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餐網
三年疫情讓預制菜進入了發(fā)展快車道,隨著全面放開的后疫情時代的到來,預制菜也將回到發(fā)展邏輯的正軌,紅利期可能要提前結束了。
全面放開后,預制菜C端“閘門”面臨減流
三年的疫情極大地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預制菜因即買即食、方便快捷,收獲了龐大的C端用戶市場,銷量暴漲。
百度指數顯示,疫情期間“預制菜”搜索熱度達到峰值,2020年天貓預制菜銷量同增111%。京東今年5月發(fā)布的《2022年京東超市即享食品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21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156%。商務部數據則顯示,“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jié)”中,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45.9%。
同時,產業(yè)基地、研發(fā)平臺、倉儲冷鏈物流的日趨完善,也“恰到好處”地助力了預制菜行業(yè)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快速發(fā)展。
除了連鎖餐飲品牌、外賣商家、大排檔等,后端產業(yè)鏈生產商、生鮮電商平臺和線下商超等,也都紛紛跨入預制菜“賽道”。
而這一“撐”,沒想到就“撐”了三年,預制菜也因此成為消費、資本市場的“寵兒”。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是十年來新增預制菜相關企業(yè)最多的一年,新增1.28萬家,盡管2021年增量同比減少了67.34%,但在疫情情況下依然新增0.42萬家。
中商產業(yè)研究院數據則顯示,2021-2022年我國預制菜行業(yè)融資事件20余起,融資金額達數百億元。2021年4月,賽道還誕生了首個上市公司味知香。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在三年疫情的洗禮之下,資本下場、企業(yè)扎堆,預制菜C端市場至少提速了5年。
在消費經濟承壓的背景下,廣東、江浙等不少地方政府也看到預制菜在促進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消費升級等方面可能發(fā)揮的積極作用,積極布局預制菜產業(yè),支持、鼓勵產業(yè)鏈的發(fā)展,推出各種預制菜規(guī)范,希望以預制菜創(chuàng)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就在今年12月,僵持三年的疫情形勢開始發(fā)生變化:從國家層面的層層防控,逐步過渡到家庭層面的常態(tài)化自我監(jiān)督。有些猝不及防的全面放開,讓不少人開始擔憂預制菜在C端市場的發(fā)展。
在不少人看來,如果說疫情加速推動了預制菜C端“閘門”的開放,那么放開后,也就意味著這個閘門的流量可能會減少,這無疑給預制菜的未來蒙上了一層看不透的面紗。
C端紅利期可能提前結束,核心問題開始凸顯
眾所周知,預制菜除了存在著口感、價格、人才和設備等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缺乏市場容量足夠大的剛需性消費場景,也就是C端市場一直尚未完全打開。
正如前文所說,疫情將預制菜的發(fā)展向前推動了至少5年,但消費者的認知、消費習慣、預制菜產業(yè)的發(fā)展卻無法突飛猛進5年。
疫情期間,很多消費者消費預制菜更像是“無奈之舉”,是消費者在特殊時期對飲食方式的妥協(xié),一旦有機會在餐廳吃飯,預制菜就可能失去市場、銷量回落。
不少曾在疫情期間購買預制菜、囤了預制菜的消費者就說,疫情結束后,更傾向于堂食、外賣,而不是預制菜,“等疫情結束,有外賣和堂食那么多選擇,我可能不會再在家吃預制菜?!?/p>
而這也意味著,因疫情帶來的預制菜C端市場發(fā)展的紅利期,很可能將提前結束,另一方面,預制菜的核心問題也將逐漸凸顯。
首先,很多人購買預制菜是為了省時、方便,但自己購買預制菜的話,還得自己加熱、二次加工,那為什么不選擇送來就可以直接吃的外賣?從省時省力、方便的角度出發(fā),如果有“鄙視鏈”,或者說決策優(yōu)先級的話,那大概應該是這樣的:外賣>堂食>預制菜>自己買菜、自己做。
而造成這樣問題的原因在于:雖然預制菜在疫情的3年間瘋狂在C端消費者心中刷著存在感,銷量、熱度也確實迎來一個又一個的高點,但卻并沒能真正打消消費者的一些顧慮。
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口味和食品安全是消費者認為預制菜最需要改進的部分。
町芒研究院統(tǒng)計數據也顯示,含限量添加劑的預制菜占比為43.4%;其中1-3種限量添加劑的預制菜占比為29.3%;4-6種限量添加劑的預制菜占比為13.1%;超過6種限量添加劑的預制菜占比為1.0%。
雖然這些添加劑種類、劑量都在法律允許范圍內,但在消費者對食安問題愈加敏感的背景下,無疑會增加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不信任感。
除了食安外,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另一大擔憂主要集中在營養(yǎng)健康上。《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在C端預制菜需求中, “健康”高于“性價比”,僅次于“省時”排在第二位。營養(yǎng)搭配不均衡、看起來不夠健康,也是一部分消費者購買預制菜的擔憂。
后疫情時代,預制菜應“以我為主”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不論是過去三年被動的居家隔離培養(yǎng)的消費習慣,還是當下形勢不明朗時主動選擇的非必要不外出,都意味著,居家場景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持續(xù)成為趨勢。
同時這3年,預制菜產業(yè)鏈上的每一環(huán),都從研發(fā)、產品輸出、宣傳上做著“預制菜不等于料理包”的“定義修正”,餐企、生產商、零售商對預制菜多樣化的探索,也都決定著預制菜零售市場的可能性。
所以,總體而言,即便C端紅利期或許即將過去,預制菜在未來的消費市場中肯定還會占有一席之地。只不過,這樣的預制菜一定不會是“料理包”這么簡單。
放開后,預制菜的發(fā)展必然回到“正軌”上,產業(yè)鏈上的參與者也應該回到正常的發(fā)展邏輯上去考慮未來,回到“以我為主”,回到最根本的產品問題包括食品安全、營養(yǎng)搭配,打消消費者對預制菜的疑慮。
町芒研究院在對預制菜產品對比分析后發(fā)現,同類型預制菜產品中,很多產品都會加入添加劑,但也有個別品牌及產品能做到不含任何限量添加劑,口味仍然一樣“美味不輸”。
也就是說,技術層面是可以較好地解決食安問題的,關鍵在于參與者們如何去實現技術、研發(fā)成本,與售價、銷量的收支平衡,以及想不想、愿不愿去做好這一環(huán)。
如果越來越多的預制菜企業(yè)以更好的產品為目標,就更能形成整個行業(yè)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從而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也是很多省市政府、餐飲協(xié)會積極推出預制菜標準的根本目的。
解決好了產品本身的問題,玩家們才有“本錢”考慮如何將這些更可靠的預制菜,滲透進后疫情時代的正常的消費習慣之中。如果確實是好產品,打通C端消費市場相信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這一切很難一蹴而就,僅從技術突破到售價、銷量的平衡,可能就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同時也需要整個行業(yè)進一步升級、發(fā)展。但這也才是一個行業(yè)發(fā)展的正常邏輯。
疫情讓預制菜突然轉換到了發(fā)展快車道,而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預制菜也將回到發(fā)展邏輯的正軌,產業(yè)鏈參與者“抄近道”的成功率會開始走低。或許,現在才是真正考驗真本事的時候。
來源:紅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