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婚姻情感咨詢背后,有人把PUA當做工作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婚姻情感咨詢背后,有人把PUA當做工作

親密關系的商業(yè)化終局。

文|吳懟懟 麥可可

近幾年大火的婚姻咨詢、親密關系修復并不是什么新物種。

隨手搜索關鍵詞「情感咨詢」,能跳出近百個公眾號,他們的業(yè)務范疇囊括了從出軌挽回到分離小三的全套流程,收費方式按單次咨詢、階段收費等時長不等。

到短視頻平臺,更是來到了情感博主的天下。他們直播幫你解惑,額外付費可以1V1私聊。評論區(qū)的用戶們,經常每晚9點準時守在「XX姐姐」的直播間,等待她的翻牌。

不要以為這些情感咨詢、婚姻修復服務只活躍于下沉市場的中年人群中。年輕世代集聚的社交平臺,也出現(xiàn)了一大堆「情感樹洞」、「分手挽回」的群聊房間,還有「幫你打電話給前任」的衍生業(yè)務。

而在一些電商平臺,情感咨詢的價格似乎頗為接地氣,10元-30元一次但效果驚人。滿眼好評給情感迷茫的小白一顆速效救心丸,「三招+一句話」讓你愛人立刻回心轉意。

我輾轉多個平臺,仔細向各位咨詢師們請教了婚姻互動和戀愛交往中的秘籍。所謂的「三招+一句話」似乎并沒有什么作用,但他們尖銳的聲音、批評的語氣讓人印象深刻,似乎陷入情感危機,一切都是我的錯,一切都是我「還不夠好」。

持續(xù)和單個咨詢師保持聯(lián)系后,我發(fā)現(xiàn)在這場情感咨詢背后,被PUA的不僅是用戶,還有年輕的速成咨詢師們。明知一些騙局和偽裝早就存在,他們卻不得不假裝投入。長期以來,這漸漸摧毀了他們對親密關系的信任,以及對一份職業(yè)基本的道德感。

除此之外,福特的后工業(yè)時代也讓這群速成的「年輕咨詢師」在更大程度地喪失自我。

他們在無數(shù)場婚姻情感咨詢中,被訓練成「滿足用戶一切情感需求」的商品,扮演著模板化、流程化的「機器語言」角色,卻不知道背后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構和公司,正讓他們站在這條浩蕩流水線的懸崖邊上,做一只乖巧聽話、不知疲倦的提線木偶。

01 共情與偽裝

盡管各路「情感咨詢學派」對「三招一句話」的具體定義并不一致,但實際溝通和網絡檢索發(fā)現(xiàn),大部分婚姻情感機構沿用的概念是來自來自一個名為「艾彌兒婚戀學院」的課程總結。

這些情感咨詢機構大多并沒有正規(guī)的心理咨詢資質,但在某些下沉市場收割不明真相的中老年用戶已經足夠。他們內部有看似嚴謹、專業(yè)的理論體系,如把「三招」統(tǒng)稱為自尊按摩。

在這套「自尊按摩」里,「三招」具體分為:第一眼神的崇拜依戀表達;第二共情能力的展現(xiàn);第三言語上的贊美。而這關鍵的「一句話」是:你是我遇到過的最美好的人。

我向多名提供這些服務的咨詢師表達了對「三招+一句話」的質疑,理由在于對方不是傻子我明明不崇拜他卻眼神裝出崇拜的樣子,對方如果識破惱羞成怒豈不是更加無法挽回?

一位號稱「男友挽回專家」的楊老師是這么告誡我的:如果對方識破,說明你演得不夠真;你你為什么演得不夠真?是因為你自己不相信;如果你自己不相信,為什么對方要相信,他當然識破??傊畬訉咏鈽?、一頓分析下來,是「我的問題」。

但我并不知道是我演技的問題,還是「我真的無法崇拜對方」這一點有問題。楊老師繼續(xù)質問我:你是不是一直過于自信,你是不是從來都看不到對方身上的優(yōu)點只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所以你從來不肯欣賞對方,其實只是因為你太自戀、自負了。

