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表外表里 周霄 徐帆
編輯|付曉玲 曹賓玲
數據支持|洞見數據研究院
Molly,終究沒能穿越周期。
上周五發(fā)布的中報預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預期收入增速下滑至30%,凈利潤同比負增長接近35%,為首次負增長。
針對收入增長未達預期,泡泡瑪特給出的解釋是:上半年疫情反復對一線城市影響巨大,線下門店關停、線下物流受限。
但就數據來看,4-5月疫情嚴重,各渠道確實銷售承壓。但6月疫情已全面解封,泡泡瑪特的銷量卻仍是負增長。
更直接的原因,或在于消費端正在拋棄泡泡瑪特:
小紅書上,“泡泡瑪特退坑”的筆記已經突破10000篇;二手市場上,一度被瘋炒至15000元的高端線產品MEGA,價格已經腰斬,普通產品在閑魚,更是半價就能包郵帶走。
然而過去三年里,泡泡瑪特對年輕人的心智占領,是壓倒性的。
其憑借一個個成本價不到10元的盲盒,曾取得毛利率均超過55%、營收增幅超過220%。用超高回報,讓市場對“小年輕的快樂”生畏。
以致去年上市后,即成資本“盛寵”,市值快速突破千億,價值躥升之快堪比“年輕人的茅臺”。
如今,高歌猛進突然來了個急剎車,被業(yè)績大變臉嚇到的市場,反應激烈??梢钥吹?,半個月時間,股價腰斬。
那么,泡泡瑪特究竟為何“變臉”?一份業(yè)績預告到底打開了什么樣的潘多拉魔盒?這需要回歸業(yè)務的本質來看,具體為:
1、真假滲透率:產品是否存在代際差?
2、業(yè)務的本質:到底是IP生意,還是快銷?
3、經濟周期考驗:是否具備“口紅經濟”效應?
一、滲透率“未老先衰”,高增長踩下剎車
滲透率高增長,一直是市場錨定泡泡瑪特的重要因子,原因是其與泡泡瑪特的業(yè)績掛鉤。
如下圖,隨著泡泡瑪特滲透率的提高,其營業(yè)收入呈現(xiàn)加速提升狀態(tài)。截止2021年滲透率每提高1%,可以帶來接近7億的營業(yè)收入增長。
而表外表里在《「中國故事」拯救Lululemon?》一文論述過,要在一個新興行業(yè)跑通,進入的時機很關鍵。如果在破壁滲透期時進入,一旦滲透率加速抬升,意味著可能成為領軍企業(yè)。
而泡泡瑪特的狀態(tài),正符合這樣的空間潛力。
測算顯示,泡泡瑪特在一線、新一線城市滲透率不到1.5%,二線以下市場更低;即便在潮玩行業(yè)中,滲透率也僅13%,尚處于“黃金增長期”。
泡泡瑪特高管也曾在2021年4月的訪談中提到:2020年我們的會員數是740萬,而中國的年輕人有幾個億,市場空間還很大。
然而現(xiàn)實發(fā)展,似乎和“常識”有較大偏差。
近半年以來,泡泡瑪特的百度熱度,大部分時間都在平均線以下;與此同時,其營銷費率大幅提升。
據今年上半年的管理層交流紀要:30%的費用漲幅,是因為疫情導致費用新增或者我們新投入的費用尚未產生效益。
事實上,營銷費率上升從去年就開始。如下圖,2021相比2019年,營銷費率明顯提高。
自發(fā)狂熱逐漸降溫,主動營銷力度大增,助推增長,這一定程度意味著,泡泡瑪特的滲透率增長“未老先衰”,已面臨天花板。
那么,為何普遍存在于市場的滲透期規(guī)律,在泡泡瑪特身上卻不適用呢?
