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想吃炸雞?其實是被腸道菌群“操控”了,腸道菌群決定了你的飲食偏好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想吃炸雞?其實是被腸道菌群“操控”了,腸道菌群決定了你的飲食偏好

腸道菌群是如何實現(xiàn)對宿主飲食選擇的控制的呢?

文|推醫(yī)匯

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一天三頓吃什么是恒久的難題。炸雞配奶茶?烤牛排配果蔬汁?清炒時蔬配雜糧飯?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個回答。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想吃什么”的決定并不完全是你自己做的,而是你被腸道菌群“操控”了!

人體腸道內(nèi)寄生著10萬億個微生物,我們感受不到它們,卻無時不刻不受到它們的影響。此前,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我們體內(nèi)的腸道菌群在很大一部分決定了我們的食物偏好。腸道菌群出于選擇性的壓力會操縱宿主的進食行為,以增加其生存能力。

數(shù)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腸道菌群對動物飲食選擇影響”的直接證據(jù)以及具體機制,但這個猜想從未在比果蠅大的動物身上實現(xiàn)過。

4月19日,來自匹茲堡大學的助理教授Kevin Kohl及其團隊,首次使用哺乳動物實驗證明,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可以影響宿主的飲食選擇行為,并揭示了具體機制。該研究結(jié)果刊登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為了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研究者選用無菌小鼠作為實驗對象,并選擇了三種具有不同覓食策略的嚙齒動物作為腸道菌群的供體,分別是食肉(蟲)類的南方食蝗鼠,雜食類的白足鼠,食草類的山地田鼠。這三種嚙齒類動物均屬于倉鼠科,與實驗小鼠有著同樣的“遠親”關系。

研究者將30只雄性無菌實驗鼠隨機分到食肉組、雜食組與食草組,每組10只,并放置于無菌實驗室中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反映個體間的自然變化,每個無菌小鼠的腸道菌群供體均不同。其中,食草組的一只小鼠在接受腸道菌群移植過程中受到了傷害,收集數(shù)據(jù)時被排除在外,所以食草組共納入9只小鼠的情況。

為了讓無菌小鼠更好地適應“新入住”的腸道菌群,每個小鼠都會進行7天的常規(guī)培養(yǎng),期間僅提供無菌水和低蛋白比例飲食(LPC,即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低)。適應期間,各組間每日或累計宏量營養(yǎng)素和食物攝入量沒有差異。

適應后,實驗鼠可以自由選擇LPC飲食或者高蛋白比例飲食(HPC,即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高),培養(yǎng)11天。重要的是,這些飲食的能量密度相同(即每克食物的熱量相同)。

在自主選擇飲食期間,各組間每日及累計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存在明顯差異。與雜食組和食肉組相比,食草組會攝入更少的碳水化合物(F=9.22, P=0.001),這一趨勢在一周后更加明顯。

然而,各組間每日及累計的蛋白質(zhì)攝入量沒有區(qū)別(F=1.362, P=0.275)。也就是說,由于攝入更少的碳水化合物,食草組飲食中的蛋白質(zhì)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更高,而雜食組和食肉組的小鼠則傾向于選擇低蛋白比例的飲食。

這一現(xiàn)象提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食草組會更喜歡高蛋白的食物?!斑@個結(jié)果與‘氮限制假說’一致,當植物中的氮相對稀缺時,食草動物會去尋找高蛋白的食物來填補氮的需求。有趣的是,產(chǎn)生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受到腸道菌群的影響。”研究者解釋道。

也就是說,當你突然想來一頓“滿肉全席”的時候,可能是你的腸道菌群在向你發(fā)號指令,告訴你它們?nèi)币恍┍匾臓I養(yǎng)物質(zhì)了。

那么,腸道菌群是如何實現(xiàn)對宿主飲食選擇的控制的呢?

研究者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組影響宿主行為的一個關鍵機制是——菌群的色氨酸代謝。

色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中樞血清素(5-羥色胺,5-HT)合成的主要調(diào)節(jié)分子。色氨酸在進入大腦后,會轉(zhuǎn)變?yōu)檠逅?。此前,一些研究實驗已?jīng)證明,血清素可以驅(qū)動覓食行為和飲食選擇。比如,對下丘腦注射5-羥色胺,小鼠會顯著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本實驗中,在適應培養(yǎng)期間,三組小鼠攝入的食物完全相同,但是食草組血液中色氨酸的含量明顯更高。也就是說,在食草組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中,色氨酸合成基因的豐度更高,它們的腸道菌群能產(chǎn)生更多的色氨酸。

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自主飲食選擇前一天的實驗鼠的血漿色氨酸含量,與自主進食期間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有顯著相關性,該結(jié)果支持了“菌群色氨酸代謝影響宿主飲食選擇”的假設。換句話說,由于食草組的腸道菌群能產(chǎn)生更多的色氨酸,給大腦提供更多的血清素,驅(qū)動它們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從而影響宿主的食物選擇。

當然,本研究的通訊作者Kohl也承認,影響人類食物選擇的不僅僅是腸道菌群,前一天吃的東西可能比腸道微生物更能影響對食物的選擇?!斑@項實驗的結(jié)果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還有很多沒有考慮到的方面,不過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腸道菌群總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改變著我們的行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微生物展現(xiàn)出更多不可思議的能力和作用。不過,這還是個年輕的領域,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彼^,遇事不決腸道菌群,就是這樣來的吧。

參考文獻

[1]Brian K. Trevelline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host diet selection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DOI: 10.1073/pnas.2117537119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4-food-cravings-gut-responsible.html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想吃炸雞?其實是被腸道菌群“操控”了,腸道菌群決定了你的飲食偏好

腸道菌群是如何實現(xiàn)對宿主飲食選擇的控制的呢?