從一個小點就能上升到「自戀自負」,在我對這位「楊老師」的話術邏輯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表示「今晚我會自我反省」的。他繼續(xù)乘勝追擊:「做女人就是不能太強硬,要柔著來,你這樣不管怎樣都是找不到對象的,就算成了以后也還得分」。

受不了楊老師話術背后凌厲的PUA,我轉向一個年輕人更多的社交平臺,本以為能求得一絲清凈,結果一名女性情感咨詢師更是連連對我下「警告書」,內容大概是,「我不僅擔心你能不能和男友和好,更擔心你以后能不能和公婆搞好關系,快來姐姐的私聊房間,我替你答疑解惑」。

一頓操作猛如虎下來,核心目標還是讓我成為「被收割」的付費用戶。而整個溝通過程中,我講述已發(fā)生事實的部分被屢屢打斷,對方不停用「我知道,你這就是XXX行為」的話術讓我閉嘴。

「我們是不會對客戶的故事動真感情的」。剛入行不到一年的情感咨詢師小溪(化名)說,她在各個平臺的累計服務時長已經超過了2000多個小時,多次得到客戶的「好評」,但她說,這種「共情和理解」是裝出來的,「只要你聰明一點,情商高會說話,都能干這行」。

小溪之前學習的專業(yè)是環(huán)化,畢業(yè)后工作不太好找,通過中介機構報名了「心理培訓」課程,對方承諾課程合格后包落實工作。背誦是小溪的強項,一本不到200頁的「工作手冊」,小溪不到一周就翻熟了,到了第二周就快速上崗,底薪2000塊。

但也會偶爾有動容的時刻。她遇到過一個40多歲的女性客戶,對方被同一個男性騙了不下三次,前后出清了自己的房產和車子。小溪在咨詢中忍不住和她說,你應該找律師把錢拿回來。

但對方糾結的點始終不在這里。她說可以把所有的錢都給對方,只要對方真心喜歡過自己。這個問題的答案小溪很清楚,但來咨詢的這位女性似乎并不知道。幸好在長期交流里,來訪者的糾結、掙扎終于在小溪這里找到了一個出口。她終于不用沉溺在「所謂的美夢」了。

02 欺騙與矯飾

這種快速上崗的「婚姻情感咨詢師」并不少見。

根據(jù)半月談了解到的信息,從2017年9月開始,人社部就取消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資格的統(tǒng)一鑒定,行業(yè)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咨詢師」屬于冒牌頂替。而根據(jù)「壹心理」創(chuàng)始人黃偉強在中國第十五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上分享的數(shù)據(jù),目前平臺審核后接受入駐的心理師人數(shù)不過700人,頭部咨詢師千里挑一。

而年輕的「婚姻咨詢師」們,很多不過是剛被培訓過幾天、幾周的新人。他們從未接受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課程教育,也沒有真正疏導情緒或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卻被火急火燎地推上戰(zhàn)場。

在實際的「溝通咨詢」環(huán)節(jié),他們所展現(xiàn)出來對咨詢者的居高臨下、或共情憐憫、或「專業(yè)輸出」,并非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而是其背后公司、機構給出的「話術大全」、「語錄手冊」。他們像機器一起循規(guī)蹈矩,在這本手冊的每個章節(jié)和目錄下,找到合適的、不會出錯的回答咨詢者的應對之語。

像小溪說的那樣,她并非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勸咨詢者「先妥協(xié)一下」也并非本意,「如果是我自己遇到伴侶動不動就暴怒或者冷暴力,我可能直接收東西走人了,怎么可能繼續(xù)和他待在一起」。

但沒有辦法,只有咨詢者持續(xù)有這種困擾,并持續(xù)付費不跑單,小溪才有可能獲得提成收入,這門「咨詢、付費、解惑」的生意也才能維系下去。一旦客戶總數(shù)和服務單量累積到一定區(qū)間,小溪會得到升職獎勵,會從「初級咨詢師向資深、高級、專家甚至總監(jiān)級別晉升」。

