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咖啡館:被品牌爭奪的下一個流量特渠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咖啡館:被品牌爭奪的下一個流量特渠

原來搶全家,現在搶咖啡館。

文|瀝金

咖啡館和便利店的邊界正越來越模糊。

在上海的小眾精品咖啡館,貨架上除了常規(guī)的咖啡豆,經常也會擺放一些其他商品。

比如隨行杯、飛盤、香薰,似乎在等咖啡時,順手帶上一件小物,已經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

一家咖啡館一個月賣出近百只馬克杯、幾十盆植物、幾十個抱枕,一點都不令人驚奇。

某種程度上,咖啡館正成為新的封閉式渠道。

尤其對于生活方式品牌而言,入駐多少家咖啡店,正變得像入駐多少家全家一樣重要。

甚至,當咖啡店承擔了精準人群篩選的職能,并能提供一定的活動空間時,它還成為了許多品牌做新品發(fā)布、舉辦線下活動的首選。

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與咖啡館深度綁定,比如連鎖咖啡Manner就曾經和蔚來、Allbirds、赫蓮娜開展過聯名;Seesaw也和觀夏、馬吉拉一起做過活動。

那從何時開始,咖啡館變成了一門“渠道生意”,甚至成為品牌營銷的香餑餑?品牌在咖啡館進行一次線下宣傳,效率有多高?消費者對于咖啡館的線下搭售,真的買賬嗎?

為此,瀝金試圖厘清咖啡館在當下營銷傳播中擔任的角色,以及咖啡背后的商業(yè)及文化有哪些新的思考。

對于香薰品牌cottee而言,任何線下咖啡館都可能是它的售賣渠道。

在上海、福州、甚至沈陽的許多咖啡館中,都可見其身影,這種新型特渠也已經占據cottee銷售的重要一部分。

當然這與它之前本來就是咖啡館有關,但更多原因還是在于能更精準地鎖定客群,這也是能讓品牌和咖啡館彼此產生強烈荷爾蒙的原因。

咖啡館已經幫助品牌提前篩選出了幾乎同一類型、同樣付費能力的人群??梢哉f,咖啡館就是品牌的天然流量入口和貨架商城。

一群坐在店里慢條斯理享用咖啡的都市人群,加上裝修和燈光,咖啡店成了天然的購物場景。此時下單的鏈條絲滑,購物連帶率也較高。

而咖啡館們也早已發(fā)現這一現象,開辟起第二條致富路徑——賣貨。

比如大型連鎖咖啡館,它們往往有能力自己做周邊產品,就像星巴克早早在門店鋪設了滿滿一貨柜的杯子。

但精品咖啡店則愿意和調性相符的外部品牌合作,省去設計制作成本,用寄賣的形式進行銷售,提高整體銷售額。

經營良好的咖啡店往往有著一批忠實且高品質的老顧客,這樣的“情投意合”還能通過精神賦能增強用戶粘性、提升品牌勢能,讓對的品牌和對的人群緊密聯系在一起。

品牌的線下生意,正在從爭奪如全家、羅森這類CVS的封閉渠道,演變到爭奪咖啡館的進店權和鋪貨權。

當然,咖啡館也沒有那么好進。品牌能否進駐咖啡館的關鍵,在于產品與咖啡館調性和主理人風格的匹配度。這種難以量化的關系正是咖啡館的“進場費”

