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每秒花4萬美元,為什么說《阿凡達2》每一幀都是經(jīng)費在燃燒?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每秒花4萬美元,為什么說《阿凡達2》每一幀都是經(jīng)費在燃燒?

《阿凡達:水之道》的“燒錢之道”。

文|極客電影

《阿凡達:水之道》上映一周,你看了嗎?

據(jù)悉,本片制作成本超過4.5億美元。按193分鐘的片長來算,每分鐘制作費是233萬美元——也就是說,大銀幕上的每一秒,都要燒掉將近4萬美元!

一眼萬金,還是美金。

所以我們一直推薦大家找個最大的銀幕、最高配的影院來欣賞《阿凡達2》,否則真的有點暴殄天物。

△ IMAX3D版本是《阿凡達2》絕配,有條件可選48幀激光版本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制作費究竟花到哪里了?

如此天價的電影,在看的時候我最該留意哪些場景、哪些細節(jié)?

這些錢花得值嗎?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什么會“一擲千金”給電影人做這樣的大片?難道就因為導演是“卡神”嗎?

今天這篇文章,讓你一文讀懂《阿凡達:水之道》的“燒錢之道”。

水下動作捕捉

與“實拍狂魔”諾蘭不同,在卡梅隆眼中,影視的未來是計算機虛擬出來的。

他一直堅信、并且不斷踐行著用計算機影像仿真技術在大銀幕上“虛構”出一個“真實”的世界。

△ 美麗的潘多拉星

卡梅隆心懷潘多拉星的故事,心心念念等到2000年以后技術成熟,才把《阿凡達》首次用“真人表演動作捕捉+計算機渲染”的方式搬上大銀幕。

△ 《阿凡達2》幕后

負責動捕技術實現(xiàn)的維塔數(shù)碼,我們也不陌生。

維塔在《指環(huán)王》和《猩球崛起》系列影片中把這套技術鍛煉得爐火純青,然后通過《阿凡達》把整個解決方案發(fā)揮到極致。

△ 《猩球崛起》系列中的“凱撒”

《阿凡達》埋下了“表演捕捉”、“虛擬制作”、“實時渲染”等多個趨勢性影視制作技術的種子;影片票房的巨大成功也極大地鼓勵了好萊塢對技術的探索。

前幾年卡梅隆監(jiān)制的《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真人面部的表演捕捉,從硬件設備到最終效果,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升級。

△ 《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2019)

《阿凡達2》的面部表演捕捉在《阿麗塔》技術上再次迭代,精致程度和12年前的《阿凡達》相比已經(jīng)不能同日而語。

△ 新一代面部表演捕捉設備(下圖)肉眼可見地比之前(上圖)有了升級

這還不是重點,這次最燒錢的地方是——水下動作捕捉!

史無前例,全球首次!

過去即便是好萊塢“巨制大片”,水下鏡頭都是先“干拍”、然后再用CG來補上水的效果。

△ 扎克·施耐德導演在社交平臺上揭秘《海王》“干拍”花絮

前作《阿凡達》結尾有一段杰克落水的鏡頭,也是這么拍出來的。

續(xù)作籌備期,為了在后期讓CG動畫師獲得更精準的動作和表演捕捉數(shù)據(jù)、以呈現(xiàn)更逼真的CG效果,卡梅隆提出要“實拍水”。大家當場傻眼,覺得不可能。

“極客精神”,就是挑戰(zhàn)技術上的不可能。

卡梅隆在影棚里建了座可容納90萬加侖(約3400立方米)水的大水箱,盡可能真實地模擬海底生態(tài),還原洋流動態(tài)。

△ 影棚里的大水箱

所有演員都經(jīng)歷了專業(yè)潛水訓練,因為相當多戲份都在水下完成。

△ 主演凱特·溫斯萊特水下憋氣7分15秒,刷新了當年湯姆·克魯斯為了拍攝《碟中諜5》憋氣6分半鐘的紀錄

為了呈現(xiàn)納威水族部落居民的水下力與美,劇組為演員們特別打造了一套“水下動力動捕服”,提升水下運動表現(xiàn)。

△ 水下動捕服的“尾巴”能幫助塑造潘多拉星居民獨特的泳姿

幾十臺定制的水下滑板,被采購用于模擬潘多拉星海洋生物的動態(tài)。

△ 水下生物是“活”的

拍攝環(huán)境中,水上和水下都架設了動捕攝像設備。

△ 水桁架上布滿了動捕攝像頭

因為水面有“鏡面”效應,會嚴重干擾動捕攝像頭精確捕捉動作信息;

