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世事變化無常,如何確認“真我”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世事變化無常,如何確認“真我”

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里,找到真實的自我可能是個挑戰(zhàn)。新的關(guān)于真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讓流暢的感覺成為你找尋真我的指南,你可能會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圖片來源:?Tara Moore/Getty Images

在跟隨一只白兔進入地洞,身體大小反復變化之后,愛麗絲自問道,“我到底是誰?”這個場景來自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它可能會引起你的共鳴。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里,找到真實的自我可能是個挑戰(zhàn)。

我(指本文作者馬修·鮑德溫,佛羅里達心理學教授)是一名社會心理學家。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進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真我”(authenticity)的含義。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不僅闡明了真我的含義——這是一個有點模糊的詞,其定義一直存在爭議——而且還可以提供一些關(guān)于如何挖掘真我的線索。

什么是真我?

在《誠與真》中,文學評論家、教授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描述了過去幾個世紀的社會是如何通過人們對實現(xiàn)其人生目標的承諾來維持的,無論人們的身份高低貴賤。特里林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不太愿意放棄自己的個性,而是重視真我。

但是,他所說的“真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和特里林一樣,許多現(xiàn)代哲學家也把真我理解為一種個性。例如,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認為,真實性意味著打破文化和社會約束,過一種自我決定的生活。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將真實性等同于接受你今天是誰,并在未來發(fā)揮你所有的潛力。在海德格爾之后幾十年,法國存在主義學者讓-保羅·薩特也有類似的想法。人們有自由來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解釋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經(jīng)驗。因此,忠于自己意味著以你認同的自我身份生活。

讓·保羅·薩特等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通過了解自己和使自己與眾不同的因素來看待真我。圖片來源:Dominique Berretty/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這些不同的觀點所包含共同的觀念是,一個人身上有一些東西代表著他們真正的身份。如果我們能找到隱藏在假我背后的真我,我們就能過上完美的真我生活。這也是當代心理學家對真我的理解——至少在一開始是這樣的。

真實的人格

為了定義真我,21世紀初的心理學家們開始描述真實的人是什么樣子的。

他們確定了一些標準。一個真實的人應該是有自我意識的,并且愿意去了解是什么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一旦一個真實的人洞察了他們的真實自我,他們就會以不偏不倚為目標——選擇不欺騙自己,不歪曲自己的真實身份。在決定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之后,真實的人就會以符合這些特征的方式行事,而避免僅僅為了取悅他人而做作。

一些研究人員利用這個框架創(chuàng)建了測量量表,以測試一個人的真實性。在這種觀點中,真我是一種心理特征,是一個人的個性的一部分。

但我和我的同事認為,真我還有更多的內(nèi)涵,而不只是一系列的特征或某些生活方式。在我們最近的工作中,我們解釋了為什么這種傳統(tǒng)的真我定義可能會有缺陷。

思考是困難的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經(jīng)歷:試圖分析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想法或感受,結(jié)果卻讓自己更加迷茫?詩人迪奧多·羅賽克(Theodore Roethke)曾經(jīng)寫道:“內(nèi)省是一種詛咒,它使舊有的困惑變得更糟?!?/p>

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支持這一觀點。思考,就其本身而言,是令人驚訝的努力,甚至有點無聊,人們幾乎會做任何事情來避免它。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yōu)榱吮苊庵泵孀约旱南敕ǘ龀龅呐ι踔習痼@到自己。

這對于要求人們“思考自己是誰,然后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根據(jù)這一認知采取行動”的真我定義來說是個問題。我們并不覺得思考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即使是在思考的時候,我們的反省能力也是相當差的。

幸運的是,我們的研究繞過了這個問題,不將真我定義為一個人的特質(zhì),而將其定義為一種感覺。

人類并不擅長自省——而且往往寧愿一開始就避免思考。圖片來源:Fiona Hanson/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當某些事情讓你感覺“正確”時

我們提出,真我是一種感覺,人們將其解釋為一種表征,即他們在此刻所做的事情與他們的真實自我相一致。

重要的是,這種觀點并不要求人們知道他們的真我是什么,也不需要他們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根據(jù)這種觀點,一個真實的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只要感覺是真實的,它就是真實的。雖然我們不是第一個采取這種觀點的人,但我們的研究旨在準確地描述這種感覺是什么樣的。

