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尹清露
編輯 | 黃月
《地球盡頭的盡頭》
在這個萬劫不復的世界,我們?nèi)绾卧谛袆又姓业揭饬x?美國作家喬納森·弗蘭岑在隨筆集《地球盡頭的盡頭》中發(fā)問。帶著一筆意外獲得的遺產(chǎn),弗蘭岑選擇去南極洲觀鳥,那里既是字面意義上的世界盡頭,也隱喻著氣候危機和政治變局之下的真正“盡頭”。
這位久負盛名卻飽受爭議的作家對于氣候危機的態(tài)度顯然是悲觀的,他直截了當?shù)乇硎尽皩τ谧柚棺兓目赡苄圆槐魏蜗M?,但正如《衛(wèi)報》書評文章所言,退縮的態(tài)度反而帶來了自由,當弗蘭岑承認宏觀問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就能更有創(chuàng)意地思考現(xiàn)在還能夠做些什么。在書中,弗蘭岑探討了一些重要的主題:環(huán)保主義、特朗普與希拉里的激烈之爭,以及他最熱愛的觀鳥事業(yè)。以一名純粹的愛好者的喜悅,他描述了后共產(chǎn)主義時期阿爾巴尼亞的捕鳥熱潮,也自嘲因為喜歡列清單而“在觀鳥界中道德低人一等”。當他在南極洲遇到一只野生的王企鵝,弗蘭岑頓悟道:原來,它不僅是我來南極的理由,也已經(jīng)成為我出生在這個星球上的理由。這也變成了問題的答案:如果世界萬劫不復,那就熱愛眼前具體而脆弱的事物。
《小說的細節(jié):從簡·奧斯丁到石黑一雄》
文學作品如同路線繁復的地圖,讀者除了親自上陣,還可以找一位領路的“理想讀者”來幫助自己。擁有翻譯家、作家、評論家三重身份的黃昱寧,就是這樣的一位“理想讀者”。
文學評論集《小說的細節(jié)》聚焦二十余位知名作家,從簡·奧斯汀、大仲馬到更為當代的艾麗絲·門羅與石黑一雄,通過文本細讀,黃昱寧為我們揭示出了許多平時不易得知的細節(jié)景致——為什么《傲慢與偏見》中班太太要“預祝天氣變壞”?狄更斯和薩莉·魯尼這一看似不相干的組合又要如何對比?
黃昱寧認為,比起那些有趣、游離于文本之外的評論寫法,文本細讀可以說是“已經(jīng)過時了”,但她仍然想把這些細節(jié)打撈、歸攏并拋光。對她而言,如果說評論是對原文的咀嚼與反芻,那么原文對評論也構(gòu)成了某種無聲的審視與追問,在文本和評論的對照中,那些不會隨時光磨滅的細節(jié)才會顯露出其自身的價值。
《赫爾曼·黑塞與托馬斯·曼書信集》
值得銘記的友誼往往來自這樣的兩個人:既充滿差異,又彼此相似,赫爾曼·黑塞和托馬斯·曼就是如此。同為二十世紀的德國文豪,黑塞和曼氏來自同一時代,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黑塞是喜歡沉靜的思考者,而曼是擁有活躍社交生活的公共知識分子。但兩人擁有類似的異國出身——曼出生在巴西、黑塞出生在印度,他們也有著相同的人文主義信念,始終支持彼此的作品,并在對方遭到外界詆毀時挺身辯護。他們在1910-1955年間保持著長期的通信,這本書就是這些信件的合集。
正如書中序言所示,這一互相映襯的兄弟情誼從兩人的作品中就得以看出,黑塞的《玻璃球游戲》和曼氏的《浮士德博士》猶如同一物種的不同變體,前者的精神世界是早期浪漫主義,后者則是更為肆意張揚的瓦格納和尼采,但它們都顯示出對世俗化音樂的追求,以及相互纏繞的人性與魔性。讀者借助這本書信集,或許可以從一個更私密也更溫情的角度來理解兩位大家,以及德國流亡文學的豐富遺產(chǎn)。
《中世紀的身體》
2003年,一顆來自中世紀的人頭被出售給加拿大的私人收藏者,頭骨的頂部卻不見蹤影,就如同沒了蓋子的餅干罐。這一駭人場景更加固了許多人對于中世紀的刻板印象——在那個充滿骯臟和痛苦的時代,稍有不慎就要面臨頭顱被劈開的危險。
作為一名精通醫(yī)學史的藝術(shù)史學家,杰克·哈特內(nèi)爾極力否認了這種簡單化的思維。他認為,身體是中世紀民眾生活和形而上學的中心,也是無窮無盡隱喻和想法的來源,致命傷口可能在一夜之間被神圣的干預所治愈,從國王尸體上摘除的心臟則是政權(quán)強大的象征。在這部文化史著作中,哈特內(nèi)爾以身體的各部位——皮膚、骨頭、心臟、血液等——為藍圖,綜合了中世紀壁畫、手抄本頁面和文物等圖文資料,為讀者展現(xiàn)出了當時的醫(yī)學理念,以及中世紀人感受、思考身體的獨特方式。
《龍與洋鬼子:一位瑞典地質(zhì)學家眼中的萬象中國》
安特生是一位來自瑞典的地質(zhì)學家,曾受北洋政府之邀來華調(diào)查鐵礦和煤礦,并成為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北京猿人”“仰韶文化”等遺址的發(fā)現(xiàn)者。1914-1925年安特生在華的十年時間里,除了埋頭于史前文化的研究,他也看到了時局變幻背后的歷史細節(jié)?!洱埮c洋鬼子》一書便是從這位洋人眼中看去的民國初年中國的景象,這本書1926年在瑞典首次出版,已譯為多國語言流傳后,終于與中文世界讀者見面。