劇組用大量乒乓球改成的白球鋪到水面上,這層不透光球體既能“化解”鏡面效應,又能讓紅外動捕攝像頭捕捉到演員的表演;

最重要的,如果哪個演員在水下憋不住了需要換氣,Ta可以瞬間從這些輕巧的小球中穿出水面,保證了演員的安全。(聰明?。?/p>

△ 水面浮著一層“白球”

現(xiàn)場照片中,我們看到演員頭部都配備了表演捕捉設備——所以憋著氣的同時展現(xiàn)演技,這一切都是來真的。

“發(fā)明”便攜式3D攝影機

我們知道,在拍攝第一部《阿凡達》時,卡梅隆團隊與索尼合作“發(fā)明”了既能拍電影級3D畫面、又能連接動捕和虛擬拍攝設備的攝像系統(tǒng)——Fusion 3D攝像機。

它由兩個索尼F950攝影機組成,通過分束器同時拍攝左右眼畫面。

△ “雖然看著有點丑,但拍3D電影咱們實用?。 ?/p>

由Fusion拍攝出來的“原生雙眼畫面”,生動模擬了人眼對景深與對焦的感知,從而獲得更加逼真自然的立體3D視覺效果,這個大家有目共睹。

而這次,F(xiàn)usion 3D拍攝系統(tǒng)再次升級,而且還有了獨一無二的“水下3D拍攝”解決方案。

新攝影機依然基于兩臺SONY Venice攝影機打造,此次升級有兩大亮點:

第一,把 主影像傳感器 與 攝影機身 分離,兩者由長達12米的線連接。

△ 模塊分離

導演和攝影師就能輕松手持影像傳感器拍攝,不用同時扛著笨重的攝影機身作業(yè)。

△ 導演手持拍攝倍兒輕松,沉甸甸的機身有人扛

第二,卡梅隆為“水下3D拍攝”找到了Fusion攝影機的“兄弟”——Pawel Achtel的“次世代3D攝影系統(tǒng) DeepX 3D”。

它搭載了Nikonos水下專用鏡頭,通過水下分束器同時拍攝左右眼原生畫面,而且解決了水下畫面扭曲、色差、清晰度等問題,能拍攝電影級高分辨率3D畫面。

△ Nikonos水下專用鏡頭

這里有個小插曲:

剛用DeepX 3D系統(tǒng)水下拍攝時,卡梅隆團隊發(fā)現(xiàn)畫面總被成堆的泡泡干擾,后來攝影師在鏡頭上使用柯達 Photo-Flo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順手工具的加持下,絕美的水上水下3D、8K影像才得以誕生。

“科研級”CG制作

最低調(diào)的“炫技”,莫過于“你覺得一切都更逼真自然了,卻又好像說不出哪兒有了變化”。

我們就說兩個《阿凡達2》在CG制作上的“魔鬼細節(jié)”,讓你感知到經(jīng)費的去向。

“臉部特寫”是最見CG功力的地方,而“眼睛是心靈之窗”——如果你感到這次的納威人更生動鮮活,因為他們的眼睛里有光。

△ 《阿凡達:水之道》

還記得同樣是維塔數(shù)碼打造的“阿麗塔”嗎?她的瞳孔內(nèi)含830萬個多邊形,專門的算法能根據(jù)角色情緒變化和光源不同,讓瞳孔會產(chǎn)生不同細膩的變化——這樣人物就具備了靈動的“眼神”。

