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盜賊團
從2019年A股科創(chuàng)板成立開始,“硬科技”成為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熱門名詞。2021年以后,“硬科技公司”往往被拿來與“互聯網公司”做對比——前者專注于基礎研發(fā)和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后者則只想著從流量生意里撈錢;前者是智力密集和技術密集型企業(yè),后者只能算得上人力密集和資本密集而已;前者代表著人類社會真正的發(fā)展方向,而后者很可能只是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段彎路。
究竟什么是“硬科技”?按照《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chuàng)板企業(yè)發(fā)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guī)定》(2021年4月修訂),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應該屬于以下產業(y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jié)能環(huán)保、生物醫(yī)藥;與此同時,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chuàng)新類企業(yè)在科創(chuàng)板上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當中,人工智能是無可爭議的寵兒,炙手可熱的程度可能僅次于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提到人工智能,大部分投資者馬上就能想到兩家公司的名字:已經在港股上市的商湯科技,以及申報科創(chuàng)板但尚未過會的曠視科技。在一級市場赫赫有名的“AI四小龍”當中,它們是最早申報上市的兩家,顯然符合資本市場對“硬科技”的定義。
商湯和曠視都是比較純粹的To B公司,產品應用范圍還比較狹窄,營業(yè)收入有限,所以均處于虧損狀態(tài)。2021年,商湯的經調整凈虧損率高達30.2%;曠視尚未披露2021年度數據,但是上半年其扣非凈虧損率高達138.8%。投資者對這種巨額虧損的意見并不一致,有人認為“硬科技公司”就是應該在早期多虧錢,有人則希望盡快縮小虧損并提出盈利路線圖。在2021年以前,國內資本市場的對人工智能企業(yè)的風險容忍度還是比較高的,進入2022年以后則出現了明顯的收縮。
從招股書及財報披露數據看,曠視和商湯的客戶集中度都比較高,對大客戶比較依賴——2021年上半年,曠視前五大客戶貢獻了25%的收入,商湯最大的一個客戶就貢獻了23%的收入。此現象很好理解:這兩家公司均未直接掌控應用場景,既缺乏消費級客戶,也缺乏中小企業(yè)客戶;至少在現階段,它們必須先把自己的技術解決方案賣給大型企業(yè),由后者負責應用場景和客戶服務。事實上,很多“硬科技公司”目前實踐的都是這種商業(yè)模式。
那么問題來了:假設一家擁有類似技術研發(fā)能力的公司,恰好也有龐大的消費級業(yè)務,而且可以將自身的研發(fā)成果直接應用到消費場景中,那它還算不算硬科技公司?
這樣的公司是存在的。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尤其是Alphabet (Google)、Amazon和Meta,都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有大量研發(fā)成果,而且直接運用于內容推薦、商品推薦、廣告推送和廣告效果衡量。Microsoft也有較強的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應用于Azure云服務。Apple在這個領域的存在感稍弱一些,但是iPhone用戶應該都對Siri非常熟悉;在地圖和流媒體服務場景,Apple也需要廣泛地應用人工智能。
別誤會,上述科技巨頭當然會使用外來技術,并與外部公司或科研機構進行研發(fā)合作。但是,它們的核心技術以自主研發(fā)為主,或者通過收購完成“自研化”(Amazon和Apple尤其擅長這種操作)。假設Amazon要收購一家精通機器學習技術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后者由于研發(fā)費用過高而處于虧損狀態(tài),這樣的公司顯然符合我們對“硬科技”的定義;那么,通過收購而繼承了其全部技術成果的Amazon,算不算“硬科技公司”呢?
事實上,國內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字節(jié)跳動等互聯網巨頭,出于商業(yè)上的考慮,一直在大力研究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2017-20年字節(jié)跳動廣告業(yè)務的迅猛增長,以及同一時期淘系電商GMV及廣告收入的穩(wěn)定提升,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于算法推薦精度的提高;騰訊除了在廣告業(yè)務上需要機器學習,在游戲業(yè)務上也需要(尤其是PVE方面);百度則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投入重注,這顯然個技術高度密集的業(yè)務。
那么問題又來了:為何上述互聯網巨頭沒有被稱為“硬科技公司”,反而經常被列為硬科技的對立面呢?是因為它們在消費端太成功了嗎?是因為它們直接介入了應用場景嗎?還是因為它們的業(yè)務規(guī)模實在太大,外界難以準確辨認哪些部分的技術含量較高?無論是哪個原因,它們都是因為自己“過于成功”而受到懲罰。
2021年,商湯和曠視的研發(fā)費用之和約為48億元(注:曠視未披露年度數據,按上半年數據的兩倍估算);美團、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的研發(fā)費用分別是這個數字的3.5倍、5.2倍、10.9倍、12.1倍。當然,研發(fā)費用是一個局限性很強的財務指標,不能單獨代表企業(yè)的研發(fā)實力;而且互聯網巨頭的研發(fā)團隊需要分散到許多個不同的方向。然而,只要騰訊或阿里將其研發(fā)資源的十分之一投向人工智能方向,就足以與兩家“硬科技公司”的投入旗鼓相當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互聯網巨頭的硬科技水平會弱于純粹的“硬科技公司”!
肯定會有人這樣反駁:“但是互聯網巨頭研究硬科技僅僅是為了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與整個社會無益。只有純粹的硬科技公司會向全社會輸出技術!”很可惜,這種臆想是錯誤的?;ヂ摼W巨頭也會向外部輸出“硬科技”研究成果,不是因為它們的心腸有多好,而是因為這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
“機器學習即服務”(Machine Learning as a Service, MLaaS)是云計算領域的一個新方向,也是各大公有云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福布斯》(Forbes)雜志預測,2020年全球MLaaS市場規(guī)模即已達到73億美元,2024年將增長到306億美元。簡而言之,就是由科技巨頭從云端向客戶提供成套的機器學習工具,這樣客戶就不用自己研究、自己部署相應技術了。例如,Amazon機器學習服務可以幫助客戶處理自然語言、發(fā)布聊天機器人、建立時間序列預測模型、進行圖形和視頻分析,以及文本/語音轉換服務——幾乎就是機器學習目前所具備的一切功能。
進一步說,以云服務的方式向大量客戶提供標準化的機器學習工具,有助于大批企業(yè)和組織享受到最新的技術進步,從而減少技術上的不平等。就像Alphabet在2021年財報中所說:“互聯網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均衡器(Equalizer)?!比绻覀儾皇且曰ヂ摼W的方式,而是以傳統(tǒng)軟件服務的方式去交付機器學習能力,那么必然只有最大的一些組織有能力享受。難道硬科技成果不應該最快速地服務于最大多數人嗎?
四大“機器學習即服務”平臺功能對比
資料來源:Alexsoft
根據Alexsoft的分析,在全球最領先的四大MLaaS平臺當中,Amazon和Microsoft并列第一,功能最完善;Google次之,進步勢頭很快;IBM Watson又次之。我們不得不感嘆,在人工智能方面,IBM起了一個大早,卻趕了一個晚集。由于收入和利潤多年停滯不前,IBM已經出售了曾經最重要的Watson Health業(yè)務,我們很難指望它能在MLaaS領域與三大互聯網巨頭展開平等的競爭。諷刺的是,按照部分國內投資者的標準,IBM肯定算一家“硬科技公司”,而Amazon肯定不算。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提到:“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便構成基礎?!睂τ谄髽I(yè)而言,基礎研發(fā)是比較高級的工作,必須以前臺業(yè)務部門提供現金流、應用場景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支撐。這個道理本來是非常直觀、不言自明的,遺憾的是,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真正理解的人似乎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