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米的人形機器人,還分不了特斯拉的蛋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米的人形機器人,還分不了特斯拉的蛋糕

人形機器人熱潮下,產業(yè)鏈率先收益。

文|貝克街探案官 包可萌

特斯拉CEO馬斯克前段時間嚷著要做人形機器人,這兩天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就直接發(fā)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 One。

按照雷軍在發(fā)布會上的說法,Cyber One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棧自研完成,除了能實現雙足運動姿態(tài)平衡外,四肢強健、動力峰值扭矩300Nm等四大技術能力外,還可感知人類情緒;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

同時雷軍明確表示,集團自動駕駛部門的很多技術,也應用在Cyber One上,構成了仿生機器人的“大腦”。通過雷軍的演講其實不難發(fā)現,或許雷老板是因為造車這事兒有點麻煩,所以先把自動駕駛技術放在Cyber one上試試,順便探索新的業(yè)務線。

01 Cyber one只是小米汽車的“驗證機”?

機器人雖好,但真是小米下一個業(yè)務主線嗎?

很多人對小米推出人形機器人表示意外,其實從雷軍的表態(tài)也不難發(fā)現,現階段與其說Cyber one是小米的新業(yè)務條線,不如說是小米汽車業(yè)務的一次“肌肉展示”。

根據發(fā)布會介紹,Cyber one高約177厘米,體重52千克,除了手腳的指關節(jié)沒有分開之外,外形和真人相似度較高。

在擬人化的外形背后,人形機器人想要實現正常運轉,需要比四足機器人更高功率的電機,更加靈活的關節(jié),以及更加復雜的肢體控制算法。雷軍在發(fā)布會上表示,Cyber one支持21個自由度,可以實現0.5ms級別的實時響應,低延遲下帶來的更加擬人化的表現。

Cyber one出色的運動能力背后,一是體現了小米集團控制算法方面的硬實力,二是向公眾展示了小米在電機、視覺等方面的硬實力。

尤其是Cyber one搭載了小米自研的Mi-Sense深度視覺模組,疊加小米集團的AI交互算法,Cyber one不僅具有三維空間感知能力,還能識別人物身份,以及手勢、表情等,從而幫助Cyber one實現由看得見向看得懂的進階。

人機交互方面,Cyber One搭載了自研的MiAI環(huán)境語意識別引擎,和MiAI語音情緒識別引擎。能夠實現85種環(huán)境音識別和6大類45種人類情緒識別,Cyber One能夠陪你一起開心,也能夠像個老朋友一樣在你失落時給你一個擁抱。以上所有的能力均集成在Cyber One的大腦中,并且配合OLED顯示模組,進行交互信息實時顯示。

值得注意的是,Cyber one目前應用的所有技術,都可以套用在小米汽車上。鑒于小米汽車試驗車落地尚需時日,小米借Cyber one對外展示小米汽車配套系統(tǒng)的研發(fā)進度,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給市場信心的同時,還能探索新業(yè)務的可行性。

畢竟,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堅信:智能機器人一定能走進人們的生活。由此可見,雷軍真的將這個從汽車業(yè)務條線“衍生”出來的機器人業(yè)務,當做未來主要發(fā)展方向之一。

02 每家一臺為時尚早,高昂價格負擔不起

可是說歸說,雷軍在發(fā)布會上也承認,智能機器人目前單價高達六、七十萬元,難以走進千家萬戶。

這其實很好理解,人形機器人看似平常,但是制造過程卻充斥大量無法想象的難題。

首先,雷軍在發(fā)布會上表示,Cyber one自由度是21,而2011年發(fā)布的第三代ASIMO機器人自由度已經達到57,而這個程度,也不過才摸到人形機器人在固定場景應用的及格線。所以Cyber one想要正式推向市場,有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硬件投入。

想要達到高自由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為人形機器人裝載更多的電機。當前技術條件下,伺服和步進電機是控制電機下的主要產品,其中伺服電機優(yōu)勢更加明顯。