而衡量這些新手級咨詢師和專家級咨詢師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的績效考評和收入水平,并非是否擁有能夠「為用戶解決情感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在溝通「說真話」的道德感,還有在工作時對客戶的共情程度和投入程度。

自然而然地,和小溪一樣的年輕咨詢師們逐漸達成一種共識:這份工作本身不需要被「從事它的人」熱愛,也不需要遵守所謂的道德,因為道德感「沒用」。

英國社會學家、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里解釋過這種變化,當勞動者感受到這種趨勢時,他們會本能選擇漠視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道德感,并不在乎自己「是否熱愛工作內容」本身,爭取盈余(也就是工資收入)成了他們唯一能夠獲得尊嚴、價值的方式。這就把人對自由的渴望不可逆地轉向了消費領域,并隨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xiàn)代社會的后續(xù)發(fā)展,從生產者社會轉為消費者社會。

而消費者社會正是鮑曼筆下的「咨詢和廣告的天堂」,是預言家、算命先生、販賣魔法藥水的商人和點金術士的沃土。這似乎預示了親密關系不得不走向商業(yè)化的終局,而這場商業(yè)化進程中,欺騙、矯飾是必然的。

改革開放三四十年前后,大眾婚戀觀的巨變與突進,與幾代人共同面臨的「親密關系的焦慮」是相伴而生的。在狂飆突進的轉型期,任何親密關系包括婚姻、愛情都顯得尤為脆弱。這種脆弱需要一片緩沖土壤來做承接,于是大眾需求在「情感咨詢、婚姻修復」等關鍵詞中找到了停泊點,進而催生了行業(yè)發(fā)展,也讓行業(yè)走向更高程度的商業(yè)化。

而商業(yè)化進程摧枯拉朽時,他們欺騙的不只是咨詢者,還有被莫名卷入的年輕的咨詢師們。在一場場的婚姻情感咨詢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一種統(tǒng)一的、模板化、流程式的「機器語言」,而不是「具備主觀能動性和差異化的人性語言」,更接近工廠時代「流水線作業(yè)」的特征。

學者劉海平在研究中引述勞工領域研究者克里斯蒂安· 馬拉奇在《資本與情緒:語言經濟的政治》中的表述,更深層地解釋了這種后福特時代流水作業(yè)的本質

作為新技術工人的年輕情感咨詢師們,他們的技術就是「和咨詢者溝通的語言」,他們不是某個領域的專業(yè),而是多才多藝、適應性極強的人,他們是被訓練成「能夠應付和滿足咨詢者一切需求」的勞動者,生產出看似不同、其實全部來源于「話術大全」的語言商品,就像小溪每天對著「語錄手冊」依葫蘆畫瓢兒那樣。

而在這個層級分明的工作組織下,一級級上升的職位「物質獎勵」像一個充滿誘惑的巨大陷阱,似乎只要年輕的咨詢師們足夠努力,就可以「飛升上仙,成為總監(jiān)」,最終在一二線城市買車買房,站穩(wěn)腳跟。

在時代夢想的急速膨脹里,這群流水線上「情感咨詢師」成為一個個被規(guī)訓、操縱的提線木偶,他們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會獲得最初被公司承諾的財富和榮耀,大部分在耗盡了體力和精力后,只能被更年輕、更肯干的「咨詢師」取代。

但更大的消耗,在咨詢師內心對親密關系的抽離和不信任。

「學會了所有和男人溝通的話術方法后,我覺得我可以和任何男的過下去,只要他沒有賭博酗酒等原則性問題」,小溪說,在無數(shù)次接聽他人電話的「情感咨詢」中,她已經習得了圓滑應對異性的本領,「說話可以不過腦子不走心那種,這樣以后談戀愛也不會受傷害」。

「我也不想告訴我以后的男朋友,我曾經的職業(yè)是這個,雖然這也沒什么好丟臉的」。

參考文獻

1.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郭楠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

2.劉海平《流水線上的情感專家與逐夢的勞動——以廣州婚戀咨詢公司培訓為例》,中國青年研究,2022.4

3.陳青冰《你嘗遍愛情的苦,他賺盡愛情的錢:情感咨詢套路深幾許》,半月談,2021年第19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婚姻情感咨詢背后,有人把PUA當做工作