這里面的邏輯在于:滲透期規(guī)律更適配具有需求剛性的革新產品,如新能源車代替燃油車,手機代替固定電話等,都有一定的代際差。
簡單舉例理解就是,新能源充電最多50元,燃油車加滿已經漲到了400+,邊際改善體驗巨大,用戶接受度高,滲透率自然加速提高。
而回到泡泡瑪特,用69元的Molly,無論代替10元店的山寨米老鼠,還是上百元的玲娜貝兒,都算不上代際差。粉絲或許見仁見智,但對市場來說,產品剛需定位模糊,熱度往往難以長久。
感受到了壓力,今年以來泡泡瑪特嘗試跳出滲透局限,具體舉措有:
一方面,布局海外市場。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6月,渠道已經蔓延至7個核心區(qū)域。
泡泡瑪特對此給與了很大預期,2022Q1電話會議提到:預計今年海外收入將達到去年的2-3倍,希望海外收入能在未來達到整體收入的50%。
另一方面,擴大業(yè)務版圖,通過樂園、游戲、內容等更多的消費場景,突破潮玩瓶頸。
可以看到,今年1月初,泡泡瑪特宣布與北京朝陽公園,合作建造主題樂園。而此次業(yè)績預告的電話會議上提到,該項目已進入方案設計階段,整體投入2.7-3億。
但就歷史情況看,這些針對核心滲透率降低的補救措施,似乎都掣肘頗大。
據財報披露,2019-2021年,泡泡瑪特的海外市場收入增速持續(xù)大幅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換了市場,但產品剛需問題沒有根本性解決。
另外,計劃中的拓展西方國家,能否跨越文化代溝;以及部分與迪士尼、三麗鷗合作的核心產品,在海外尚無IP授權等,都可能對海外的滲透率進度產生影響。
至于擴大業(yè)務版圖的嘗試,泡泡瑪特本身就比較謹慎:對我們來講,希望從一個小樂園開始,慢慢的有一個相對成熟的運營體系。這意味著該領域的回報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也就是說,補救措施短中期內,都無法兌現(xiàn)高增長?;蛟S是認識到這一點,泡泡瑪特也試圖通過提價,來提振收入。
可以看到,2021下半年以來,泡泡瑪特大幅提高了其高端產品——MEGA的上新頻率。
可限制頗多,據2021財報,MEGA系列實現(xiàn)收入1.78億元,假設均價2000元(由MEGA系列最高價格5999,最低999,大致估算),銷量估算不超過9萬個,要知道其注冊會員有1958萬。
滲透之所以如此低,一方面是泡泡瑪特自身在控制銷量,MEGA定位為珍藏版,很難大規(guī)模鋪開;另一方面,定價太高(普通潮玩的30多倍),對標用戶本就不多,經濟下行的情況又進一步讓范圍壓縮。
總的來說,在滲透率高增長錨定上,泡泡瑪特囿于需求剛性不足,沒有代際差的助推,滲透率有點出道即巔峰。
而后續(xù)擴圈的嘗試,阻力頗大,高增長“神話”或就此踩下剎車。
二、講得是IP故事,內核是快銷品屬性
除了滲透率高增長,泡泡瑪特吸引資本青睞的另一張王牌是IP故事。
在泡泡瑪特CEO王寧(2019年)的規(guī)劃中:再過五年,泡泡瑪特會成為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業(yè)。
而這撐起了投資人的美好幻想:
IP矩陣打法,成本端掌控議價權,收入端俘獲消費者,企業(yè)儼然是產業(yè)鏈中的“利潤中心”。
但構想很動人,落到實踐上卻不是這么回事。
拆解泡泡瑪特的主要產品會發(fā)現(xiàn),目前的8個系列中,僅小甜豆、小野兩個IP出自內部設計,其他均為與口碑藝術家的合作,主導權并不在企業(yè)手上。
且僅有的兩個內部設計IP,收入只占比整體的4%。
如此一來,其在成本端受制于核心創(chuàng)意人才。
據2021年財報,泡泡瑪特全年股權激勵開支共1.47億元,占總體凈利潤的17%。而管理層在當期電話會議中表示:會積極推進新的股權激勵,以持續(xù)吸引人才。
換句話說,核心創(chuàng)意人才對泡泡瑪特的議價權很高,這項支出短期內都會持續(xù)。這顯然與IP模式的成本情況相悖。
而收入端,其IP形象,似乎也沒有像觀眾幾十年如一日地喜歡米老鼠那樣,形成穩(wěn)定的消費需求。
可以看到,頭部老IP Molly和Pocky營收增速明顯下滑,占總體營收比也逐漸降低。
另一方面,泡泡瑪特的新品發(fā)售、銷量數據顯示,大幅推新的季度,銷量及銷售額會同步大幅增長;而推新較少的時段,銷售額下滑幅度大于銷售量,似乎在降價促銷拉動銷量。
今年二季度的情況即是如此,由于疫情原因,泡泡瑪特推遲了上線新品,而空檔期,其熱度明顯下滑。(由于收入還受疫情、門店等影響,此處不進行交叉驗證)
這么一看,銷量提升與發(fā)售新品息息相關,不就是快消品牌的特性嘛。