伺服電機為閉環(huán)控制,通過實時的閉環(huán)信號反饋來調整,實現更精密的控制。綜合來講,伺服電機在控制精度、低頻特性、過載能力、速度響應等許多性能方面都優(yōu)于步進電機,更適用于工業(yè)自動化、機器人等領域。

伺服電機的增加,就需要配套增加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機械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感知系統(tǒng)、驅動系統(tǒng)、人機交互系統(tǒng)、環(huán)境交互系統(tǒng)等,而這些全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參考工業(yè)機器人單體制造成本構成,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和本體占據成本總支出的85%。而人形機器人關節(jié)數量是工業(yè)機器人的5-8倍,伺服電機成本占比更高。

根據中信建投預測,以40個電機所帶來的一體化關節(jié)成本較大,按一個關節(jié)4000元測算,關節(jié)成本超10萬人民幣。

而面向消費者的人形機器人,還需要使用可重復使用的電池。按照目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天花板波士頓動力機器人Atlas來看,該型機器人最大功率5kW,機器人整體質量80kg。

中信建投以搭載的48V鋰離子電池組重5-10kg,質量能量密度200-250Wh/kg,體積能量密度500Wh/L估算,該電池組的放電倍率2C-5C,體積2-5L,質量功率密度0.5-1kW/kg,體積功率密度1-2.5kW/L。

據中信建投預計,至2030年,仿人機器人鋰電池的系統(tǒng)能量密度或提升至300Wh/kg以上,具備超過20%的進步空間。屆時,單機器人帶電量3-6kWh,支持較長時間的工作可能成為常態(tài)。高能量密度、兼顧倍率性能的優(yōu)質電池,有望成為仿人機器人實際應用的重要支撐。

參考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其電池容量為605Wh,續(xù)航時間90min。作為商業(yè)化量產仿人機器人,按續(xù)航時間4.5小時,電池容量1.8KWh,電池價格1.1元/Wh進行測算,仿人機器人電池價格在2000元左右。

若參考億歐及中信建投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估測,包括電芯、熱管理、電機、電控與減速器等在內的電池系統(tǒng)和電驅系統(tǒng),占總成本的35%左右。

不過,消費者以及未來可能用到人形機器人的企業(yè)可以放心的是,不管什么行業(yè),只要中國玩家參與,價格一定能被打下來,尤其是在手機行業(yè)有“價格屠夫”之稱的小米親自下場,相信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在不遠的將來會迅速下降,如今看單臺較高的單價,5年內或許會降至消費者可接受的范圍內。

03 雷軍和馬斯克“火并”,產業(yè)鏈率先受益

小米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展示在世人面前,而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按照特斯拉的宣傳,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的使用規(guī)劃,不僅限于陪伴,而是成為電動車智能場景中的一環(huán)。

從最初只能完成簡單工作,例如室內場景中實現搬東西、收快遞、倒垃圾等功能,在外出場景中實現陪伴、監(jiān)測外界環(huán)境等功能;到經過真實場景積累,迭代更新算法和功能后,Tesla Bot預計能夠進一步從事精細化工作。

而且馬斯克計劃,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作為人類生產力的延伸,預計未來可以用于節(jié)拍要求不高、靈活性要求高的工商業(yè)場景,替代人類從事一些危險或者重復單調的工作。

同時,作為SpaceX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還計劃將人形機器人送上太空,替代人類從事危險工作。

對比之下,小米的Cyber one似乎并不能和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正面硬剛。首先是單價遠高于后者,Cyber one60-70萬每臺的單價,是后者的3.5倍以上;關鍵小米高價沒有換來高性能,時速3.6KM/H尚不足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二分之一,搭載的電機數量也只是后者的二分之一左右。

雖然Cyberone紙面數據落后于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但這并不影響Cyberone目前對小米的“試驗”意義。

值得慶幸的是,小米沒有被雜音擾亂,不但持續(xù)投入研發(fā),還順帶著推了一把產業(yè)鏈企業(yè)。按照小米最新發(fā)布的財報,當季集團旗下智能電動汽車等創(chuàng)新業(yè)務費用為6.11億元。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組建超過500人的研發(fā)精英團隊,并制定了全棧自研算法的技術布局戰(zhàn)略;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規(guī)劃研發(fā)相關投入為33億元。