親密關系的商業(yè)化終局。

文|吳懟懟 麥可可

近幾年大火的婚姻咨詢、親密關系修復并不是什么新物種。

隨手搜索關鍵詞「情感咨詢」,能跳出近百個公眾號,他們的業(yè)務范疇囊括了從出軌挽回到分離小三的全套流程,收費方式按單次咨詢、階段收費等時長不等。

到短視頻平臺,更是來到了情感博主的天下。他們直播幫你解惑,額外付費可以1V1私聊。評論區(qū)的用戶們,經常每晚9點準時守在「XX姐姐」的直播間,等待她的翻牌。

不要以為這些情感咨詢、婚姻修復服務只活躍于下沉市場的中年人群中。年輕世代集聚的社交平臺,也出現(xiàn)了一大堆「情感樹洞」、「分手挽回」的群聊房間,還有「幫你打電話給前任」的衍生業(yè)務。

而在一些電商平臺,情感咨詢的價格似乎頗為接地氣,10元-30元一次但效果驚人。滿眼好評給情感迷茫的小白一顆速效救心丸,「三招+一句話」讓你愛人立刻回心轉意。

我輾轉多個平臺,仔細向各位咨詢師們請教了婚姻互動和戀愛交往中的秘籍。所謂的「三招+一句話」似乎并沒有什么作用,但他們尖銳的聲音、批評的語氣讓人印象深刻,似乎陷入情感危機,一切都是我的錯,一切都是我「還不夠好」。

持續(xù)和單個咨詢師保持聯(lián)系后,我發(fā)現(xiàn)在這場情感咨詢背后,被PUA的不僅是用戶,還有年輕的速成咨詢師們。明知一些騙局和偽裝早就存在,他們卻不得不假裝投入。長期以來,這漸漸摧毀了他們對親密關系的信任,以及對一份職業(yè)基本的道德感。

除此之外,福特的后工業(yè)時代也讓這群速成的「年輕咨詢師」在更大程度地喪失自我。

他們在無數(shù)場婚姻情感咨詢中,被訓練成「滿足用戶一切情感需求」的商品,扮演著模板化、流程化的「機器語言」角色,卻不知道背后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構和公司,正讓他們站在這條浩蕩流水線的懸崖邊上,做一只乖巧聽話、不知疲倦的提線木偶。

01 共情與偽裝

盡管各路「情感咨詢學派」對「三招一句話」的具體定義并不一致,但實際溝通和網絡檢索發(fā)現(xiàn),大部分婚姻情感機構沿用的概念是來自來自一個名為「艾彌兒婚戀學院」的課程總結。

這些情感咨詢機構大多并沒有正規(guī)的心理咨詢資質,但在某些下沉市場收割不明真相的中老年用戶已經足夠。他們內部有看似嚴謹、專業(yè)的理論體系,如把「三招」統(tǒng)稱為自尊按摩。

在這套「自尊按摩」里,「三招」具體分為:第一眼神的崇拜依戀表達;第二共情能力的展現(xiàn);第三言語上的贊美。而這關鍵的「一句話」是:你是我遇到過的最美好的人。

我向多名提供這些服務的咨詢師表達了對「三招+一句話」的質疑,理由在于對方不是傻子我明明不崇拜他卻眼神裝出崇拜的樣子,對方如果識破惱羞成怒豈不是更加無法挽回?

一位號稱「男友挽回專家」的楊老師是這么告誡我的:如果對方識破,說明你演得不夠真;你你為什么演得不夠真?是因為你自己不相信;如果你自己不相信,為什么對方要相信,他當然識破??傊畬訉咏鈽?、一頓分析下來,是「我的問題」。

但我并不知道是我演技的問題,還是「我真的無法崇拜對方」這一點有問題。楊老師繼續(xù)質問我:你是不是一直過于自信,你是不是從來都看不到對方身上的優(yōu)點只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所以你從來不肯欣賞對方,其實只是因為你太自戀、自負了。

