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CGx
《電鋸人》實火,自10月11日首集開播以來,《電鋸人》引發(fā)的討論從未間斷。
觀眾評價的出發(fā)點,包括但不限于新人聲優(yōu)表現(xiàn)、3D的融入、打戲沖擊力、與漫畫原作的比較、真實系演出等等。
無論褒貶,積極發(fā)表評價,如今在觀看影視內容時已成常態(tài),尤其在互聯(lián)網時代,作品熱度高漲往往伴隨著分歧。具體到《電鋸人》上,原作黨、動畫觀眾以及普通路人觀看心態(tài)存在差異,不同年齡、性別、興趣層的觀眾群體,也對改編動畫的期望不一,有人想看到動畫為角色魅力進一步加成,有人期待改編高度貼近原作者藤本樹的自由風格,還有人想從血漿迸發(fā)的打斗里獲得暢快體驗……
各群體對動畫表現(xiàn)提出了多種多樣的需求,因此所持有的評價標準并不一致。例如每部改編作品最為激烈的意見沖突,往往來自“原作黨”和“因動畫入坑的新人”間。
原作無疑最能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能力和想法。許多讀者認為《電鋸人》漫畫“精神病感十足”(褒義),藤本樹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掩飾對Cult電影的喜愛,同樣以極具個性的角色塑造、讓人猝不及防的劇情,塑造出了一個荒誕、殘酷的世界。這種作品具備的特殊氣質,令許多讀者沉浸在藤本樹強烈的個人風格中。
而漫畫到動畫,載體發(fā)生變化,改編作品是經過團隊解讀、統(tǒng)一、填補后,重新呈現(xiàn)給觀眾的內容。動畫黨相較于原作粉絲,對作品的期待值與心理預期常放得更低。
因此像《電鋸人》這樣的高人氣改編動畫播出,便會產生“動畫本應該對原作有更好的詮釋”,“動畫表現(xiàn)不是很好嗎”兩種看起來完全不同的評論。當然,這兩類評價的出發(fā)點,都在于對IP自身的喜愛,但分歧在制作前就已埋下,壓力也早已給到了出品兼制作方MAPPA。
從首集的改編方式來看,正片內容經費充足、基本按照原作漫畫發(fā)展,MAPPA選擇了偏向求穩(wěn)的改編模式。至于動畫沒有選擇更具風格化的方式來表現(xiàn),原因或許正是為了盡可能吸納新的觀眾。畢竟《電鋸人》原作已經積累下不錯的人氣,作為極具改編潛力的IP,動畫從企劃伊始、主創(chuàng)構成到播放渠道選擇、營銷推廣手段,都體現(xiàn)出MAPPA對《電鋸人》的商業(yè)回報寄予厚望。
比起正片,動畫組放開手腳,且收獲更多原作粉稱贊的反而是OP和ED。OP中無論是對數(shù)部經典電影的致敬,還是瑪奇瑪給電次投喂“僵尸蝸牛”的意向隱喻,或是未來惡魔的魔性熱舞,以及歌詞對早安少女組作品的引用,都讓粉絲將制作方劃分至“懂電鋸人/愛藤本樹”的行列;而12首ED、不同畫面的豪氣操作,試圖讓音樂公司、動畫宣傳實現(xiàn)共贏,也讓觀眾感慨《電鋸人》動畫的“大手筆”。
致敬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
暗示“支配”關系以及瑪奇瑪?shù)纳矸?/em>
ED陣容
不過,稱贊“片頭片尾的驚喜”和“表達對正片的意見”并不沖突,這就又回歸了文章開篇提及的“受眾評價分歧”現(xiàn)象。在微博、貼吧、豆瓣、抖音、B站、S1等平臺討論區(qū),又具備不一樣的意見環(huán)境。無獨有偶,今年在國內爭議較為突出的新番,高人氣漫改動畫《間諜過家家》在開播之初也是如此。熱度伴隨爭議,那么爭議反過來也會影響熱度,不論評價如何,在社交媒體發(fā)表觀點,都進一步為作品熱度再次升溫。
國外網友對《電鋸人》運用3D的不同看法
以上情況不只出現(xiàn)在國內,國外社交平臺、內容平臺,彈幕、評論、原創(chuàng)內容發(fā)布區(qū)的存在,既是用戶“分享”和“討論”的通道,也使得表達自我態(tài)度、尋找“同道中人”更為便捷。從《電鋸人》開播后十幾個相關詞條占領日推趨勢,OP登頂31個音樂榜單的成果來看,如今的動畫也需要遵從互聯(lián)網社交時代內容傳播的定律——觀眾進行內容分享、話題討論的頻率,正在持續(xù)影響動畫作品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