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更貴的迪卡儂,變得更好了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更貴的迪卡儂,變得更好了嗎?

向來低調的迪卡儂,因「偷偷漲價」的詞條一度霸榜微博熱搜而不再低調。

文|體育產業(yè)生態(tài)圈 尹航

編輯|李祿源

向來低調的迪卡儂,因「偷偷漲價」的詞條一度霸榜微博熱搜而不再低調。

近日,有消費者發(fā)現(xiàn)迪卡儂的部分商品正在上調產品價格,品牌曾經「高性價比」「平替」的標簽正在動搖。

看到熱搜后,氪體同事打開了自己的迪卡儂購買列表。核對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12件服裝類商品中,目前有2件售價高于當時的購買價,其中一件搖粒絨夾克從129.9元漲至149.9元,而另一件一年前購買的保暖長褲,也上調了30元。

漲價后的保暖長褲產品

從產品數(shù)量上看,迪卡儂的價格調整當下還只針對小部分商品,但漲價幅度確實不小——簡單核算下來,其單品漲價幅度達到20%左右,已經跑贏了2023年的黃金漲幅。

事實上,迪卡儂并非最近突然漲價,也不只是發(fā)生在國內。

自2021年起,他們就曾在多個市場試水漲價策略。在消費投訴平臺sikayetvar.com上,就曾有海外消費者發(fā)表對迪卡儂漲價的不滿:

一直以來,迪卡儂都被消費者看作是運動市場的「性價比之王」,接觸任何一項運動的初期,都能在這里買到便宜又靠譜的產品。而為了方便消費者選擇,品牌也會以藍標標識劃定出同類中最低價的產品。

不過,雖然迪卡儂擁有絕佳的成本控制能力,且遵循薄利多銷的策略,但無奈的是,成本依舊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座大山。

在播客節(jié)目「發(fā)發(fā)大王」中,一位前迪卡儂員工就曾提及,品牌部分商品始終處于負利潤銷售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說的「賣一件虧一件」。這是消費者「撿漏」的好選擇,但對于一個國際化品牌而言,顯然不是健康的運營模式——小范圍的漲價嘗試只會是時間問題。

這種情況也不只是發(fā)生在迪卡儂身上。2021年,宜家就曾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采取了漲價9%的方式應對危機。按照當時官方的說法,漲價是由于運輸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我們不得不首次將上升成本的一部分轉嫁給我們的客戶?!?/p>

截至目前,迪卡儂還沒有公布全球性的價格調整策略,也沒有把漲價這件事擺到臺面上,但從品牌架構和產品的細微變化上,我們已經能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

今年年初,「lululemon前中國區(qū)負責人去迪卡儂做CMO」的消息,一經曝出便從行業(yè)事件破圈至大眾層面;此后,迪卡儂新品女裝魚骨修身夾克在社交平臺因神似lululemon Define而爆火。

這件魚骨修身夾克定價399元,對于大眾印象中的迪卡儂來說算是中等偏高,不過天平的另一邊,也是產品脫離了「廉價」與「普通」的標簽。迪卡儂正在用更具有設計感的產品為逐漸走高的價格增加合理性,這樣的轉變,本可以看做品牌轉型戰(zhàn)略的一部分。

而到了今年3月,迪卡儂則發(fā)布了全新品牌形象,推出全新品牌宗旨及全新品牌戰(zhàn)略「北極星」——作為巴黎奧運會官方合作伙伴,這也是迪卡儂在奧運周期里針對品牌升級的一場大動作。

此前,迪卡儂幾乎不做大范圍的品牌營銷推廣,不簽代言人,也不投放廣告,只贊助如環(huán)法一類的專業(yè)運動賽事,這被市場看作是迪卡儂能夠長期維持低價的原因之一。

在品牌官網上,迪卡儂表示「我們堅持減少營銷費用,以便能夠兌現(xiàn)優(yōu)惠價格的承諾?!沟攰W運會重回法國——也是迪卡儂品牌的發(fā)源地,地緣上的考量與運動領域的契合,讓迪卡儂不得不抓住這天降機遇,破天荒砸下營銷成本來換取全球知名度。

不僅如此,放眼整個平價服裝市場,高端化、專業(yè)化策略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趨勢。

以Zara為例,自從新掌門人上任以來,品牌毫不掩蓋品牌漲價、縮減門店數(shù)量的高端化轉型,有數(shù)據分析顯示,Zara產品平均售價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漲幅高達23%;另一個被指「偷偷漲價」的品牌優(yōu)衣庫,近年來也在放慢開店的速度,轉而追求單店營收。

對于這些主打性價比搶占市場認知的品牌而言,在平價市場占有率逐漸飽和的狀態(tài)下,都在轉向發(fā)力上游市場,開拓新的消費者群體。

不過,回到熱搜本身,即便經歷了一輪漲價,迪卡儂也依舊是運動消費市場的價格「地平線」——單價39元的T恤、短褲、配件等還是一抓一大把。作為對比,大多數(shù)品牌除了襪子外,甚至沒有兩位數(shù)定價的產品。

盲目漲價會讓品牌與原有定位和消費群體產生脫節(jié),也容易把自己推到「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而如果是出于成本提升進行合理范圍的價格調整,并且對應的是更用心的設計、更好的品質以及更完善的售后服務,自然也不會被消費者所排擠,甚至可能博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品牌升級」的迪卡儂,會選擇前者還是后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迪卡儂

142
  • 迪卡儂長三角加速開店
  • 迪卡儂、阿迪達斯均加碼投資,印度市場對于體育用品公司有何吸引力?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更貴的迪卡儂,變得更好了嗎?