咖啡文化的調性決定了品牌的進店門檻天然較高,品類限制也較多。

比如飛盤、香薰、徽章、杯子,服飾,首飾這類精致生活品類,就和咖啡館很搭;但薯片零食、高糖飲料等品類就要畫個問號。

除了無限靠近便利店,咖啡館甚至還演變成了品牌大展營銷拳腳的平臺。

這要歸功于兩大先驅者。2021年,為通過小B占領消費者心智,Oatly和冰博克開始以上海精品咖啡館為突破口,大范圍進行聯名活動,開啟和咖啡館聯動的先河。

自此以后,咖啡館就成為了品牌們的調色盤和試驗場。所謂“萬物皆可做特調”,堂白、好望水曾聯名多城多店做特調飲品,在年輕人群中獲得不俗的品牌曝光。

后來,咖啡館干脆變成品牌的“分眾傳媒”,成為一種“活體”宣傳看板和流量渠道。

作為線下實體,咖啡館在選址時天然會占據優(yōu)勢位置和人流點位,而這種地理位置已經具備了可以量化的商業(yè)價值。

比如Seesaw就在上生新所、浦東美術館和芮歐百貨等繁華地段都鋪設了點位,并且前后與觀夏、Maison Margiela馬吉拉進行了聯名活動。

正如租金每一方都寸土寸金,上海精品咖啡店內的每一塊墻皮就像微博、天貓開屏,也值錢得要命。

海報、立牌,任何能宣傳品牌動態(tài)的地方都不會被放過,密集撞檔期時甚至還會有兩個活動海報同時張貼的情況。

精準的人群定位和舒適的空間,讓咖啡館具備品牌聯名和品類跨界的可能。

既然有源源不斷新流量的咖啡館,正成為品牌們的營銷新戰(zhàn)場。

那么問題來了??Х瑞^的效率高嗎?它是一個好的銷售渠道或者品宣平臺嗎?

這或許要分品牌而言。對于燕麥奶和提純奶這種前驅者,咖啡市場的競爭已逐漸白熱化,越來越多品牌涌入市場,咖啡館已打響了奶品暗戰(zhàn)。

咖啡館聯名活動不再是一招鮮,Oatly和冰博克等品牌都已經開始減少全國范圍內鋪量的市場推廣投入。Oatly雖未完全停止咖啡渠道的投入,但其更多精力都投向了有更大業(yè)務機會的茶飲品牌合作和綁定。

對于傳統品牌和新銳品牌們而言,咖啡館仍然不失為一個可以快速借勢、實現拉新的新流量渠道。

與咖啡品牌的跨界合作相對靈活,聯名飲品創(chuàng)新成本低、體驗感強、消費門檻低,同時網絡討論度高。玩轉此類品牌,可以實現短期聲量的爆發(fā)和年輕人群的快速覆蓋。

當然,品牌也應該致力于讓每一次聯動的價值更長遠。許多聯名活動結束后,咖啡店都會快速下架聯名產品,品牌的實際銷售業(yè)務并不能獲得預期進展。

如何更好利用咖啡館這一流量渠道,實現1+1>2的雙贏,或許是新時代品牌們應該思考的話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咖啡館:被品牌爭奪的下一個流量特渠

原來搶全家,現在搶咖啡館。

文|瀝金

咖啡館和便利店的邊界正越來越模糊。

在上海的小眾精品咖啡館,貨架上除了常規(guī)的咖啡豆,經常也會擺放一些其他商品。

比如隨行杯、飛盤、香薰,似乎在等咖啡時,順手帶上一件小物,已經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

一家咖啡館一個月賣出近百只馬克杯、幾十盆植物、幾十個抱枕,一點都不令人驚奇。

某種程度上,咖啡館正成為新的封閉式渠道。

尤其對于生活方式品牌而言,入駐多少家咖啡店,正變得像入駐多少家全家一樣重要。

甚至,當咖啡店承擔了精準人群篩選的職能,并能提供一定的活動空間時,它還成為了許多品牌做新品發(fā)布、舉辦線下活動的首選。

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與咖啡館深度綁定,比如連鎖咖啡Manner就曾經和蔚來、Allbirds、赫蓮娜開展過聯名;Seesaw也和觀夏、馬吉拉一起做過活動。

那從何時開始,咖啡館變成了一門“渠道生意”,甚至成為品牌營銷的香餑餑?品牌在咖啡館進行一次線下宣傳,效率有多高?消費者對于咖啡館的線下搭售,真的買賬嗎?