這也是我們與傳統(tǒng)觀點有些許不同的地方。我們提出,真實性的感覺實際上是一種流暢性的體驗。

你是否曾經(jīng)玩過一項運動,讀過一本書或者進行過一次談話,并有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這就是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或與某一經(jīng)歷相關(guān)的主觀的輕松體驗。這通常發(fā)生在我們的直接意識之外——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說的邊緣意識(fringe consciousness)中。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這種心流的感覺可能有助于找到真我的感受。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美國成年人回憶他們所做的最后一項活動,并評價其心流程度。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什么活動——無論是工作、休閑還是其他活動——人們都覺得活動愈流暢就愈真實。

妨礙心流的因素

我們還能夠證明,當一項活動變得不那么流暢時,人們就會感到不那么真實。

為了證明到這一點,我們要求參與者列出一些描述他們真實身份的屬性。然而,有時我們要求他們同時努力記住復雜的數(shù)字串,這增加了他們的認知負擔。最后,參與者回答了一些關(guān)于他們在完成任務(wù)時是否感覺到真我的問題。

正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當參與者不得不在認知負荷下思考自己的屬性時,他們感覺不那么真實,因為被迫在同一時間做記憶任務(wù)會造成分心,阻礙了心流。

同時,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如果你接受了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你就不真實了。雖然有些人可能把不安的感覺解釋為他們沒有做真實的自己的表征,但在某些情況下,困難可能被解釋為重要性。

由達芙娜·奧伊瑟曼領(lǐng)導的心理學家團隊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執(zhí)行任務(wù)時對輕松和困難有不同的個人理論。有時,當某件事情太容易時,人們會覺得這件事“不值得我們花時間”。相反,當一件事變得困難時,我們可能認為它特別重要,值得去做。

我們選擇克服困難而不是放棄。這可能意味著,有些時候,當情況變得艱難,我們會覺得自己特別真實——只要我們把這種困難解釋為它對我們的身份很重要。

相信你的直覺

我們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隱藏在一個虛假的自我后面,這聽起來很浪漫,但它可能并不那么簡單。但這并不意味著真我不應該是一個值得爭取的東西。

追求心流、避免內(nèi)部沖突可能是一個相當好的方法——它能讓你在保持忠于自己的同時追求道德上的美好,并知道你什么時候“在正確的地方”。當你在變化的海洋中尋找自我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像愛麗絲在仙境里漫游一樣。但新的關(guān)于真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讓心流的感覺成為找尋真我的指南,你可能會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翻譯:王寧遠)

來源:The Conversation

原標題:What the new science of authenticity says about discovering your true?self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

realme

155
  • 自我否定,也是自戀?
  • realme發(fā)布新機,定價上探高端陣營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世事變化無常,如何確認“真我”

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里,找到真實的自我可能是個挑戰(zhàn)。新的關(guān)于真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讓流暢的感覺成為你找尋真我的指南,你可能會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圖片來源:?Tara Moore/Getty Images

在跟隨一只白兔進入地洞,身體大小反復變化之后,愛麗絲自問道,“我到底是誰?”這個場景來自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它可能會引起你的共鳴。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里,找到真實的自我可能是個挑戰(zhàn)。

我(指本文作者馬修·鮑德溫,佛羅里達心理學教授)是一名社會心理學家。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進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真我”(authenticity)的含義。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不僅闡明了真我的含義——這是一個有點模糊的詞,其定義一直存在爭議——而且還可以提供一些關(guān)于如何挖掘真我的線索。

什么是真我?

在《誠與真》中,文學評論家、教授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描述了過去幾個世紀的社會是如何通過人們對實現(xiàn)其人生目標的承諾來維持的,無論人們的身份高低貴賤。特里林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不太愿意放棄自己的個性,而是重視真我。

但是,他所說的“真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和特里林一樣,許多現(xiàn)代哲學家也把真我理解為一種個性。例如,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認為,真實性意味著打破文化和社會約束,過一種自我決定的生活。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將真實性等同于接受你今天是誰,并在未來發(fā)揮你所有的潛力。在海德格爾之后幾十年,法國存在主義學者讓-保羅·薩特也有類似的想法。人們有自由來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解釋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經(jīng)驗。因此,忠于自己意味著以你認同的自我身份生活。

讓·保羅·薩特等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通過了解自己和使自己與眾不同的因素來看待真我。圖片來源:Dominique Berretty/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這些不同的觀點所包含共同的觀念是,一個人身上有一些東西代表著他們真正的身份。如果我們能找到隱藏在假我背后的真我,我們就能過上完美的真我生活。這也是當代心理學家對真我的理解——至少在一開始是這樣的。

真實的人格

為了定義真我,21世紀初的心理學家們開始描述真實的人是什么樣子的。

他們確定了一些標準。一個真實的人應該是有自我意識的,并且愿意去了解是什么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一旦一個真實的人洞察了他們的真實自我,他們就會以不偏不倚為目標——選擇不欺騙自己,不歪曲自己的真實身份。在決定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之后,真實的人就會以符合這些特征的方式行事,而避免僅僅為了取悅他人而做作。

