做的事情,是在不折不扣地挽救生命。

伊麗莎白在活動現(xiàn)場演示指尖采血

勤奮、精英、輟學、理想、激情、普世關懷,這些詞匯組合打造了一個硅谷式的完美創(chuàng)業(yè)故事。正如刊登在《洛杉磯書評》的《壞血,以及更糟糕的倫理》一文所言,為何伊麗莎白擁有這種魔力,以至于人們從不過問:“這項技術究竟如何運作?” 作者Sidney Perkowitz認為這種魔力部分來源于伊麗莎白講故事的能力。一位19歲從斯坦福輟學的激情四射的女性,試圖用一個更好的、更少疼痛的血液檢測方式取代原來痛苦的健康測試,而這一改進將惠及千家萬戶。“如果你聽到了一個如此完美無瑕的故事,擁有了一位如此惹人喜愛的故事女主角,你還會很掃興地提出這個產(chǎn)品到底能不能行的庸俗問題嗎?”在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阿斯沃斯·達摩達蘭的《故事與估值:商業(yè)故事的價值》一書中,他也指出了講故事的能力在獲取投資時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硅谷,投資人需要的還不僅僅是故事。

斯坦福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生知雨在過去五年對于灣區(qū)創(chuàng)業(yè)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投資人看重的并非故事本身——畢竟這些故事大同小異——而是創(chuàng)業(yè)者講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在講述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際交往能力。伊麗莎白在講故事時散發(fā)的激情與魅力、堅定與決心,以及她那種近乎克里斯瑪式【注:“克里斯瑪型領袖”(Charismatic Leadership)這個概念最早被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引入政治學領域,特指“一種神奇的近乎天賦的領袖魅力”】的氣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知雨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A輪投資以前,通常并沒有足夠多的具體數(shù)字可以證明一個公司的成長速度和盈利前景。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借鑒行業(yè)研究和經(jīng)驗,投資人最為仰賴的是對人的判斷,即創(chuàng)始人的特質以及創(chuàng)業(yè)團隊整體的契合度。而判斷的方式也很簡單,主要是通過和創(chuàng)業(yè)者多次交流,通過正面了解和旁敲側擊,直覺摻雜著理性,來推斷這些人是否符合他們心中的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形象。

如此一來,在外人看來極具理性的風險投資行為,實際上有著非常不理性的精神內(nèi)核。風險投資人砸錢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創(chuàng)業(yè)者個人及其團隊的整體感覺。信任,以一種岌岌可危的方式被建立起來,這種信任牽涉到人情、人脈以及錯綜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在這一點上,伊麗莎白也是硅谷贏家。一方面,她克里斯瑪型的人格和感召力讓她成為風險投資人的心頭好;另一方面,她的家庭背景讓她更加容易地接觸到硅谷風投圈的大佬,并迅速取得他們的信任。這種信任關系一旦建立,基于人情的背書也便次第展開。人們甚至不再關心伊麗莎白這個公司的技術究竟是否可行,而是互相聽信互相擔保,傳遞著一種外人看來十分詭異的無條件信任。

在希拉諾斯的騙局被揭穿之前,它的董事會十二名成員中包括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前國務卿喬治·普拉特·舒爾茨、前參議員山姆·納恩以及比爾·弗利斯特、前海軍上將蓋里·羅海德、前海軍陸戰(zhàn)隊將領詹姆斯·馬蒂斯,以及富國銀行前CEO迪克·科瓦塞維奇等等。她的私人投資者包括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特朗普總統(tǒng)任期內(nèi)的教育部長貝琪·德沃斯、沃爾瑪?shù)奈譅栴D家族等等。同時她與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也保持良好關系,她是希拉里·克林頓2016年參選總統(tǒng)時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她女兒切爾西·克林頓的朋友。

伊麗莎白與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在活動上

喬布斯、工作狂和硅谷創(chuàng)業(yè)神話

9歲的伊麗莎白就立志成為一個億萬富翁。上大學之前她把目光投向了斯坦福這所與硅谷有著難解難分關聯(lián)的學校。彼時互聯(lián)網(wǎng)熱潮方興未艾,一些閃亮的巨星就誕生于斯坦福的校園,例如雅虎。在她高三那年,兩位斯坦福博士以另一家小小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逐漸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便是后來的谷歌。

灣區(qū)濃厚的創(chuàng)業(yè)氛圍感召著伊麗莎白。在硅谷,一款流行的T恤上寫著“朝九晚五屬于無能者”(9 to 5 is for the weak)。持續(xù)高效、廢寢忘食、不眠不休的員工是硅谷的精神榜樣。創(chuàng)業(yè)精神偶像喬布斯視工作如命的故事在硅谷被反復誦揚,而渴望成為馬克·扎克伯格的人則被告知,創(chuàng)業(yè)就像加入海豹突擊隊一樣。一位名叫基思·拉布瓦的風險投資人曾經(jīng)在Twitter上炫耀,自己工作18年來休假時間不超過一周。