為此,瀝金試圖厘清咖啡館在當下營銷傳播中擔任的角色,以及咖啡背后的商業(yè)及文化有哪些新的思考。

對于香薰品牌cottee而言,任何線下咖啡館都可能是它的售賣渠道。

在上海、福州、甚至沈陽的許多咖啡館中,都可見其身影,這種新型特渠也已經占據cottee銷售的重要一部分。

當然這與它之前本來就是咖啡館有關,但更多原因還是在于能更精準地鎖定客群,這也是能讓品牌和咖啡館彼此產生強烈荷爾蒙的原因。

咖啡館已經幫助品牌提前篩選出了幾乎同一類型、同樣付費能力的人群。可以說,咖啡館就是品牌的天然流量入口和貨架商城。

一群坐在店里慢條斯理享用咖啡的都市人群,加上裝修和燈光,咖啡店成了天然的購物場景。此時下單的鏈條絲滑,購物連帶率也較高。

而咖啡館們也早已發(fā)現這一現象,開辟起第二條致富路徑——賣貨。

比如大型連鎖咖啡館,它們往往有能力自己做周邊產品,就像星巴克早早在門店鋪設了滿滿一貨柜的杯子。

但精品咖啡店則愿意和調性相符的外部品牌合作,省去設計制作成本,用寄賣的形式進行銷售,提高整體銷售額。

經營良好的咖啡店往往有著一批忠實且高品質的老顧客,這樣的“情投意合”還能通過精神賦能增強用戶粘性、提升品牌勢能,讓對的品牌和對的人群緊密聯系在一起。

品牌的線下生意,正在從爭奪如全家、羅森這類CVS的封閉渠道,演變到爭奪咖啡館的進店權和鋪貨權。

當然,咖啡館也沒有那么好進。品牌能否進駐咖啡館的關鍵,在于產品與咖啡館調性和主理人風格的匹配度。這種難以量化的關系正是咖啡館的“進場費”

咖啡文化的調性決定了品牌的進店門檻天然較高,品類限制也較多。

比如飛盤、香薰、徽章、杯子,服飾,首飾這類精致生活品類,就和咖啡館很搭;但薯片零食、高糖飲料等品類就要畫個問號。

除了無限靠近便利店,咖啡館甚至還演變成了品牌大展營銷拳腳的平臺。

這要歸功于兩大先驅者。2021年,為通過小B占領消費者心智,Oatly和冰博克開始以上海精品咖啡館為突破口,大范圍進行聯名活動,開啟和咖啡館聯動的先河。

自此以后,咖啡館就成為了品牌們的調色盤和試驗場。所謂“萬物皆可做特調”,堂白、好望水曾聯名多城多店做特調飲品,在年輕人群中獲得不俗的品牌曝光。

后來,咖啡館干脆變成品牌的“分眾傳媒”,成為一種“活體”宣傳看板和流量渠道。

作為線下實體,咖啡館在選址時天然會占據優(yōu)勢位置和人流點位,而這種地理位置已經具備了可以量化的商業(yè)價值。

比如Seesaw就在上生新所、浦東美術館和芮歐百貨等繁華地段都鋪設了點位,并且前后與觀夏、Maison Margiela馬吉拉進行了聯名活動。

正如租金每一方都寸土寸金,上海精品咖啡店內的每一塊墻皮就像微博、天貓開屏,也值錢得要命。

海報、立牌,任何能宣傳品牌動態(tài)的地方都不會被放過,密集撞檔期時甚至還會有兩個活動海報同時張貼的情況。

精準的人群定位和舒適的空間,讓咖啡館具備品牌聯名和品類跨界的可能。

既然有源源不斷新流量的咖啡館,正成為品牌們的營銷新戰(zhàn)場。

那么問題來了??Х瑞^的效率高嗎?它是一個好的銷售渠道或者品宣平臺嗎?

這或許要分品牌而言。對于燕麥奶和提純奶這種前驅者,咖啡市場的競爭已逐漸白熱化,越來越多品牌涌入市場,咖啡館已打響了奶品暗戰(zhàn)。

咖啡館聯名活動不再是一招鮮,Oatly和冰博克等品牌都已經開始減少全國范圍內鋪量的市場推廣投入。Oatly雖未完全停止咖啡渠道的投入,但其更多精力都投向了有更大業(yè)務機會的茶飲品牌合作和綁定。

對于傳統品牌和新銳品牌們而言,咖啡館仍然不失為一個可以快速借勢、實現拉新的新流量渠道。

與咖啡品牌的跨界合作相對靈活,聯名飲品創(chuàng)新成本低、體驗感強、消費門檻低,同時網絡討論度高。玩轉此類品牌,可以實現短期聲量的爆發(fā)和年輕人群的快速覆蓋。

當然,品牌也應該致力于讓每一次聯動的價值更長遠。許多聯名活動結束后,咖啡店都會快速下架聯名產品,品牌的實際銷售業(yè)務并不能獲得預期進展。

如何更好利用咖啡館這一流量渠道,實現1+1>2的雙贏,或許是新時代品牌們應該思考的話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