△ 《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

這已經(jīng)是幾年前的技術。納威人眼中的“眼神光”,包含的多邊形只會更多、背后技術只會更加驚人。

當年“阿麗塔”專屬特效制作團隊超過800人,渲染電影啟用了3萬臺電腦,渲染總時長達到4.32億小時——沒錯,計算小時的單位是“億”。

《阿凡達2》渲染對算力的要求只會更高,渲染工作量難以想象。

除了“勞力”,CG更需要“技術含量”,時不時的就得“搞科研”。

《阿凡達2》自然有大量“水”和“各類材質(zhì)浸水”相關CG效果呈現(xiàn),巧的是,2019年起,維塔數(shù)碼開始申請多個與“水”有關的計算機影像專利。

這場杰克在水中訓練坐騎的戲,布料材質(zhì)被水打濕的狀態(tài)就值得一個專利!

△ 低調(diào)“炫技”,彰顯功力的布料浸水效果

△ 維塔數(shù)碼為浸水效果實現(xiàn)技術注冊了專利

另外頭發(fā)入水、發(fā)絲被水浸濕后的狀態(tài)算法,背后有多篇計算機影像技術論文支撐。

小到身體發(fā)膚,大到場景光影,《阿凡達2》就像是整個主創(chuàng)團隊真的去到潘多拉星拍出來的,這背后全是技術含量!

站在“阿凡達”項目的肩膀上,整個影視行業(yè)的CG技術再次升級迭代,我們未來也能看到更驚人的CG效果了!

除了上述革命性突破,《阿凡達2》在影院放映技術上還首次嘗試了“可變幀率”(Variable Frame Rate):

影片在激烈動作場面時,幀率會升高成48幀,這樣做能去掉24幀時的“顫動”,畫面動態(tài)更利落;其余舒緩的畫面都是24幀。

不論你是否接受,我們都該佩服卡梅隆“勇于嘗試”的態(tài)度。

說了這么多,用導演自己的一句話總結:

每一幀都為更大的銀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有沉浸感的3D效果而打造!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每秒花4萬美元,為什么說《阿凡達2》每一幀都是經(jīng)費在燃燒?

《阿凡達:水之道》的“燒錢之道”。

文|極客電影

《阿凡達:水之道》上映一周,你看了嗎?

據(jù)悉,本片制作成本超過4.5億美元。按193分鐘的片長來算,每分鐘制作費是233萬美元——也就是說,大銀幕上的每一秒,都要燒掉將近4萬美元!

一眼萬金,還是美金。

所以我們一直推薦大家找個最大的銀幕、最高配的影院來欣賞《阿凡達2》,否則真的有點暴殄天物。

△ IMAX3D版本是《阿凡達2》絕配,有條件可選48幀激光版本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制作費究竟花到哪里了?

如此天價的電影,在看的時候我最該留意哪些場景、哪些細節(jié)?

這些錢花得值嗎?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什么會“一擲千金”給電影人做這樣的大片?難道就因為導演是“卡神”嗎?

今天這篇文章,讓你一文讀懂《阿凡達:水之道》的“燒錢之道”。

水下動作捕捉

與“實拍狂魔”諾蘭不同,在卡梅隆眼中,影視的未來是計算機虛擬出來的。

他一直堅信、并且不斷踐行著用計算機影像仿真技術在大銀幕上“虛構”出一個“真實”的世界。

△ 美麗的潘多拉星

卡梅隆心懷潘多拉星的故事,心心念念等到2000年以后技術成熟,才把《阿凡達》首次用“真人表演動作捕捉+計算機渲染”的方式搬上大銀幕。

△ 《阿凡達2》幕后

負責動捕技術實現(xiàn)的維塔數(shù)碼,我們也不陌生。

維塔在《指環(huán)王》和《猩球崛起》系列影片中把這套技術鍛煉得爐火純青,然后通過《阿凡達》把整個解決方案發(fā)揮到極致。

△ 《猩球崛起》系列中的“凱撒”