快消模式相比IP模式,受歡迎程度差多了,畢竟一旦出新節(jié)奏被打亂,不僅影響收入端持續(xù)消費,還會帶來成本端庫存積壓的連鎖反應,市場愛不起來。
目前泡泡瑪特已經出現(xiàn)相關問題,據中報預告電話會議,Q2疫情對泡泡瑪特的庫存影響,至少會持續(xù)3個季度:
去年遺留產品,3月疫情打亂了清庫存的節(jié)奏,產生壓力;今年Q2上線產品的備貨,疫情下銷售不及預期,產生新的庫存。
但面對庫存壓力,泡泡瑪特又不能真像快消品一樣甩貨回血,否則對其產品的品牌定位將是毀滅性打擊。
其在中報預告電話會議中就有提到:二季度我們采取了一些相對比較激進的清理庫存的方式,但從長期看不覺得這個方式是好的,因為對產品、品牌各方面的損害比較大。另外在抖音直播間,不希望變成叫賣式打折發(fā)券,而是做出品牌感。
由此,其承擔的收入壓力可想而知。當然,泡泡瑪特也實施了一些補救措施。
一方面,提高快反效率,多賣受眾喜歡的系列;另一方面,老貨出口海外,讓老外們過新鮮癮。
然而這兩個策略,都存在“治標不治本”問題。
快反方面,用戶往往跟著新品走,老貨快反實際上吃的還是對某些IP較為忠實的老客生意,占比不會很大;至于“內銷轉出口”,海外增速沒有完全起來,實際效果預期有限。
分析下來可知,疫情就好像一陣大風,吹掉了泡泡瑪特的“IP遮羞布”,暴露了其快消品屬性,戳破了市場“IP穿越周期”的價值投資美夢。
不過,能夠穿越周期的模式不只IP故事,快消品一定程度上,也有著穿越周期的特性。這或可作為泡泡瑪特的新錨定點。
三、“可選”本質暴露,口紅經濟邏輯被證偽
快消品的穿越周期,可以類比為“口紅效應”。
一方面,消費者存在“悅己”剛需,另一方面,相比買包買表,口紅又是一種消費降級,匹配降低的可支配收入。
泡泡瑪特也是這樣的邏輯預期:沒錢玩人均500+的露營,總買得起69的Molly,快樂一下。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可以看到,2020年至今,潮玩新增企業(yè)多達572家,融資事件11起,總披露金額超11.5億元。
只52TOYS就在2021年完成了4億元C輪融資,刷新潮玩行業(yè)融資記錄。千島·潮玩族也同樣在前段時間,宣布完成近億美元B輪融資。
不僅如此,大廠也正在紛紛加入潮玩賽道,結合游戲IP和原創(chuàng)IP收割用戶,比如陰陽師、菜狗等。
競爭趨于飽和下,選擇權掌握在用戶手中,今天可以跟風可達鴨,明天就可以“追星”玉桂狗。玩具之間的可替代性極強,任何一個品牌都不存在絕對剛性需求。
此外,激烈的競爭又會催生品牌內卷,產品越卷越精良,帶動制作成本抬升。
泡泡瑪特已受到影響,據中報預告電話會議:模具準備、產品制作、工藝升級等各個細節(jié)都有一定優(yōu)化,由此原材料和工藝成本有所提高——成本工廠端的材料和人工費在2021年一直處于高位的狀態(tài)。
然而內卷如此激烈,也擋不住用戶對潮玩的新鮮感降低。
上述說過,小紅書上的潮玩話題下,除了種草、曬娃外,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退坑”筆記;閑魚上 ,以往高價的隱藏款,二手價一落千丈。
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其他娛樂方式,比如游戲、劇本殺、桌游等,也存在一定的替代性。
另外,以往熱衷于潮玩的年輕人們,正逐漸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開始收緊錢袋子了。
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16-24歲就業(yè)主體人群,失業(yè)率為18.4%。生活壓力變大,一定程度會影響到消費觀念。
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2年中國千禧青年消費行為調研分析報告》,目前持有理性消費觀念的千禧青年高達72.49%,而該數據一年前為54%。
一句話,買Molly也快樂不到哪去(非剛需),且69元實際已經很貴(不存在消費降級),泡泡瑪特的“口紅效應”可能不成立。
小結
泡泡瑪特上半年的中報預告,仿佛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自身業(yè)績大變臉,凈利潤首次負增長;市場對其也從極度青睞,轉向大殺估值。
而回歸其業(yè)務的本質可以發(fā)現(xiàn),囿于需求剛性不足,滲透率高增長或就此踩下剎車;撤掉“IP遮羞布”,泡泡瑪特的生意更接近快消品屬性;“口紅效應”穿越下行周期的預期,也一定程度證偽。
總之,盛宴結束了,泡沫之王被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