這種工作狂文化并非一日養(yǎng)成。早在冷戰(zhàn)期間,洛克希德(Lockheed)等國防公司就在圣克拉拉谷招募了一批心懷抱負的科學家——他們社交笨拙、不帶感情、一心一意地工作,直到“醒著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工作,免去了非工作的關系、鍛煉、睡眠、飲食,甚至個人護理”。50年代后期,洛克希德公司的心理學家將這類特質概括為“科技型人格”(the sci-tech personality)。這類型“熱情的”(passionate)員工一時間成為管理者的心頭之愛。到20世紀80年代,一個充斥著這類員工的山谷成為了科技行業(yè)激增的沃土,如史蒂夫·喬布斯這般熱情的過勞員工不僅成為了科技工作者的偶像,也成為了整個硅谷過勞文化的偶像。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伊麗莎白·霍姆斯是喬布斯堅定不移的粉絲,她將寬松的灰色套裝和圣誕節(jié)毛衣?lián)Q成了黑色高翻領毛衣和黑色便褲——一種向喬布斯的致敬。喬布斯死后一兩個月,希拉諾斯公司的幾位工程師發(fā)現(xiàn),伊麗莎白正在從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喬布斯傳記中借用他的行為和管理技巧。他們當時也都在讀這本書,能準確地指出她所模仿的行為出現(xiàn)在哪一章節(jié)、基于喬布斯的哪一段職業(yè)生涯。伊麗莎白甚至將公司的迷你實驗室命名為“4S”——因為iPhone 4S恰巧是在喬布斯逝世的前一天發(fā)布的。

模仿喬布斯穿著的伊麗莎白·霍姆斯?

她對喬布斯的崇敬甚至迷信不只體現(xiàn)在裝束和行為模仿上,她也是喬布斯式工作狂的忠實信徒。據(jù)公司工程師埃迪回憶,如果有誰真的能夠越過喬布斯這個標桿,那答案只可能是伊麗莎白·霍姆斯本人。埃迪從未見過如此發(fā)憤圖強、冷酷無情的人。“她晚上只睡四個小時,整天都嚼著巧克力咖啡豆,給自己注入咖啡因。他試著勸她多睡一些,過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她不予理睬。” 對伊麗莎白來說,保持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不管何時何地,她都在工作。

不眠不休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是她對于整個公司的要求。伊麗莎白曾試圖讓工程部門7天24小時連續(xù)運轉,以加速產(chǎn)品開發(fā)。在遭到工程師的否定后,伊麗莎白開始反擊,她雇傭了另一個工程團隊,讓他們形成內(nèi)部競爭,提升工作效率。“我們可以進進出出換人,公司是最重要的,”她說。

當“熱情”成為一項職場新要求,伊麗莎白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量化這種熱情,讓投入不同程度熱情的員工得到相應的獎懲。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長短成為了唯一標準,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同時懶惰、不合理、缺乏想象力。她委派了一名行政助理追蹤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如此一來她就能準確知道公司每個人在工作上投入了多久。為了誘使員工延長工作時間,公司每晚提供晚餐。食物常常8點或8點半送到,這意味著員工走出辦公室的時間最早也要10點鐘。在希拉諾斯,加班、過勞被塑造為一種風尚,以及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甚至在希拉諾斯董事會召開每季度例會的時候,員工們也被要求表現(xiàn)出忙碌的樣子。

伊麗莎白在希拉諾斯總部

在硅谷,希拉諾斯的情況并非例外,而是一種常態(tài)。正如大熱美劇《硅谷》的編劇、《瘋狂的獨角獸》一書作者丹·萊昂斯所言,硅谷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作坊式的產(chǎn)業(yè),“販賣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中心的成功學,稱沒有比創(chuàng)業(yè)更崇高的使命,還說要取得成功,必須愿意放棄一切。”

偽裝、極樂男權與女性突圍

“她擁有一張遠比實際年齡成熟的面龐。她那藍色的大眼睛被訓練得可以一眨不眨地盯著你,讓你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仿佛是在催眠。她的聲音強化了這種迷惑效果:一種非同尋常的深沉的男中音。”

2006年3月加入希拉諾斯成為首席財務官的亨利·莫斯利很難忘記伊麗莎白的聲音。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見到她時,都會對她深沉的聲音感到意外。格雷格·巴尼,這位后來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火箭公司SpaceX工作的工程師也不例外。但很快他就開始懷疑,伊麗莎白的嗓音是偽裝的。