《阿凡達》埋下了“表演捕捉”、“虛擬制作”、“實時渲染”等多個趨勢性影視制作技術的種子;影片票房的巨大成功也極大地鼓勵了好萊塢對技術的探索。

前幾年卡梅隆監(jiān)制的《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真人面部的表演捕捉,從硬件設備到最終效果,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升級。

△ 《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2019)

《阿凡達2》的面部表演捕捉在《阿麗塔》技術上再次迭代,精致程度和12年前的《阿凡達》相比已經(jīng)不能同日而語。

△ 新一代面部表演捕捉設備(下圖)肉眼可見地比之前(上圖)有了升級

這還不是重點,這次最燒錢的地方是——水下動作捕捉!

史無前例,全球首次!

過去即便是好萊塢“巨制大片”,水下鏡頭都是先“干拍”、然后再用CG來補上水的效果。

△ 扎克·施耐德導演在社交平臺上揭秘《海王》“干拍”花絮

前作《阿凡達》結尾有一段杰克落水的鏡頭,也是這么拍出來的。

續(xù)作籌備期,為了在后期讓CG動畫師獲得更精準的動作和表演捕捉數(shù)據(jù)、以呈現(xiàn)更逼真的CG效果,卡梅隆提出要“實拍水”。大家當場傻眼,覺得不可能。

“極客精神”,就是挑戰(zhàn)技術上的不可能。

卡梅隆在影棚里建了座可容納90萬加侖(約3400立方米)水的大水箱,盡可能真實地模擬海底生態(tài),還原洋流動態(tài)。

△ 影棚里的大水箱

所有演員都經(jīng)歷了專業(yè)潛水訓練,因為相當多戲份都在水下完成。

△ 主演凱特·溫斯萊特水下憋氣7分15秒,刷新了當年湯姆·克魯斯為了拍攝《碟中諜5》憋氣6分半鐘的紀錄

為了呈現(xiàn)納威水族部落居民的水下力與美,劇組為演員們特別打造了一套“水下動力動捕服”,提升水下運動表現(xiàn)。

△ 水下動捕服的“尾巴”能幫助塑造潘多拉星居民獨特的泳姿

幾十臺定制的水下滑板,被采購用于模擬潘多拉星海洋生物的動態(tài)。

△ 水下生物是“活”的

拍攝環(huán)境中,水上和水下都架設了動捕攝像設備。

△ 水桁架上布滿了動捕攝像頭

因為水面有“鏡面”效應,會嚴重干擾動捕攝像頭精確捕捉動作信息;

劇組用大量乒乓球改成的白球鋪到水面上,這層不透光球體既能“化解”鏡面效應,又能讓紅外動捕攝像頭捕捉到演員的表演;

最重要的,如果哪個演員在水下憋不住了需要換氣,Ta可以瞬間從這些輕巧的小球中穿出水面,保證了演員的安全。(聰明?。?/p>

△ 水面浮著一層“白球”

現(xiàn)場照片中,我們看到演員頭部都配備了表演捕捉設備——所以憋著氣的同時展現(xiàn)演技,這一切都是來真的。

“發(fā)明”便攜式3D攝影機

我們知道,在拍攝第一部《阿凡達》時,卡梅隆團隊與索尼合作“發(fā)明”了既能拍電影級3D畫面、又能連接動捕和虛擬拍攝設備的攝像系統(tǒng)——Fusion 3D攝像機。

它由兩個索尼F950攝影機組成,通過分束器同時拍攝左右眼畫面。

△ “雖然看著有點丑,但拍3D電影咱們實用?。 ?/p>

由Fusion拍攝出來的“原生雙眼畫面”,生動模擬了人眼對景深與對焦的感知,從而獲得更加逼真自然的立體3D視覺效果,這個大家有目共睹。

而這次,F(xiàn)usion 3D拍攝系統(tǒng)再次升級,而且還有了獨一無二的“水下3D拍攝”解決方案。

新攝影機依然基于兩臺SONY Venice攝影機打造,此次升級有兩大亮點:

