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蔡星卓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到2024年,張聲已經確診抑郁障礙十年。起初,中學時的他只是覺得厭學、容易發(fā)怒,因為看過一些精神醫(yī)學的科普知識,他向母親提出去醫(yī)院看看。一家綜合醫(yī)院的精神心理科給張聲做了測試,但母親不愿意讓他服藥,張聲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控制病情。抑郁癥很容易復發(fā),是否“痊愈”也全靠癥狀是否消失來自行診斷,在一段漫長的自我掙扎之后,直到大三那年,他才最終在北京的醫(yī)院被確診。
當下,青少年的抑郁問題越發(fā)引起社會的關注。由相關研究機構和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3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患抑郁癥人數為9500萬人,其中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而《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也顯示,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
作為曾經青少年抑郁癥群體中的一員,張聲說,他學生時期的病友們大多也在確診前經歷了相似自撐的過程,甚至有嚴重者直到自殺未遂被送至醫(yī)院后,其抑郁問題才終于暴露出來。在確診之前,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識別自己的病癥,更別提得到相應的治療。
最近幾年,相關問題正逐步引起了社會相關層面的關注和重視。2021年,教育部在答復相關政協(xié)委員提案時就明確稱,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體檢內容,重點關注測評異常學生,并建立全過程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服務、評估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就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抑郁癥防治措施的建議》,其中就包括建議在每年學生的體檢中增加抑郁癥體檢項目。
這讓青少年的抑郁癥篩查問題再次進入大眾視野。但青少年抑郁癥篩查落地仍困難重重,有很遠的路要走。
最危險后果
普遍而言,青少年抑郁癥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都值得關注的問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健康與發(fā)展處處長石艾黎(Ali Shirazi)向界面新聞介紹,在世界各地,心理健康障礙都是造成兒童青少年身心痛苦的一項重要原因,但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均未被發(fā)現(xiàn)和得到治療。
據估計,全球10-19歲的青少年中有超過七分之一(14%)的人患有精神疾病,焦慮和抑郁約占這些確診精神疾病的40%。在2021年上半年,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近五分之一的15-24歲青少年報告說經常感到抑郁,或是缺乏動力。石艾黎補充,新冠疫情也加劇了全球抑郁和焦慮的問題。
就我國而言,近些年,抑郁癥發(fā)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為15%至20%。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超過40%曾因抑郁休學。不過,根據國家首批心理咨詢師、北京化工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劉愛民的實踐經驗,比起這些報告提供的數據,他認為實際情況要更為嚴重。從業(yè)20余年,他接觸了上萬個青少年抑郁癥的案例,從時間跨度上來看,對于抑郁問題來說,來求助的青少年比例逐年增高,同時,其中很多求助案例也暴露了其背后所隱藏的家庭矛盾等相關問題。
自殺是抑郁癥最危險的后果之一,這也是它區(qū)別于其他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特點。焦慮、余光恐懼癥、抑郁癥……在劉愛民向界面新聞列舉的幾個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中,他認為抑郁癥的嚴重性排在首位,這主要是因為比起其他的心理問題,抑郁癥“會導致個體的死亡”。美國抑郁與雙相情緒障礙支持聯(lián)盟(DBSA)稱,未經治療的抑郁癥患者一生中自殺的風險接近20%。
石艾黎也認為抑郁癥對于致死的可能性是值得注意的問題。他介紹說,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年)》,近四分之一(24.6%)的10-16歲青少年自述有輕度或重度抑郁。同時,將2020年與2009年的數據進行對比,會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2020年有自殺意念的青少年比例比2009年高出6.2%,而在女性青少年中,這一比例更是上升了10.4%。
復雜的成因
當下青少年抑郁問題的成因有其時代特征,劉愛民認為,這離不開當下社會環(huán)境給予的影響。超長的學習時間、家長的憂慮、缺少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等因素,再加上網絡虛擬環(huán)境讓他們的“心理垃圾”無法及時“像滾筒洗衣機一樣甩出去”,這使得當下的很多青少年即使到了大學或之后的階段,也有可能發(fā)展成抑郁障礙。石艾黎也提到,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國的兒童和青少年面臨著其相對獨特的問題,包括越來越大的同伴壓力、課業(yè)與競爭壓力,以及父母對孩子越來越高的期望值。
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也讓青少年的抑郁癥問題具有不可忽略的特殊性。盛夢露是一位抑郁焦慮障礙康復者,作為“綠汀小屋”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她與她的團隊從2021年開始為14至20歲因抑郁焦慮等精神疾病、心理困境休學的青少年提供康復服務,目前已服務約80個休學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扒啻浩谑歉黝惥窦膊「甙l(fā)的年齡段,這與青春期的特征有關。一方面,從生理上來講,他們的大腦正處于發(fā)育階段,具體表現(xiàn)為相較于‘理性腦’,他們的‘情緒腦’已經發(fā)育地比較完善。也就是說,青少年可以感知到強烈的情緒波動和變化,而他們的情緒處理能力有時不足以消化這些情緒。”
盛夢露向界面新聞介紹說,另一方面,青少年也正處于社會化的階段。伴隨自我認知的逐步形成,他們需要學習和人打交道、確定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與價值,并想象自己的未來?!霸谶@個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很多包括人際關系在內的挑戰(zhàn)?!?/p>
從社會層面來講,心理問題的隱蔽性疊加青少年的特殊年齡階段,讓抑郁癥青少年群體處于顯著的困境之中。比如,像張聲的經歷一樣,他們很難被直接對癥治療。評判抑郁癥的其中一項標準是“社會功能受損”,對于學生來講的“社會功能受損”,往往反映在學校環(huán)境之中。劉愛民介紹,他接觸的案例中,抑郁癥青少年常見的一些癥狀是厭學、手機成癮、(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造成的)黑白顛倒等。
不過,這些癥狀很難直接將這些青少年引向相關科室,像張聲一樣,他們往往都是輾轉醫(yī)院的各個科室之后,才最終找到其心理根源。另外,由于未成年人的選擇與資源有限,青少年的就醫(yī)狀況往往受限于自身的家庭環(huán)境?!坝行r候,父母的病恥感比孩子還要嚴重?!睆埪曊f。
篩查落地為何仍存困難?