格雷格的猜測在不久后得到證實。某個晚上,在一場會議結束之后,她的聲音突然變得自然,更像一個年輕女子。“我真的很高興你在這里。”伊麗莎白從椅子上站起來對他說,她的音調比平常高了若干個八度。震驚之余,格雷格又覺得,伊麗莎白偽造聲音這件事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有其合理性:“硅谷是一個完全由男性主宰的世界。風險投資人都是男人,他甚至想不起有什么著名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是女性。某種程度上,她一定認為深沉的聲音對于獲得人們的關注、得到認真的對待是必須的。”

在日后人們對于伊麗莎白的種種討論中,《壞血》一書中對她聲音的這段描述被反復提及。作者卡雷魯在接受CBS電視采訪時,他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也談到了聲音騙術,這一點似乎被當成了伊麗莎白是騙子的一個有力佐證。但鮮有人思考其背后的邏輯:她為何要偽裝自己的聲音?她為何需要偽裝出低沉的、類似男性般的聲音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為何在硅谷一位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女性很可能意味著輕浮和不可信?這一類普遍的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也反映在人們?nèi)蘸髮τ谙@Z斯丑聞,以及她和年長20歲的男友桑尼之間權力制約關系的猜測與討論之中。

前希拉諾斯營運長、伊麗莎白前男友桑尼·拉梅什·巴爾瓦尼

在《壞血》的結尾部分,卡雷魯寫到伊麗莎白如何為拿億萬人的生命做賭注尋找理由。其中一派認為,她受到了年長男友的邪惡影響,依照這一說法,桑尼是伊麗莎白的斯文加利(注:英國小說家喬治·杜·莫里耶小說中的人物,擅長通過催眠術控制他人)。人們傾向于將她——一位懷抱遠大夢想的純真少女——塑造成硅谷追逐的那種年輕早熟的女性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桑尼由于年齡太大、太男性化而無法自己出面,因此將伊麗莎白當成牽線木偶??ɡ佐斨赋?,這種想法猜測太過輕巧也并不準確。近距離觀察過兩人相互作用的員工都指出,伊麗莎白在二人關系中擁有最終話語權和決策權。這種猜測無疑反映出了硅谷盛行的性別歧視以及男性中心主義文化——當一位年輕女性迅速崛起、獲得成功,她往往并非憑借自身能力,而是依附于一位有權有勢有資歷的男性。

這種文化氛圍影響著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位女性。軟件工程師貝薩耶·布朗特在運營網(wǎng)絡虛擬世界“第二人生”的公司擔任高級職位,2007年她面試了一位前來求職的男性。當天她穿著一件“第二人生”T恤,并搭配一件“第二人生”帽衫——創(chuàng)業(yè)公司完整兩件套,與公司程序員沒有區(qū)別,那位男性求職者卻連正眼都沒瞧她一下。面試時她每次提出專業(yè)問題,都被他輕率無禮地打發(fā)了。布朗特聽另一位女性高管、公司副總裁說,這位求職者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她。轉機出現(xiàn)在一位初來乍到的男員工出現(xiàn)之后。布朗特的本意是派這位男員工把吊兒郎當?shù)那舐氄叽虬l(fā)掉,沒想到他在看到一位男性進來后,非常高興地說:“終于有內(nèi)行出現(xiàn)了!”

布朗特一笑置之,這件無足輕重的小事甚至都無法出現(xiàn)在她從業(yè)以來遭遇的性別歧視排行榜上。一路走來她經(jīng)歷過嚴重得多的情況,包括男同事的冷眼、輕慢甚至性騷擾。在一個充斥著男性并且講究兄弟情義哥們義氣的工作環(huán)境中,不僅女性的能力被極大地低估了,更為糟糕的是,她們往往被視為男性的消遣和玩物。蘇珊·吳,一位同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打拼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投資人表示,自己曾“無數(shù)次遇到在會議(或社交活動、商務午餐、頭腦風暴會議、推介會議)中把男人的手從我的大腿(或后背、肩膀、頭發(fā)、手臂)上挪開而不表現(xiàn)出挑釁(或是刻薄、拒絕、苛刻、攻擊性)”。漸漸地,吳發(fā)現(xiàn),在這片充滿宏偉想法和更宏偉的投資方案的熱土上,巧妙拒絕男性的侵犯而不傷害其自尊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我打賭我們行業(yè)中所有最成功的女性都擁有”。

