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繆凌云 蘇影
編輯丨高巖
供銷社曾是很多70后、80后心中的購物天堂。
“2分錢的糖塊、1毛錢的筆記本、5毛錢的花皮球、2塊錢的港巾……是小時候在供銷社購物的回憶?!币晃?0后王阿姨介紹,但長大之后,供銷社卻漸漸消失在了王阿姨的生活里。
近日,“女子路邊發(fā)現80年代供銷社”“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等話題的出現,使得“供銷社”一詞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王阿姨表示,看到網上視頻,有種穿越的感覺,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事。
同期,供銷社的熱度在其概念股中也掀起了一陣上漲熱潮。截至11月2日收盤,A股天禾股份、浙農股份、湖南發(fā)展、輝隆股份、天鵝股份、新力金融、中農聯合集體漲停,中農立華、中再資環(huán)、王府井、敦煌種業(yè)等企業(yè)的漲幅也均超過6%。
來源:Wind數據
二級市場的積極反饋不禁讓人好奇,這個曾屬于一代人回憶中的供銷社到底有著什么神奇魔力?
“供銷社”從未離開
最早的供銷社成立于1950年,在此后的發(fā)展中多次與商務部合并?,F在的供銷社是1995年恢復成立的,主要服務于農產品,現今也涉及物流、金融、節(jié)能環(huán)保、文化等現代服務業(yè)和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
雖然,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中,供銷社仍比較陌生,但其從未消失過。
據《湖北日報》介紹,此前因歷史原因,在上一輪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后,基層社一度陷入低迷困境。2014年,全省基層社數量僅696個,比最多的1984年1800個減少61%。
于是,從2015年起,湖北全省開始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xiāng)鎮(zhèn)全覆蓋?;鶎由缟鐔T達到45.2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5年增長5倍多,由2016年5.15萬人增至2021年33.3萬人。
35歲的熊港也對《湖北日報》表示,今年6月成為社員后,種田輕松了很多,找到組織了,再不用自己愁產愁銷。
基層供銷社的“激活”,湖北并非個例,此前寧夏、重慶等地也均曾披露過供銷社重建、加快供銷社改造和重組等相關消息。
如今,供銷社的再次走紅或許也和其在助農領域取得的成績相關。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全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6萬億元、日用品銷售額1.4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
截至今年8月31日,由中國供銷集團運營的的脫貧地區(qū)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832平臺”),累計入駐供應商15471家,在售商品21.7萬款,上線以來累計交易額253.7億元,同比增長26.08%,助推832個脫貧縣的近300萬農戶鞏固脫貧成果。
IPG中國區(qū)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供銷社概念突然廣受關注的原因是目前更加強調國家安全與保障供應,供銷社作為非完全市場化的物資與消費品供應體系,有著更強的組織執(zhí)行力與強大的網絡體系。在電商下沉賽道領域,供銷社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可以以政策性補貼和體制特征來彌補電商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缺陷,因此具備明顯優(yōu)勢。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未來供銷社的重建,對市場上零售企業(yè)影響不容小覷,零售業(yè)的格局或會因此改變,一些中小型零售企業(yè)將受到波及。
可以說,盡管名字帶有滄桑感,卻并不妨礙供銷社走在電商行業(yè)的前列。可視化、云計算、最后一公里、全產業(yè)鏈貫通,一個個時髦的詞匯、先進的理念,在這里,已然落到實處。
而這一切,卻要從棉花開始說起。
棉花的故事
棉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東西,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棉花屬于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用途廣,用量大,棉花價格波動很容易對社會民生產生極大影響;另一方面,我國棉花產區(qū)集中,百分之六十來自新疆,這就意味著,雖然我國棉花市場價格已經放開,但基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政府,依舊在棉花價格的調整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作為政府的重要抓手,供銷社在棉花、特別是新疆棉的生產、倉儲、運輸、銷售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擔當了重要角色。