作為上馬不久的項目,小米無論是Cyberone也好,還是電動車業(yè)務也罷,短期內落后特斯拉這個行業(yè)老炮其實無可厚非,只要小米愿意持續(xù)保持高研發(fā)投入,技術進步以及產品性能實現突破并非只是“美好愿景”,只不過尚且需要時間,畢竟小米在確定進軍汽車業(yè)時,就儲備了1080億元現金,最不缺的就是錢。

而就在大佬們頻繁過招時,產業(yè)鏈企業(yè)迎來了行業(yè)風口。因為人形機器人具有多元應用場景,可以打破工廠、商用和家用壁壘,成為繼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等之后的新的商業(yè)入口。

這種背景下,決定人形機器人靈活性的伺服電機需求量將呈指數級增長,產業(yè)鏈迎來黃金時代。

以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為例,國盛證券按照40個關節(jié)數量計算,對應40臺電機用量,包括頸部、手臂、手指、軀干、腿部等各個部位,國盛證券在人形機器人銷量達到100萬臺的中性假設下,預計對應人形機器人電機用量達到4000萬臺,較傳統(tǒng)工業(yè)機器人電機需求量大幅增長。

考慮到不同部位配置的電機功率、大小存在差異,其價格也存在差異,國盛證券按照單臺電機均價1200元計算,單臺人形機器人電機價值量有望達到4.8萬元,按100萬臺銷量計算,人形機器人有望帶來480億的增量市場空間。

但就目前而言,國內伺服電機市場主要由海外企業(yè)所主導,2020年國內匯川技術、臺灣臺達、禾川科技的市占率合計為22.2%,國內許多企業(yè)的伺服電機產品仍主打中低端市場,隨著伺服電機相關核心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國內廠商在未來有望上攻高端市場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

至于其他諸如控制器等細分領域,增長趨勢與伺服電機相同,相關企業(yè)也會相繼站上行業(yè)風口,到底誰能率先突圍,只能交給時間驗證。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米的人形機器人,還分不了特斯拉的蛋糕

人形機器人熱潮下,產業(yè)鏈率先收益。

文|貝克街探案官 包可萌

特斯拉CEO馬斯克前段時間嚷著要做人形機器人,這兩天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就直接發(fā)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 One。

按照雷軍在發(fā)布會上的說法,Cyber One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棧自研完成,除了能實現雙足運動姿態(tài)平衡外,四肢強健、動力峰值扭矩300Nm等四大技術能力外,還可感知人類情緒;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

同時雷軍明確表示,集團自動駕駛部門的很多技術,也應用在Cyber One上,構成了仿生機器人的“大腦”。通過雷軍的演講其實不難發(fā)現,或許雷老板是因為造車這事兒有點麻煩,所以先把自動駕駛技術放在Cyber one上試試,順便探索新的業(yè)務線。

01 Cyber one只是小米汽車的“驗證機”?

機器人雖好,但真是小米下一個業(yè)務主線嗎?

很多人對小米推出人形機器人表示意外,其實從雷軍的表態(tài)也不難發(fā)現,現階段與其說Cyber one是小米的新業(yè)務條線,不如說是小米汽車業(yè)務的一次“肌肉展示”。

根據發(fā)布會介紹,Cyber one高約177厘米,體重52千克,除了手腳的指關節(jié)沒有分開之外,外形和真人相似度較高。

在擬人化的外形背后,人形機器人想要實現正常運轉,需要比四足機器人更高功率的電機,更加靈活的關節(jié),以及更加復雜的肢體控制算法。雷軍在發(fā)布會上表示,Cyber one支持21個自由度,可以實現0.5ms級別的實時響應,低延遲下帶來的更加擬人化的表現。

Cyber one出色的運動能力背后,一是體現了小米集團控制算法方面的硬實力,二是向公眾展示了小米在電機、視覺等方面的硬實力。

尤其是Cyber one搭載了小米自研的Mi-Sense深度視覺模組,疊加小米集團的AI交互算法,Cyber one不僅具有三維空間感知能力,還能識別人物身份,以及手勢、表情等,從而幫助Cyber one實現由看得見向看得懂的進階。