從一個小點就能上升到「自戀自負」,在我對這位「楊老師」的話術邏輯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表示「今晚我會自我反省」的。他繼續(xù)乘勝追擊:「做女人就是不能太強硬,要柔著來,你這樣不管怎樣都是找不到對象的,就算成了以后也還得分」。

受不了楊老師話術背后凌厲的PUA,我轉向一個年輕人更多的社交平臺,本以為能求得一絲清凈,結果一名女性情感咨詢師更是連連對我下「警告書」,內容大概是,「我不僅擔心你能不能和男友和好,更擔心你以后能不能和公婆搞好關系,快來姐姐的私聊房間,我替你答疑解惑」。

一頓操作猛如虎下來,核心目標還是讓我成為「被收割」的付費用戶。而整個溝通過程中,我講述已發(fā)生事實的部分被屢屢打斷,對方不停用「我知道,你這就是XXX行為」的話術讓我閉嘴。

「我們是不會對客戶的故事動真感情的」。剛入行不到一年的情感咨詢師小溪(化名)說,她在各個平臺的累計服務時長已經超過了2000多個小時,多次得到客戶的「好評」,但她說,這種「共情和理解」是裝出來的,「只要你聰明一點,情商高會說話,都能干這行」。

小溪之前學習的專業(yè)是環(huán)化,畢業(yè)后工作不太好找,通過中介機構報名了「心理培訓」課程,對方承諾課程合格后包落實工作。背誦是小溪的強項,一本不到200頁的「工作手冊」,小溪不到一周就翻熟了,到了第二周就快速上崗,底薪2000塊。

但也會偶爾有動容的時刻。她遇到過一個40多歲的女性客戶,對方被同一個男性騙了不下三次,前后出清了自己的房產和車子。小溪在咨詢中忍不住和她說,你應該找律師把錢拿回來。

但對方糾結的點始終不在這里。她說可以把所有的錢都給對方,只要對方真心喜歡過自己。這個問題的答案小溪很清楚,但來咨詢的這位女性似乎并不知道。幸好在長期交流里,來訪者的糾結、掙扎終于在小溪這里找到了一個出口。她終于不用沉溺在「所謂的美夢」了。

02 欺騙與矯飾

這種快速上崗的「婚姻情感咨詢師」并不少見。

根據(jù)半月談了解到的信息,從2017年9月開始,人社部就取消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資格的統(tǒng)一鑒定,行業(yè)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咨詢師」屬于冒牌頂替。而根據(jù)「壹心理」創(chuàng)始人黃偉強在中國第十五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上分享的數(shù)據(jù),目前平臺審核后接受入駐的心理師人數(shù)不過700人,頭部咨詢師千里挑一。

而年輕的「婚姻咨詢師」們,很多不過是剛被培訓過幾天、幾周的新人。他們從未接受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心理學課程教育,也沒有真正疏導情緒或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卻被火急火燎地推上戰(zhàn)場。

在實際的「溝通咨詢」環(huán)節(jié),他們所展現(xiàn)出來對咨詢者的居高臨下、或共情憐憫、或「專業(yè)輸出」,并非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而是其背后公司、機構給出的「話術大全」、「語錄手冊」。他們像機器一起循規(guī)蹈矩,在這本手冊的每個章節(jié)和目錄下,找到合適的、不會出錯的回答咨詢者的應對之語。

像小溪說的那樣,她并非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勸咨詢者「先妥協(xié)一下」也并非本意,「如果是我自己遇到伴侶動不動就暴怒或者冷暴力,我可能直接收東西走人了,怎么可能繼續(xù)和他待在一起」。

但沒有辦法,只有咨詢者持續(xù)有這種困擾,并持續(xù)付費不跑單,小溪才有可能獲得提成收入,這門「咨詢、付費、解惑」的生意也才能維系下去。一旦客戶總數(shù)和服務單量累積到一定區(qū)間,小溪會得到升職獎勵,會從「初級咨詢師向資深、高級、專家甚至總監(jiān)級別晉升」。

而衡量這些新手級咨詢師和專家級咨詢師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的績效考評和收入水平,并非是否擁有能夠「為用戶解決情感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在溝通「說真話」的道德感,還有在工作時對客戶的共情程度和投入程度。