以運輸為例,新疆棉產區(qū)距離棉花主要消費區(qū)路程較遠、路況復雜,貨車司機、貨運公司在不能確認訂單的情況下,不愿在疆尋找客戶,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采用鐵路運輸,但這就帶來機動性差,小規(guī)模運輸成本過高等問題。為此,供銷社牽頭建立網絡平臺,完成了托運方與承運放的對接,若將這平臺稍加改造,不就是貨車司機們的“滴滴”么。
正如開篇所述,就棉花而言,供銷社完成了從生產到售后的全產業(yè)鏈貫通,“可視化”、“最后一公里”等似乎最近剛剛出現的東西,也早已運用多年。
如果這些優(yōu)秀的經驗只停留在棉花領域,不能夠推廣開來,未免暴殄天物了。
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全國與地方
與國內外所有電商平臺都不相同的是,供銷社電商,采用的是“傘形”結構。即以一個全國性電商平臺為紐帶,全國各區(qū)域電商平臺,各司其職,取長補短。
應該說,這個創(chuàng)意是奇妙的。就商品銷售而言,一方面,它寄予了地方平臺充分的自主權力,可以根據自身狀況,調整適合區(qū)域的東西;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是可復制的,全國與地方平臺可以同時投放,這就不妨礙商品進入全國流通渠道。
換句話講,此類讓合適信息進入合適平臺的做法,相當于將同城網站與全國電商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完成了對無效信息的過濾,提高了檢索效率。
例如化肥農藥等商品,投放在區(qū)域平臺即可,而有機食品、綠色蔬菜,則可以同步推送至全國平臺。
更加重要的是,“奇妙”不僅僅體現在商品銷售一個環(huán)節(jié)。技術開發(fā)、用戶管理、支付結算此類互聯網應用層面問題,都將由全國平臺統一處理,而政策對接、特色產品開發(fā)、網點建設將交由區(qū)域平臺落地。
全國與地方,一個負責戰(zhàn)略調整,一個負責戰(zhàn)術執(zhí)行,各司其職,各盡其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保證了企業(yè)內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輕資本、輕業(yè)務運營。
零利潤,零噱頭
“說實話,一直以來,供銷社所屬企業(yè)的平均利潤率基本不足1%,這還是在算上政策補貼的結果?!闭劶坝麊栴},擔任過中國供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劉國生曾表示。
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效率自然是問題,但更多的,在于定位。
對所有企業(yè)來講,農村,往往是“出力不討好”、“高成本低回報”的代名詞,以銀行為例,工農中建,為什么相比其他三家,農業(yè)銀行每年的數據都稍顯遜色。
然而,有句話叫做“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雖然困難,但基礎總得夯實。
金融,頂上去的是農行、是郵儲銀行;實體商品的生產流通,則交給了供銷社。
特別是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從蔬菜瓜果,到肉類生鮮,農村是一切食品的源頭(注:豬魚蛋都屬于農產品),供銷社肩上的擔子也愈來愈重。
提到“食品安全”,近年來一個詞很火——“可視化”。不少電商平臺打出“可視化”的旗號,號稱要讓消費者“眼見為實,吃得放心”。
對此,劉國生笑言:“一顆白菜對著攝像頭,你能看出農藥殘留超不超標么?或者,你在攝像頭里看到噴灑農藥的場景,但能看到農藥的配比么?”
的確,“你在網絡上看見的,只是他想讓你看見的?!睂οM者而言,可視化電商,更多的只是一個噱頭,一份安慰。它真正的用武之地,還是在于內部管理,在于線上與線下的相互結合。
以棉花管理系統為例。線上,可以對棉花實時倉儲量進行監(jiān)控,線下,則要對棉花的重量、質量等各項指標進行檢測。
可視化讓管理避免了盲目,人工檢測,則讓管理落到了實處,兩者,缺一不可。
除了可視化外,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也愈加受到重視,但同樣,消費者所依仗的,只有那一塊小小的標簽。
“對絕大多數電商平臺來講,他們能做的,只有成品檢測,但真正的有機食品,真正的食品安全、食品質量管理,要從種子、化肥甚至從土地抓起?!闭劶熬G色農業(yè),劉國生如是說。
真正的食品安全、特別是食品質量,的確應該從土地抓起,比如那些綠色食品,反正吃不死人,營養(yǎng)要素基本差別也不大,成品檢測是很難檢測出來的。
但卻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成本!