向來低調的迪卡儂,因「偷偷漲價」的詞條一度霸榜微博熱搜而不再低調。

文|體育產業(yè)生態(tài)圈 尹航

編輯|李祿源

向來低調的迪卡儂,因「偷偷漲價」的詞條一度霸榜微博熱搜而不再低調。

近日,有消費者發(fā)現(xiàn)迪卡儂的部分商品正在上調產品價格,品牌曾經「高性價比」「平替」的標簽正在動搖。

看到熱搜后,氪體同事打開了自己的迪卡儂購買列表。核對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12件服裝類商品中,目前有2件售價高于當時的購買價,其中一件搖粒絨夾克從129.9元漲至149.9元,而另一件一年前購買的保暖長褲,也上調了30元。

漲價后的保暖長褲產品

從產品數(shù)量上看,迪卡儂的價格調整當下還只針對小部分商品,但漲價幅度確實不小——簡單核算下來,其單品漲價幅度達到20%左右,已經跑贏了2023年的黃金漲幅。

事實上,迪卡儂并非最近突然漲價,也不只是發(fā)生在國內。

自2021年起,他們就曾在多個市場試水漲價策略。在消費投訴平臺sikayetvar.com上,就曾有海外消費者發(fā)表對迪卡儂漲價的不滿:

一直以來,迪卡儂都被消費者看作是運動市場的「性價比之王」,接觸任何一項運動的初期,都能在這里買到便宜又靠譜的產品。而為了方便消費者選擇,品牌也會以藍標標識劃定出同類中最低價的產品。

不過,雖然迪卡儂擁有絕佳的成本控制能力,且遵循薄利多銷的策略,但無奈的是,成本依舊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座大山。

在播客節(jié)目「發(fā)發(fā)大王」中,一位前迪卡儂員工就曾提及,品牌部分商品始終處于負利潤銷售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說的「賣一件虧一件」。這是消費者「撿漏」的好選擇,但對于一個國際化品牌而言,顯然不是健康的運營模式——小范圍的漲價嘗試只會是時間問題。

這種情況也不只是發(fā)生在迪卡儂身上。2021年,宜家就曾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采取了漲價9%的方式應對危機。按照當時官方的說法,漲價是由于運輸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我們不得不首次將上升成本的一部分轉嫁給我們的客戶?!?/p>

截至目前,迪卡儂還沒有公布全球性的價格調整策略,也沒有把漲價這件事擺到臺面上,但從品牌架構和產品的細微變化上,我們已經能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

今年年初,「lululemon前中國區(qū)負責人去迪卡儂做CMO」的消息,一經曝出便從行業(yè)事件破圈至大眾層面;此后,迪卡儂新品女裝魚骨修身夾克在社交平臺因神似lululemon Define而爆火。

這件魚骨修身夾克定價399元,對于大眾印象中的迪卡儂來說算是中等偏高,不過天平的另一邊,也是產品脫離了「廉價」與「普通」的標簽。迪卡儂正在用更具有設計感的產品為逐漸走高的價格增加合理性,這樣的轉變,本可以看做品牌轉型戰(zhàn)略的一部分。

而到了今年3月,迪卡儂則發(fā)布了全新品牌形象,推出全新品牌宗旨及全新品牌戰(zhàn)略「北極星」——作為巴黎奧運會官方合作伙伴,這也是迪卡儂在奧運周期里針對品牌升級的一場大動作。

此前,迪卡儂幾乎不做大范圍的品牌營銷推廣,不簽代言人,也不投放廣告,只贊助如環(huán)法一類的專業(yè)運動賽事,這被市場看作是迪卡儂能夠長期維持低價的原因之一。

在品牌官網上,迪卡儂表示「我們堅持減少營銷費用,以便能夠兌現(xiàn)優(yōu)惠價格的承諾?!沟攰W運會重回法國——也是迪卡儂品牌的發(fā)源地,地緣上的考量與運動領域的契合,讓迪卡儂不得不抓住這天降機遇,破天荒砸下營銷成本來換取全球知名度。

不僅如此,放眼整個平價服裝市場,高端化、專業(yè)化策略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趨勢。

以Zara為例,自從新掌門人上任以來,品牌毫不掩蓋品牌漲價、縮減門店數(shù)量的高端化轉型,有數(shù)據分析顯示,Zara產品平均售價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漲幅高達23%;另一個被指「偷偷漲價」的品牌優(yōu)衣庫,近年來也在放慢開店的速度,轉而追求單店營收。

對于這些主打性價比搶占市場認知的品牌而言,在平價市場占有率逐漸飽和的狀態(tài)下,都在轉向發(fā)力上游市場,開拓新的消費者群體。

不過,回到熱搜本身,即便經歷了一輪漲價,迪卡儂也依舊是運動消費市場的價格「地平線」——單價39元的T恤、短褲、配件等還是一抓一大把。作為對比,大多數(shù)品牌除了襪子外,甚至沒有兩位數(shù)定價的產品。

盲目漲價會讓品牌與原有定位和消費群體產生脫節(jié),也容易把自己推到「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而如果是出于成本提升進行合理范圍的價格調整,并且對應的是更用心的設計、更好的品質以及更完善的售后服務,自然也不會被消費者所排擠,甚至可能博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品牌升級」的迪卡儂,會選擇前者還是后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