一些研究人員利用這個框架創(chuàng)建了測量量表,以測試一個人的真實性。在這種觀點中,真我是一種心理特征,是一個人的個性的一部分。

但我和我的同事認為,真我還有更多的內(nèi)涵,而不只是一系列的特征或某些生活方式。在我們最近的工作中,我們解釋了為什么這種傳統(tǒng)的真我定義可能會有缺陷。

思考是困難的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經(jīng)歷:試圖分析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想法或感受,結(jié)果卻讓自己更加迷茫?詩人迪奧多·羅賽克(Theodore Roethke)曾經(jīng)寫道:“內(nèi)省是一種詛咒,它使舊有的困惑變得更糟?!?/p>

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支持這一觀點。思考,就其本身而言,是令人驚訝的努力,甚至有點無聊,人們幾乎會做任何事情來避免它。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yōu)榱吮苊庵泵孀约旱南敕ǘ龀龅呐ι踔習痼@到自己。

這對于要求人們“思考自己是誰,然后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根據(jù)這一認知采取行動”的真我定義來說是個問題。我們并不覺得思考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即使是在思考的時候,我們的反省能力也是相當差的。

幸運的是,我們的研究繞過了這個問題,不將真我定義為一個人的特質(zhì),而將其定義為一種感覺。

人類并不擅長自省——而且往往寧愿一開始就避免思考。圖片來源:Fiona Hanson/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當某些事情讓你感覺“正確”時

我們提出,真我是一種感覺,人們將其解釋為一種表征,即他們在此刻所做的事情與他們的真實自我相一致。

重要的是,這種觀點并不要求人們知道他們的真我是什么,也不需要他們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根據(jù)這種觀點,一個真實的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只要感覺是真實的,它就是真實的。雖然我們不是第一個采取這種觀點的人,但我們的研究旨在準確地描述這種感覺是什么樣的。

這也是我們與傳統(tǒng)觀點有些許不同的地方。我們提出,真實性的感覺實際上是一種流暢性的體驗。

你是否曾經(jīng)玩過一項運動,讀過一本書或者進行過一次談話,并有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這就是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或與某一經(jīng)歷相關(guān)的主觀的輕松體驗。這通常發(fā)生在我們的直接意識之外——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說的邊緣意識(fringe consciousness)中。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這種心流的感覺可能有助于找到真我的感受。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美國成年人回憶他們所做的最后一項活動,并評價其心流程度。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什么活動——無論是工作、休閑還是其他活動——人們都覺得活動愈流暢就愈真實。

妨礙心流的因素

我們還能夠證明,當一項活動變得不那么流暢時,人們就會感到不那么真實。

為了證明到這一點,我們要求參與者列出一些描述他們真實身份的屬性。然而,有時我們要求他們同時努力記住復雜的數(shù)字串,這增加了他們的認知負擔。最后,參與者回答了一些關(guān)于他們在完成任務(wù)時是否感覺到真我的問題。

正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當參與者不得不在認知負荷下思考自己的屬性時,他們感覺不那么真實,因為被迫在同一時間做記憶任務(wù)會造成分心,阻礙了心流。

同時,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如果你接受了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你就不真實了。雖然有些人可能把不安的感覺解釋為他們沒有做真實的自己的表征,但在某些情況下,困難可能被解釋為重要性。

由達芙娜·奧伊瑟曼領(lǐng)導的心理學家團隊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執(zhí)行任務(wù)時對輕松和困難有不同的個人理論。有時,當某件事情太容易時,人們會覺得這件事“不值得我們花時間”。相反,當一件事變得困難時,我們可能認為它特別重要,值得去做。

我們選擇克服困難而不是放棄。這可能意味著,有些時候,當情況變得艱難,我們會覺得自己特別真實——只要我們把這種困難解釋為它對我們的身份很重要。

相信你的直覺

我們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隱藏在一個虛假的自我后面,這聽起來很浪漫,但它可能并不那么簡單。但這并不意味著真我不應該是一個值得爭取的東西。

追求心流、避免內(nèi)部沖突可能是一個相當好的方法——它能讓你在保持忠于自己的同時追求道德上的美好,并知道你什么時候“在正確的地方”。當你在變化的海洋中尋找自我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像愛麗絲在仙境里漫游一樣。但新的關(guān)于真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讓心流的感覺成為找尋真我的指南,你可能會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翻譯:王寧遠)

來源:The Conversation

原標題:What the new science of authenticity says about discovering your true?self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quá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