第一,把 主影像傳感器 與 攝影機身 分離,兩者由長達12米的線連接。

△ 模塊分離

導演和攝影師就能輕松手持影像傳感器拍攝,不用同時扛著笨重的攝影機身作業(yè)。

△ 導演手持拍攝倍兒輕松,沉甸甸的機身有人扛

第二,卡梅隆為“水下3D拍攝”找到了Fusion攝影機的“兄弟”——Pawel Achtel的“次世代3D攝影系統(tǒng) DeepX 3D”。

它搭載了Nikonos水下專用鏡頭,通過水下分束器同時拍攝左右眼原生畫面,而且解決了水下畫面扭曲、色差、清晰度等問題,能拍攝電影級高分辨率3D畫面。

△ Nikonos水下專用鏡頭

這里有個小插曲:

剛用DeepX 3D系統(tǒng)水下拍攝時,卡梅隆團隊發(fā)現(xiàn)畫面總被成堆的泡泡干擾,后來攝影師在鏡頭上使用柯達 Photo-Flo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順手工具的加持下,絕美的水上水下3D、8K影像才得以誕生。

“科研級”CG制作

最低調(diào)的“炫技”,莫過于“你覺得一切都更逼真自然了,卻又好像說不出哪兒有了變化”。

我們就說兩個《阿凡達2》在CG制作上的“魔鬼細節(jié)”,讓你感知到經(jīng)費的去向。

“臉部特寫”是最見CG功力的地方,而“眼睛是心靈之窗”——如果你感到這次的納威人更生動鮮活,因為他們的眼睛里有光。

△ 《阿凡達:水之道》

還記得同樣是維塔數(shù)碼打造的“阿麗塔”嗎?她的瞳孔內(nèi)含830萬個多邊形,專門的算法能根據(jù)角色情緒變化和光源不同,讓瞳孔會產(chǎn)生不同細膩的變化——這樣人物就具備了靈動的“眼神”。

△ 《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

這已經(jīng)是幾年前的技術。納威人眼中的“眼神光”,包含的多邊形只會更多、背后技術只會更加驚人。

當年“阿麗塔”專屬特效制作團隊超過800人,渲染電影啟用了3萬臺電腦,渲染總時長達到4.32億小時——沒錯,計算小時的單位是“億”。

《阿凡達2》渲染對算力的要求只會更高,渲染工作量難以想象。

除了“勞力”,CG更需要“技術含量”,時不時的就得“搞科研”。

《阿凡達2》自然有大量“水”和“各類材質(zhì)浸水”相關CG效果呈現(xiàn),巧的是,2019年起,維塔數(shù)碼開始申請多個與“水”有關的計算機影像專利。

這場杰克在水中訓練坐騎的戲,布料材質(zhì)被水打濕的狀態(tài)就值得一個專利!

△ 低調(diào)“炫技”,彰顯功力的布料浸水效果

△ 維塔數(shù)碼為浸水效果實現(xiàn)技術注冊了專利

另外頭發(fā)入水、發(fā)絲被水浸濕后的狀態(tài)算法,背后有多篇計算機影像技術論文支撐。

小到身體發(fā)膚,大到場景光影,《阿凡達2》就像是整個主創(chuàng)團隊真的去到潘多拉星拍出來的,這背后全是技術含量!

站在“阿凡達”項目的肩膀上,整個影視行業(yè)的CG技術再次升級迭代,我們未來也能看到更驚人的CG效果了!

除了上述革命性突破,《阿凡達2》在影院放映技術上還首次嘗試了“可變幀率”(Variable Frame Rate):

影片在激烈動作場面時,幀率會升高成48幀,這樣做能去掉24幀時的“顫動”,畫面動態(tài)更利落;其余舒緩的畫面都是24幀。

不論你是否接受,我們都該佩服卡梅隆“勇于嘗試”的態(tài)度。

說了這么多,用導演自己的一句話總結:

每一幀都為更大的銀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有沉浸感的3D效果而打造!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