要知道,包括成品檢測在內的之前所有監(jiān)測環(huán)節(jié),都只有投入,沒有回報,最起碼短中期內看不見回報,而且,試錯成本太高。
“無回報”,這區(qū)區(qū)三個字,讓多少企業(yè)望而卻步。
至于供銷社為什么要進入這篇利潤荒漠?其實原因,每位朋友都應該清楚。
“一般對企業(yè)而言,利潤是最重要的,而對我們來講,質量才是我們的第一要務?!眲硎荆拔覀兊钠髽I(yè)性質決定了我們有責任去加強質量管理,沒有理由去進行質量造假?!?/p>
的確,對供銷社來講,擴大銷售額雖然也有可能有點獎金,但忽視質量,卻是絕對地丟掉飯碗,孰輕孰重,是個明白人都拎得清。
所以,為了自己的飯碗,更為了全國人民的飯碗,供銷社做了很多嘗試。
1、土地流轉
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后,許多農民朋友進城務工,土地拋荒現象愈加嚴重。而土地流轉制度推出后,供銷社開始嘗試進行土地代管,既能避免私人間流轉“農民失地”問題出現,又能進行集約化管理,避免拋荒的同時,保證土地及出產作物的質量。
2、科研院所專家匹配
在電視新聞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報道“某某地區(qū)糧食受災,該地農科所專家赴田間地頭進行工作指導”。其實,在新聞背后,往往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區(qū)域專家資源與受災情況不匹配。
所謂術業(yè)有專攻,每位、每個單位專家所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某地區(qū)農產品的種類卻多種多樣,倘若某一時點,受災受害農產品超出了該地區(qū)專家處置范圍,事情則變得麻煩,倘若通過政府機構,需要層層上報,級級批準,很容易錯過最佳救災時間。而供銷社全國與地方兩個層次電商平臺建設完善后,可以充分全國電商平臺建設“科研院所、科研專家”數據庫調度資源,一旦出現問題,基本可以完成受災地與合適專家的一鍵匹配。更加重要的是,借助這一平臺,全天候實時監(jiān)控也完全有可能實現。
3、與當地企業(yè)的合作
企業(yè)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出現問題,可能是利潤驅使的主觀動因,也可能是技術不達標等客觀因素。而供銷社正積極開展與此類企業(yè)的合作,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專家資源、技術優(yōu)勢,幫助企業(yè)解決客觀問題,同時,在指導的過程中,也能進行監(jiān)督,防止主觀問題導致食品質量的不達標。
4、與檢測機構合作
中國食品安全狀況不斷的另一大原因,在于標準的制定出現了問題。例如相關指標的不全面,不細化,不落地。而供銷社一手握著企業(yè)資源,另一手連著科研院所,它正試圖將兩段資源對接起來。一方面,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更加全面、即時地制定、調整真正切合實際的食品安全指標;另一方面,在制定相關指標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對企業(yè)的監(jiān)督。
5、與郵政系統進行合作
郵政系統,從某種程度上講,它與供銷社有幾分相似。
在快遞行業(yè)“各種通”日益壯大的今天,郵局似乎已經被人遺忘,但正如供銷社基本網絡依舊存在并一直保持運轉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還在!