這樣一種現(xiàn)實環(huán)境為女性在科技行業(yè)站穩(wěn)腳跟制造了重重困難。Liza Mundy在其發(fā)表于《大西洋月刊》的文章《硅谷的女性困境》中指出,如今美國計算機和數(shù)學行業(yè)的女性從業(yè)者只占四分之一,在過去的十五年中,這一數(shù)字還出現(xiàn)了小幅下滑。不僅在從業(yè)者比例上低于男性,女性離開科技行業(yè)的比率也比男性高出兩倍。研究表明,從事科技行業(yè)的女性在會議中被打斷的次數(shù)遠遠多于男性,她們的性格會被評判,而男性則不會被如此評價。與此同時,她們從風投手中獲得投資的機會也更低。

正如彭博社記者Emily Chang在其講述硅谷性別文化的作品《極樂男權》(Brotopia)中所言,硅谷是一個人人皆可改變世界的現(xiàn)代烏托邦,前提是,你不是一個女性。對于女性而言,硅谷呈現(xiàn)出了另一幅圖景,它不是點石成金之地,不是獨角獸公司的夢幻樂園,不是虛擬現(xiàn)實的繽紛彩虹,也不是3D打印的彩色棒棒糖。相反,它是一個“極樂男權樂園”,在這里男性掌握一切話語權,制定一切規(guī)則,作為少數(shù)派的女性則需要面對充斥著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工作環(huán)境。

《Brotopia:Breaking Up the Boy’s Club of Silicon Valley》
Emily Chang 
Portfolio Penguin, 2018-2-13

因此,從性別角度來看,伊麗莎白·霍姆斯實際上完成了一次女性在硅谷令人窒息的男性主導文化中的突圍,盡管最后以騙局收場,但在性別方面不失為一次小規(guī)模的勝利。第一次,一位女性將硅谷男性大佬們玩得團團轉,也是第一次,一位女性憑借自己的能力、人脈以及鐵腕般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家獨角獸公司。當然,要指出的是,伊麗莎白其實并沒有打破男性制定的規(guī)則,恰恰相反,她是這一規(guī)則的絕對服從者和聰明的斡旋者。她在硅谷的生存策略包含極力掩蓋自己的女性特質(將自己年輕女性的聲音偽裝成低沉的男聲,穿著去性別化的黑色套裝和高領毛衣),通過自己的家族背景和人脈尋求一眾有權勢男性的支持和投資,以增加公司的可信度。同時,她作為中產(chǎn)精英的階級優(yōu)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在性別方面的劣勢。試想,一位來自底層的黑人女性若要在硅谷突圍,將會面臨何種嚴峻的困難。

因此,改變硅谷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文化,正如改變社會上其他領域存在已久的男性文化一樣,任重道遠。

《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美]約翰·卡雷魯 著  成起宏 譯
雅眾文化·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伊麗莎白·霍姆斯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8%8E%89%E8%8E%8E%E7%99%BD%C2%B7%E9%9C%8D%E5%A7%86%E6%96%AF#%E7%8D%B2%E5%BE%97%E8%B3%87%E9%87%91%E5%8F%8A%E6%93%B4%E5%BC%B5

Roger Lowenstein,《<壞血>書評:一家公司如何在硅谷行騙,以及它如何被識破》2018年5月21日

https://www.nytimes.com/2018/05/21/books/review/bad-blood-john-carreyrou.html

Liza Mundy,《硅谷的女性困境》,來自《大西洋月刊》2017年4月刊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7/04/why-is-silicon-valley-so-awful-to-women-translation/520479/(貝薩耶·布朗特和蘇珊·吳的例子同樣也來源于這篇文章)

Dan Lyons,《在硅谷,朝九晚五屬于失敗者》,《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70901/silicon-valley-work-life-balance-/

Sidney Perkowitz,《壞血,以及更糟糕的倫理》,《洛杉磯書評》

https://lareviewofbooks.org/article/bad-blood-worse-ethics/#!

Miya Tokumitsu,《“自愿加班”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謊言》

https://m.jiemian.com/article/3015893.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Emily Chang,Brotopia:Breaking Up the Boy’s Club of Silicon Valley, Portfolio Penguin, 2018-2-13

【美】約翰·卡雷魯 著,成起宏 譯,《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2019年4月,雅眾文化·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美】丹·萊昂斯 著, 王天任 譯,《瘋狂的獨角獸:硅谷創(chuàng)業(yè)公司歷險記》,2017年10月,海南出版社。

【美】阿斯沃斯·達摩達蘭 著,廖鑫亞 艾紅 譯,《估值與故事:商業(yè)故事的價值》,2018年8月,中信出版集團。

采訪來自與斯坦福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生知雨的電話采訪。

……………………

| ?)?? 更多精彩內(nèi)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