自然而然地,和小溪一樣的年輕咨詢師們逐漸達成一種共識:這份工作本身不需要被「從事它的人」熱愛,也不需要遵守所謂的道德,因為道德感「沒用」。

英國社會學家、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里解釋過這種變化,當勞動者感受到這種趨勢時,他們會本能選擇漠視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道德感,并不在乎自己「是否熱愛工作內容」本身,爭取盈余(也就是工資收入)成了他們唯一能夠獲得尊嚴、價值的方式。這就把人對自由的渴望不可逆地轉向了消費領域,并隨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xiàn)代社會的后續(xù)發(fā)展,從生產者社會轉為消費者社會。

而消費者社會正是鮑曼筆下的「咨詢和廣告的天堂」,是預言家、算命先生、販賣魔法藥水的商人和點金術士的沃土。這似乎預示了親密關系不得不走向商業(yè)化的終局,而這場商業(yè)化進程中,欺騙、矯飾是必然的。

改革開放三四十年前后,大眾婚戀觀的巨變與突進,與幾代人共同面臨的「親密關系的焦慮」是相伴而生的。在狂飆突進的轉型期,任何親密關系包括婚姻、愛情都顯得尤為脆弱。這種脆弱需要一片緩沖土壤來做承接,于是大眾需求在「情感咨詢、婚姻修復」等關鍵詞中找到了停泊點,進而催生了行業(yè)發(fā)展,也讓行業(yè)走向更高程度的商業(yè)化。

而商業(yè)化進程摧枯拉朽時,他們欺騙的不只是咨詢者,還有被莫名卷入的年輕的咨詢師們。在一場場的婚姻情感咨詢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一種統(tǒng)一的、模板化、流程式的「機器語言」,而不是「具備主觀能動性和差異化的人性語言」,更接近工廠時代「流水線作業(yè)」的特征。

學者劉海平在研究中引述勞工領域研究者克里斯蒂安· 馬拉奇在《資本與情緒:語言經濟的政治》中的表述,更深層地解釋了這種后福特時代流水作業(yè)的本質

作為新技術工人的年輕情感咨詢師們,他們的技術就是「和咨詢者溝通的語言」,他們不是某個領域的專業(yè),而是多才多藝、適應性極強的人,他們是被訓練成「能夠應付和滿足咨詢者一切需求」的勞動者,生產出看似不同、其實全部來源于「話術大全」的語言商品,就像小溪每天對著「語錄手冊」依葫蘆畫瓢兒那樣。

而在這個層級分明的工作組織下,一級級上升的職位「物質獎勵」像一個充滿誘惑的巨大陷阱,似乎只要年輕的咨詢師們足夠努力,就可以「飛升上仙,成為總監(jiān)」,最終在一二線城市買車買房,站穩(wěn)腳跟。

在時代夢想的急速膨脹里,這群流水線上「情感咨詢師」成為一個個被規(guī)訓、操縱的提線木偶,他們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會獲得最初被公司承諾的財富和榮耀,大部分在耗盡了體力和精力后,只能被更年輕、更肯干的「咨詢師」取代。

但更大的消耗,在咨詢師內心對親密關系的抽離和不信任。

「學會了所有和男人溝通的話術方法后,我覺得我可以和任何男的過下去,只要他沒有賭博酗酒等原則性問題」,小溪說,在無數(shù)次接聽他人電話的「情感咨詢」中,她已經習得了圓滑應對異性的本領,「說話可以不過腦子不走心那種,這樣以后談戀愛也不會受傷害」。

「我也不想告訴我以后的男朋友,我曾經的職業(yè)是這個,雖然這也沒什么好丟臉的」。

參考文獻

1.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郭楠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

2.劉海平《流水線上的情感專家與逐夢的勞動——以廣州婚戀咨詢公司培訓為例》,中國青年研究,2022.4

3.陳青冰《你嘗遍愛情的苦,他賺盡愛情的錢:情感咨詢套路深幾許》,半月談,2021年第19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