文|推醫(yī)匯

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一天三頓吃什么是恒久的難題。炸雞配奶茶?烤牛排配果蔬汁?清炒時蔬配雜糧飯?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個回答。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想吃什么”的決定并不完全是你自己做的,而是你被腸道菌群“操控”了!

人體腸道內(nèi)寄生著10萬億個微生物,我們感受不到它們,卻無時不刻不受到它們的影響。此前,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我們體內(nèi)的腸道菌群在很大一部分決定了我們的食物偏好。腸道菌群出于選擇性的壓力會操縱宿主的進食行為,以增加其生存能力。

數(shù)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腸道菌群對動物飲食選擇影響”的直接證據(jù)以及具體機制,但這個猜想從未在比果蠅大的動物身上實現(xiàn)過。

4月19日,來自匹茲堡大學的助理教授Kevin Kohl及其團隊,首次使用哺乳動物實驗證明,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可以影響宿主的飲食選擇行為,并揭示了具體機制。該研究結(jié)果刊登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為了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研究者選用無菌小鼠作為實驗對象,并選擇了三種具有不同覓食策略的嚙齒動物作為腸道菌群的供體,分別是食肉(蟲)類的南方食蝗鼠,雜食類的白足鼠,食草類的山地田鼠。這三種嚙齒類動物均屬于倉鼠科,與實驗小鼠有著同樣的“遠親”關系。

研究者將30只雄性無菌實驗鼠隨機分到食肉組、雜食組與食草組,每組10只,并放置于無菌實驗室中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反映個體間的自然變化,每個無菌小鼠的腸道菌群供體均不同。其中,食草組的一只小鼠在接受腸道菌群移植過程中受到了傷害,收集數(shù)據(jù)時被排除在外,所以食草組共納入9只小鼠的情況。

為了讓無菌小鼠更好地適應“新入住”的腸道菌群,每個小鼠都會進行7天的常規(guī)培養(yǎng),期間僅提供無菌水和低蛋白比例飲食(LPC,即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低)。適應期間,各組間每日或累計宏量營養(yǎng)素和食物攝入量沒有差異。

適應后,實驗鼠可以自由選擇LPC飲食或者高蛋白比例飲食(HPC,即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高),培養(yǎng)11天。重要的是,這些飲食的能量密度相同(即每克食物的熱量相同)。

在自主選擇飲食期間,各組間每日及累計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存在明顯差異。與雜食組和食肉組相比,食草組會攝入更少的碳水化合物(F=9.22, P=0.001),這一趨勢在一周后更加明顯。

然而,各組間每日及累計的蛋白質(zhì)攝入量沒有區(qū)別(F=1.362, P=0.275)。也就是說,由于攝入更少的碳水化合物,食草組飲食中的蛋白質(zhì)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更高,而雜食組和食肉組的小鼠則傾向于選擇低蛋白比例的飲食。

這一現(xiàn)象提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食草組會更喜歡高蛋白的食物?!斑@個結(jié)果與‘氮限制假說’一致,當植物中的氮相對稀缺時,食草動物會去尋找高蛋白的食物來填補氮的需求。有趣的是,產(chǎn)生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受到腸道菌群的影響?!毖芯空呓忉尩馈?/p>

也就是說,當你突然想來一頓“滿肉全席”的時候,可能是你的腸道菌群在向你發(fā)號指令,告訴你它們?nèi)币恍┍匾臓I養(yǎng)物質(zhì)了。

那么,腸道菌群是如何實現(xiàn)對宿主飲食選擇的控制的呢?

研究者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組影響宿主行為的一個關鍵機制是——菌群的色氨酸代謝。

色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中樞血清素(5-羥色胺,5-HT)合成的主要調(diào)節(jié)分子。色氨酸在進入大腦后,會轉(zhuǎn)變?yōu)檠逅?。此前,一些研究實驗已?jīng)證明,血清素可以驅(qū)動覓食行為和飲食選擇。比如,對下丘腦注射5-羥色胺,小鼠會顯著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本實驗中,在適應培養(yǎng)期間,三組小鼠攝入的食物完全相同,但是食草組血液中色氨酸的含量明顯更高。也就是說,在食草組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中,色氨酸合成基因的豐度更高,它們的腸道菌群能產(chǎn)生更多的色氨酸。

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自主飲食選擇前一天的實驗鼠的血漿色氨酸含量,與自主進食期間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有顯著相關性,該結(jié)果支持了“菌群色氨酸代謝影響宿主飲食選擇”的假設。換句話說,由于食草組的腸道菌群能產(chǎn)生更多的色氨酸,給大腦提供更多的血清素,驅(qū)動它們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從而影響宿主的食物選擇。

當然,本研究的通訊作者Kohl也承認,影響人類食物選擇的不僅僅是腸道菌群,前一天吃的東西可能比腸道微生物更能影響對食物的選擇。“這項實驗的結(jié)果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還有很多沒有考慮到的方面,不過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p>

“腸道菌群總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改變著我們的行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微生物展現(xiàn)出更多不可思議的能力和作用。不過,這還是個年輕的領域,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彼^,遇事不決腸道菌群,就是這樣來的吧。

參考文獻

[1]Brian K. Trevelline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host diet selection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DOI: 10.1073/pnas.2117537119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4-food-cravings-gut-responsible.html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