作為一名經(jīng)常游歷山河的考古學家,安特生親歷了袁世凱封帝、五四運動、國民革命等重大事件,他不僅與胡適、傅斯年這樣的大人物有著直接交往,也在旅途中遇到了許多顛沛流離的老百姓,比如被迫成為土匪的“曹哥”、像祥林嫂一樣見人便訴苦的可憐婦人,以及遇難礦工的絕望母親。這些本來湮沒于塵埃中的平凡生命,在安特生筆下重新變得鮮活,并成為了那段歷史的有力補充。
《山寨:中國式解構(gòu)》
在通常語境下,山寨意味著粗制濫造的仿制品,但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認為,贗品也能具有超凡的創(chuàng)造力,甚至賦予原作令人驚嘆的轉(zhuǎn)變。中文仿寫版《哈利·波特》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哈利·波特與他的中國朋友龍龍和星星一起,在泰山上打敗了東方克星厴道魔、能說流利的中文——“就是用筷子吃飯有點費勁?!?/p>
在《山寨》一書中,韓炳哲延續(xù)了前作簡潔清晰的論證風格和切中當下的視角,指出山寨品的性能和外觀不僅不遜色于原版,還揭示出了不同于西方注重“本質(zhì)、本真”的道家意涵:世界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本質(zhì),而是無始無終、千變?nèi)f化的。于是,山寨反而解構(gòu)了絕對真理,迸發(fā)出從虛無中來、追求不斷迭代而非固守(西方意義上)“創(chuàng)造”的能量。藝術(shù)史家雷德侯曾在著作《萬物》中指出,中國的藝術(shù)品并不追求再現(xiàn)自然景象,而是用可復制的模件來組裝作品、生發(fā)出源源不斷的可能性,這其實更加契合自然萬物的規(guī)律。在韓炳哲看來,在復制中實現(xiàn)重生的山寨品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精神,它遠非無關(guān)緊要,而擁有著能夠革新人類經(jīng)驗的哲學潛力。
韓炳哲的另兩部新作《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妥協(xié)社會:今日之痛》近日也將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村上T》
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過著自由的生活,體現(xiàn)在衣著上便是各式各樣的T恤、牛仔褲和穿過數(shù)年的運動球鞋。這樣的閑散態(tài)度來自村上的真實生活,除了收藏威士忌與唱片,他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T恤收藏家。在某次專訪后,編輯提議他以T恤為主題在雜志《POPEYE》上開專欄連載,最后得到了有關(guān)108件T恤的隨筆。
通過T恤這一小小入口,讀者可以得知村上的許多生活細節(jié)——他在夏威夷沖浪時得到的T恤是哪件?最珍惜的T恤又和哪部作品有關(guān)?日本書評家間室道子評價認為,收藏家往往會高談闊論把珍貴之物收入囊中的全過程,但村上的散文卻全然不談這些,T恤就像是受到不可抗力、在不經(jīng)意間越攢越多。帶著這份謙虛和漫不經(jīng)心,村上坦言:“我不認為這樣一本書會對誰有怎樣的用處,但它或許可以說明一個小說家平時穿著這些輕便的衣服,度過了還算輕松快樂的生活,”而這份輕松快樂,或許就是全書的意義所在吧。
《荒野時光:一位地質(zhì)學家來自格陵蘭冰原邊緣的手記》
人類對地球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消融的冰面就是明證。冰面之下,還有一些地方我們不足夠了解,比如緯度遠高于北極圈的格陵蘭島,那里仍然完整保留著地球早期的某段歷史。
在科普手記《荒野時光》中,地質(zhì)學家威廉·E.格拉斯利寫下了他6次探訪格陵蘭冰原的經(jīng)歷,書中內(nèi)容由“分離”“融合”“顯現(xiàn)”“尾聲”4個關(guān)鍵詞組成,映照著地質(zhì)學家魏格納于1906年去往格陵蘭島后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也點明了格拉斯利此行的目的——探尋這些最古老的巖石是如何、何時開始移動的。除了復雜的地質(zhì)形成過程,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冰原景色的詩意呈現(xiàn),比如與一只疾飛的獵鷹的對視,或是狹窄海灣中的潮汐漲落。格拉斯利帶著愛意描寫下這一切,以警示現(xiàn)代世界對荒野的肆意破壞,以及人類的傲慢在自然面前的狹隘與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