而且,與“各種通”相比,郵政系統網點分布、倉儲建設、時點監(jiān)控等硬件措施比較完善。這對保證運輸過程中食品的質量,是一件好事。
同時,可以預見的是,雖然軟件存在劣勢,但在供銷社的帶動下,在與供銷社的合作過程中,短時間內完成改革轉型,未必沒有可能。
借用劉國生的一句話:“食品安全與質量,遠非一份報告就可以保證的,而應貫穿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完整的體系做支撐?!?/p>
很顯然,供銷社在棉花上做得很好,供銷社也正努力通過電商平臺的建設,將“很好”帶到每一種商品中去。
其實,從上述措施,朋友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供銷社“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如果這些嘗試都能夠成功,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對生產效率的提高,也大有裨益,而且,供銷社可以充分紐帶作用,將零散的,閑置的各類“政府系”資源聯結在一起,達成1+1〉2的效果。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上文提到,“如果這些嘗試能夠成功,將成1+1〉2等效果”。
但想要刪掉“如果”兩個字,供銷社,還面臨兩道坎:人才與市場。
實事求是地講,供銷社電商平臺高層,他們的戰(zhàn)略目光絕不遜色于任何一家企業(yè),全國電商平臺建設的速度與質量,也一掃人們對“政府企業(yè)拖沓、懶散”的偏見。
但問題在于,好的戰(zhàn)略,好的政策,需要人執(zhí)行,需要人落實。對供銷社而言,人才的痛,主要集中于區(qū)域平臺。
對許多區(qū)域平臺而言,中層管理人員缺乏互聯網意識,一線員工缺乏實操經驗,更加致命的是,雖然已經意識到上述問題的存在,但想要解決,困難重重。一方面,現有員工培訓,首先面臨著效率問題,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經歷了十數年乃至更久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之后,想要獲得真正的互聯網思維,遠非一節(jié)課,一次會議就能解決的;其次,數量問題,雖然全國電商平臺正積極幫助各區(qū)域平臺培訓人員,但資源是有限的,想憑借區(qū)區(qū)數十人的團隊,完成供銷社數十萬人的培訓,無異于天方夜譚。
另一方面,招不進、留不住人才。提及供銷社,許多老一輩人都不甚了解其現狀,遑論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們,而最具互聯網思維的,又恰恰是這批人。相比之下,年輕人的選擇更傾向于互聯網大廠,而非“記憶中”的供銷社,信息不匹配的問題,亟需解決。
更加重要的是,即便能夠引入優(yōu)秀人才,也用不好、難留住。因為作為供銷社電商系統的指揮中樞,全國電商平臺對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更多的缺口,在于地方平臺。
然而,想讓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們重回地方,甚至還需經常走訪與田間地頭,談何容易。
員工難培養(yǎng),人才難引進,困難需要承認。但“困難嘛,就是用來克服的”。
首先,就總體而言,區(qū)域性平臺發(fā)展確實有許多不足,但優(yōu)秀的平臺同樣存在,而且,即便在某些暫時落后的區(qū)域,也有著不少出色的員工。
針對這一狀況,供銷社此前曾開展評選“電子商務示范縣”等活動,一來,可以挖掘內部已經存在的前進動力,二來,可以通過各區(qū)域平臺成功經驗交流等橫向活動,減輕全國電商平臺的負擔,達到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更加重要的是,供銷社“大齡”,卻不死板,他們非常愿意,也正在開展與有經驗的企業(yè)進行形式多樣的深度合作。
誠然,供銷社正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安全健康的食品送到每個人的餐桌,但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特別是這個“信息橫流”的時代,太多無用信息擾亂了人們的神經,有好的的產品,更需要好的宣傳。
不過,產品與市場并進固然是好事,但核心,卻永遠是產品質量,無論巷子深不深,酒一定要香!
正如供銷社電商公司曾打造的“一縣一品”項目,努力將供銷社平臺,變成“優(yōu)質放心”產品的代名詞。
您去過回憶中的供銷社嗎?對于再度“翻紅”的供銷社,您覺得未來將迎來怎樣的新發(fā)展?歡迎評論區(qū)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