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魯青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2022年11月18-22日,上海書展回歸線下生活。在上海展覽中心延安中路2號口,醒目的2022上海書展粉色logo已懸掛起來。開幕當天一早,上海展覽館門口就出現(xiàn)了排隊的人群。
據(jù)主辦方介紹,本屆書展以平安、簡約為原則,為做好疫情防控,規(guī)定上海市讀者需上傳入場當日前在滬三天兩檢的核酸檢測報告截圖等相關信息,外地讀者須上傳入場當日前在滬三天三檢的核酸檢測報告截圖等相關信息。經(jīng)后臺工作人員人工審核通過后,可獲得“健康申報通過界面”。觀眾進場需要出示三天兩檢的核酸報告、攜帶身份證,并佩戴N95或KN95口罩,進門經(jīng)過初檢、安檢和驗票綁定三個步驟。
走出安檢大門,噴水池廣場一側的展示區(qū)回顧了過去十七屆書展的歷史,記錄了每一年年的重要時刻。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書展一直秉持以讀者為書展主角的理念,從2012年開始設立“榮譽讀者”,頒給書展最后離開現(xiàn)場的讀者,邀請他們在下一年作為書展的首位讀者入場。今年的上海書展雖然沒有上屆的“榮譽讀者”率先入場,但仍會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在展期最后一天頒出“榮譽讀者”獎項。
本次書展場館共設置了4個展示展銷區(qū)域,分別為書展歷程展示區(qū)、主題展示區(qū)、精品圖書展覽展銷區(qū)和嘉年華市集區(qū)。
位于中央大廳的是中國出版集團展區(qū)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展區(qū)。中國出版集團已經(jīng)連續(xù)14屆參加上海書展,今年為讀者帶來了3000余種圖書,并策劃新書發(fā)布會等多場閱讀活動,邀請了葉兆言、楊俊、周立民、毛尖等作家、專家學者現(xiàn)場互動。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帶來了2000余種圖書,包括今年諾獎得主安妮·埃爾諾三部作品的中文譯本、2021年諾獎得主古爾納的作品第一輯5本,以及土耳其作家、諾獎得主帕慕克的最新作品《瘟疫之夜》。另外,讀者在書展現(xiàn)場還將看到《貨幣王者》《本雅明傳》等重點圖書。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首次辟出專區(qū),集結集團旗下的出版品牌,如專注人文社科、近年來頗受學界和讀者好評的藝文志(上海文藝),發(fā)軔于上世紀80年代、推出自先秦以來各類文學體裁的文學賞析工具書的鑒賞辭典系列(上海辭書),關注心理學高品質圖書出版之地的“心 空間”(上海教育),聚焦“用故事,進入真實”的譯文紀實(上海譯文)等。
本次書展上還出現(xiàn)了許多小而美的圖書新品牌,如關注國際關系、國際政治領域的“知世”,持續(xù)推出法律類精品力作的“獨角獸”,收入文史哲類經(jīng)典著作、重要思想家代表性作品的“邏各斯”等。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介紹書展時提到:“近年來,上海書展不斷探索線上線下融合辦展,本屆書展精挑細選力求把更多的位置留給精品,留給特色出版品牌,未來希望展示精品成為上海書展的新常態(tài)?!?/span>
除了書籍,讀者也可以來到書展的文創(chuàng)專區(qū),挑選購買出版社的周邊產品,包括紀念包、筆記本、雨傘、茶杯、杯墊等等,種類繁多,新奇有趣。上海音樂出版社將巴赫、貝多芬、肖邦等音樂家等制成了Q版手繪圖案;朵云軒推出了“朵云軒文房禮盒·九成”禮品,名字來源于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此外還有莫蘭迪家族系列、拉斐爾《自畫像》系列、《維納斯的誕生》系列文創(chuàng)等。
中央大廳東西平臺設置了上海高校出版展區(qū)和上海社科文出版展區(q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等12家上海高校出版社都參與了此次書展,展出了超過5000種圖書,包括“雅斯貝爾斯著作集”、《百年科學往事:楊振寧訪談錄》《陳望道文存全編》等重磅新書,將舉辦超50場的線上線下文化活動。上海社科文出版展區(qū)有近1500種圖書參展,其中新書近400種。
西廂房則設置了民營出版品牌展區(qū),磨鐵、后浪、新經(jīng)典等12家國內知名的民營出版品牌帶來了包括《春天,我想去田野里采一朵花》《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宵》《秋園》等5000余種涵蓋社科、文學、自然、兒童、藝術等不同品類的圖書,以及4場新書分享活動。
在本屆上海書展,上海圖書公司特設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各出版社十年以上的“斷版書、稀缺書、簽名本”專區(qū),為讀者展出《魏晉南北朝史緣》《思辨隨筆》《中國俗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申報介紹》《走進韜奮叢書》《文藝鑒賞大成》《上海掌故辭典》《世界文庫》《王羲之傳本墨跡十三帖》等600余種,復本極少,可讀可藏,苦于找不到這些圖書的讀者可以前往選購。
從展廳走出室外,在西廣場的嘉年華市集區(qū),讀者可以一覽20余家滬上特色書店和文創(chuàng)展商。包括光的空間、泡芙云書店、馨巢書屋等特色書店均有攤點,打造了集網(wǎng)紅書店、跨界文化、餐飲服務、咖啡休閑于一體的“閱讀+”嘉年華。
(本文攝影:界面文化記者 林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