石艾黎介紹說,在中國,雖然人們越來越重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但有關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數據收集和常規(guī)監(jiān)測工作仍遠不能滿足需要。大多數研究都依賴于兒童或其父母的自我報告,而不是由具有資質的專業(yè)人員進行診斷評估。
有抑郁傾向的青少年并非不愿意求助,他們有些選擇像張聲一樣主動求醫(yī),還有些會在網絡上查閱資料或匿名求助。2021年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小學生抑郁的檢出率中,高中生檢出率為40%,初中生為30%,小學生僅10%。另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21-2022)》,青少年對抑郁障礙的識別率只有12.3%。
在此背景之下,近些年,青少年抑郁癥的篩查漸漸受到重視。劉愛民介紹說,一方面,及早干預可以縮短患者痛苦的時間。另一方面,提早干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抑郁癥患者的狀況可能存在斷崖式下滑,從而在短時間內產生嚴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
2020年,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室發(fā)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2021年,教育部對《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明確提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不過,青少年抑郁癥篩查的普及和落地仍面臨許多困難。從心理咨詢從業(yè)者的角度,劉愛民認為,若想將青少年抑郁癥的篩查納入體檢,篩查的實施主體很重要,其權威性將直接決定確診后的配套環(huán)節(jié)能否做到足夠完善。我國《精神衛(wèi)生法》第三章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精神障礙的診斷應當由精神科執(zhí)業(yè)醫(yī)師作出”。同時,第二章第二十三條還規(guī)定,“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這意味著,確診之后的治療、用藥,以及對于是否康復的判斷等環(huán)節(jié),都只有權威機構才能提供,并合法承擔相應責任。
另外,心理問題的不穩(wěn)定性,加上復測的必要性,使得篩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這不僅會導致成本的增加,還對篩查的準確性提出了挑戰(zhàn)。目前,診斷青少年抑郁癥的方式是心理測試結合面診。其中,心理測試部分需要綜合多種測試進行,常見的有艾森克人格測查的青少年版本、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SCL-90癥狀自評量表、我國官方提供的焦慮抑郁測試等。并且,與從前長至半年的時間周期不同,這些測試都關注就診者近兩周左右的持續(xù)狀況。
面診部分則需要專業(yè)人士觀察就診者是否有情緒低落、說話反應緩慢、有軀體化癥狀、失眠多夢、有自殘傾向等等癥狀。為了使篩查結果更能接近真實狀況,配備足夠的專業(yè)人士進行面診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人員配備的可行性問題也從篩查環(huán)節(jié)延伸到后續(xù)環(huán)節(jié)中,而目前的資源不一定能為如此大體量的篩查提供足夠的支持。根據盛夢露的了解,目前國內學校環(huán)境中配備的專業(yè)人員數量十分有限。“一個年級有一個專職的心理老師,都已經算比較好的情況了?!?/p>
與此同時,抑郁癥的污名化也成為一種潛在的阻礙。“對于學生診斷出抑郁癥,學校很有可能把這件事情當作一個‘包袱’?!备鶕埪曌约旱慕洑v,在被醫(yī)院診斷出抑郁癥后,他想辦理延期畢業(yè),所在高校給出的硬性條件是父母陪讀。
擔心被歧視,或擔心被記錄進檔案,讓很多有抑郁傾向的青少年主動隱藏自己的病情、拒絕檢測和就醫(yī)。這意味著,篩查環(huán)節(jié)或許只是一個開端,受訪專家們認為,如何給有心理異常的青少年提供一個更為包容和接納的環(huán)境,也是問題的關鍵之一。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