人機交互方面,Cyber One搭載了自研的MiAI環(huán)境語意識別引擎,和MiAI語音情緒識別引擎。能夠實現85種環(huán)境音識別和6大類45種人類情緒識別,Cyber One能夠陪你一起開心,也能夠像個老朋友一樣在你失落時給你一個擁抱。以上所有的能力均集成在Cyber One的大腦中,并且配合OLED顯示模組,進行交互信息實時顯示。

值得注意的是,Cyber one目前應用的所有技術,都可以套用在小米汽車上。鑒于小米汽車試驗車落地尚需時日,小米借Cyber one對外展示小米汽車配套系統(tǒng)的研發(fā)進度,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給市場信心的同時,還能探索新業(yè)務的可行性。

畢竟,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堅信:智能機器人一定能走進人們的生活。由此可見,雷軍真的將這個從汽車業(yè)務條線“衍生”出來的機器人業(yè)務,當做未來主要發(fā)展方向之一。

02 每家一臺為時尚早,高昂價格負擔不起

可是說歸說,雷軍在發(fā)布會上也承認,智能機器人目前單價高達六、七十萬元,難以走進千家萬戶。

這其實很好理解,人形機器人看似平常,但是制造過程卻充斥大量無法想象的難題。

首先,雷軍在發(fā)布會上表示,Cyber one自由度是21,而2011年發(fā)布的第三代ASIMO機器人自由度已經達到57,而這個程度,也不過才摸到人形機器人在固定場景應用的及格線。所以Cyber one想要正式推向市場,有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硬件投入。

想要達到高自由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為人形機器人裝載更多的電機。當前技術條件下,伺服和步進電機是控制電機下的主要產品,其中伺服電機優(yōu)勢更加明顯。

伺服電機為閉環(huán)控制,通過實時的閉環(huán)信號反饋來調整,實現更精密的控制。綜合來講,伺服電機在控制精度、低頻特性、過載能力、速度響應等許多性能方面都優(yōu)于步進電機,更適用于工業(yè)自動化、機器人等領域。

伺服電機的增加,就需要配套增加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機械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感知系統(tǒng)、驅動系統(tǒng)、人機交互系統(tǒng)、環(huán)境交互系統(tǒng)等,而這些全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參考工業(yè)機器人單體制造成本構成,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和本體占據成本總支出的85%。而人形機器人關節(jié)數量是工業(yè)機器人的5-8倍,伺服電機成本占比更高。

根據中信建投預測,以40個電機所帶來的一體化關節(jié)成本較大,按一個關節(jié)4000元測算,關節(jié)成本超10萬人民幣。

而面向消費者的人形機器人,還需要使用可重復使用的電池。按照目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天花板波士頓動力機器人Atlas來看,該型機器人最大功率5kW,機器人整體質量80kg。

中信建投以搭載的48V鋰離子電池組重5-10kg,質量能量密度200-250Wh/kg,體積能量密度500Wh/L估算,該電池組的放電倍率2C-5C,體積2-5L,質量功率密度0.5-1kW/kg,體積功率密度1-2.5kW/L。

據中信建投預計,至2030年,仿人機器人鋰電池的系統(tǒng)能量密度或提升至300Wh/kg以上,具備超過20%的進步空間。屆時,單機器人帶電量3-6kWh,支持較長時間的工作可能成為常態(tài)。高能量密度、兼顧倍率性能的優(yōu)質電池,有望成為仿人機器人實際應用的重要支撐。

參考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其電池容量為605Wh,續(xù)航時間90min。作為商業(yè)化量產仿人機器人,按續(xù)航時間4.5小時,電池容量1.8KWh,電池價格1.1元/Wh進行測算,仿人機器人電池價格在2000元左右。

若參考億歐及中信建投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估測,包括電芯、熱管理、電機、電控與減速器等在內的電池系統(tǒng)和電驅系統(tǒng),占總成本的35%左右。

不過,消費者以及未來可能用到人形機器人的企業(yè)可以放心的是,不管什么行業(yè),只要中國玩家參與,價格一定能被打下來,尤其是在手機行業(yè)有“價格屠夫”之稱的小米親自下場,相信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在不遠的將來會迅速下降,如今看單臺較高的單價,5年內或許會降至消費者可接受的范圍內。

03 雷軍和馬斯克“火并”,產業(yè)鏈率先受益

小米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展示在世人面前,而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按照特斯拉的宣傳,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的使用規(guī)劃,不僅限于陪伴,而是成為電動車智能場景中的一環(huán)。

從最初只能完成簡單工作,例如室內場景中實現搬東西、收快遞、倒垃圾等功能,在外出場景中實現陪伴、監(jiān)測外界環(huán)境等功能;到經過真實場景積累,迭代更新算法和功能后,Tesla Bot預計能夠進一步從事精細化工作。

而且馬斯克計劃,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作為人類生產力的延伸,預計未來可以用于節(jié)拍要求不高、靈活性要求高的工商業(yè)場景,替代人類從事一些危險或者重復單調的工作。

同時,作為SpaceX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還計劃將人形機器人送上太空,替代人類從事危險工作。

對比之下,小米的Cyber one似乎并不能和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正面硬剛。首先是單價遠高于后者,Cyber one60-70萬每臺的單價,是后者的3.5倍以上;關鍵小米高價沒有換來高性能,時速3.6KM/H尚不足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二分之一,搭載的電機數量也只是后者的二分之一左右。

雖然Cyberone紙面數據落后于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但這并不影響Cyberone目前對小米的“試驗”意義。

值得慶幸的是,小米沒有被雜音擾亂,不但持續(xù)投入研發(fā),還順帶著推了一把產業(yè)鏈企業(yè)。按照小米最新發(fā)布的財報,當季集團旗下智能電動汽車等創(chuàng)新業(yè)務費用為6.11億元。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組建超過500人的研發(fā)精英團隊,并制定了全棧自研算法的技術布局戰(zhàn)略;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規(guī)劃研發(fā)相關投入為33億元。

作為上馬不久的項目,小米無論是Cyberone也好,還是電動車業(yè)務也罷,短期內落后特斯拉這個行業(yè)老炮其實無可厚非,只要小米愿意持續(xù)保持高研發(fā)投入,技術進步以及產品性能實現突破并非只是“美好愿景”,只不過尚且需要時間,畢竟小米在確定進軍汽車業(yè)時,就儲備了1080億元現金,最不缺的就是錢。

而就在大佬們頻繁過招時,產業(yè)鏈企業(yè)迎來了行業(yè)風口。因為人形機器人具有多元應用場景,可以打破工廠、商用和家用壁壘,成為繼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等之后的新的商業(yè)入口。

這種背景下,決定人形機器人靈活性的伺服電機需求量將呈指數級增長,產業(yè)鏈迎來黃金時代。

以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為例,國盛證券按照40個關節(jié)數量計算,對應40臺電機用量,包括頸部、手臂、手指、軀干、腿部等各個部位,國盛證券在人形機器人銷量達到100萬臺的中性假設下,預計對應人形機器人電機用量達到4000萬臺,較傳統(tǒng)工業(yè)機器人電機需求量大幅增長。

考慮到不同部位配置的電機功率、大小存在差異,其價格也存在差異,國盛證券按照單臺電機均價1200元計算,單臺人形機器人電機價值量有望達到4.8萬元,按100萬臺銷量計算,人形機器人有望帶來480億的增量市場空間。

但就目前而言,國內伺服電機市場主要由海外企業(yè)所主導,2020年國內匯川技術、臺灣臺達、禾川科技的市占率合計為22.2%,國內許多企業(yè)的伺服電機產品仍主打中低端市場,隨著伺服電機相關核心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國內廠商在未來有望上攻高端市場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

至于其他諸如控制器等細分領域,增長趨勢與伺服電機相同,相關企業(yè)也會相繼站上行業(yè)風口,到底誰能率先突圍,只能交給時間驗證。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