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林子人
《密西西比河某處》
《密西西比河某處》是詩人于堅的最新長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攝影集。書中于堅以詩人之眼回憶和重構他的異國之行,記錄了他遇到的詩人、觀賞的街景以及回憶里的事物。他在華盛頓公園聽見鼓手在演奏,寫道,“鼓聲一響,一片荒原從天而降?!彼v足野心勃勃的紐約,卻更喜歡“不思進取”的佛蒙特,“在欲望橫流、普遍崇尚積極進取的美國,佛蒙特是個另類,懶散、知足常樂、山崗住著仙人王維?!彼f與呂德安的重逢像兩個久別重逢的農民,一起走進曼哈頓34街的地鐵。他來到羅恩·帕吉特的家,稱他的家像是一個古董店,一切都是舊的。
于堅在此前出版的《巴黎記》中已經(jīng)詳細書寫過陳舊以及閑逛的意義:閑逛等于一種對街道的包漿,而漫無目的、勞而無功本身就具有詩意。嶄新的千篇一律的建筑,為了效率刷新的街道與城市反而讓過去消失得無影蹤。于堅,字之白。昆明人,70年代初開始寫作,出版詩集多部。著有《眾神之河:從瀾滄到湄公》《昆明記:我的故鄉(xiāng),我的城市》《建水記》《巴黎記》等。
《李商隱詩選》
“巖波文庫”川合康三《李商隱詩選》首次于2008年12月出版。此書選入李商隱詩94首,每首皆有詳細注釋、日語訓讀和日文翻譯,書前列《凡例》五條,書末附《解說》十數(shù)頁。此《解說》精簡而集中地敘述了川合康三對李商隱乃至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看法,還附有李商隱年譜、日文音序的目錄索引等。
李商隱的詩歌逐句拆開解釋較為困難,而川合康三對每一句詩都作出逐句翻譯,方便讀者了解文意。此外,《解說》也重點分析了李商隱的愛情詩與一般晚唐艷情詩的區(qū)別:李商隱的戀愛詩是從戀愛者內心發(fā)出的聲音,而不是單向地從男子角度觀察。現(xiàn)在這本《李商隱詩選》有了中文版本,有助于中國讀者了解日本學者的“李商隱觀”。川合康三是日本漢學家、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原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系主任教授,長期從事唐代文學、中國詩學研究,著有《中國的自傳文學》《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等。
《52藍》
萊斯莉·賈米森是美國小說家與非虛構作者?!?2藍》(Make It Scream,Make It Burn)首次出版于2019年。她的非虛構寫作經(jīng)常將外部事件與個人體驗相結合,以公共性與私人性互相映照。
《52藍》與前作《十一種心碎》一樣,跨越多種題材,同名篇目《52藍》講述的是一頭游蕩在太平洋深處的孤獨藍鯨,世界上沒有第二頭鯨魚能聽懂它的聲音。 《我們跟自己講故事,為的是再活一次》取材美國具有“前世”記憶的男孩一家的生活,賈米森也在探訪中追尋“轉世投胎”的文學意義,對她來說,轉世傳說并非僅僅是神秘獵奇,而是一種將關于自我的信念轉變?yōu)椤翱赊D變且綿延不滅的東西”,我們所謂的靈魂可能是不死的,但又從來不屬于我們,自我并沒有嚴格的邊界,而我們的生命經(jīng)歷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以往的重復。對自我“沒有邊界”的頓悟正像賈米森寫作的風格,她的取材與行文都不拘一格、充滿流動的氣息。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給打工人的一場心理按摩》
過去人們認為不工作的意義僅僅在于更好地為下一次工作做準備,而鮮少反思不工作本身有何價值。在《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一書中,作者將不工作的人(inertia)分為四個類型:倦怠者(burnout)、懶蟲(slob)、白日夢想家(daydreamer)以及游手好閑者(slacker),以倦怠為起點,證實從永動的慣性中停下來的必要性。
倦怠者開始被盲目的沖動驅使去行動,卻猝不及防地脫軌,沉入地底,在日本屬于蟄居一族。懶蟲活躍在我們熟悉的兒童動畫片里,他們是史努比、加菲貓,公開好吃懶做,恬不知恥地拒絕工作。與受到地心重力拉扯的前兩者相比,白日夢想家和游手好閑者更有脫離重力的沖動——白日夢想家鎖上了房門,拒絕響應社會現(xiàn)實,離群索居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另類現(xiàn)實,像美國詩人艾米莉·迪金森就是喬希·科恩定義的白日夢想家。游手好閑者從規(guī)律的生活中退出,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作者本人即是其中一員。喬?!た贫骷仁莻惗卮髮W的文學教授又是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分析文學作品與診療病人的經(jīng)驗賦予了他的寫作雙重特性。
《時髦的空話:后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科學的濫用》
1996年,索卡爾模仿時下流行于后現(xiàn)代主義學者之中的寫作方式,使用大量高深的科學詞語寫成了一篇文章討論社會問題,并將之發(fā)表在當時作為思想界流行標志之一的《社會文本》期刊上。后續(xù),索卡爾自己揭露了這種故作高深的荒謬手法?!八骺柺录币l(fā)了學術界廣泛而強烈的爭論,其影響深遠。
之后,索卡爾又與布里克蒙合著《時髦的空話》,在書中揭露廣為流行的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家的著作中存在的對科學概念的濫用情況,從雅克·拉康、茱莉亞·克里斯蒂娃到露西·伊利格瑞和讓·鮑德里亞,作者列舉出一系列后現(xiàn)代主義者在利用科學以支持自身的論點時所犯的明顯錯誤。此外,他們也批判了知識相對主義的不當——艾倫·索卡爾是紐約大學物理學榮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數(shù)學教授,布里克蒙亦是魯汶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他們以科學家的身份駁斥了“科學理論僅僅是一種敘事或社會建構”的觀點。諾姆·喬姆斯基稱,這本書顯示了人們是多么輕易地便忽略了這些自明之理,而其后果又會對知性生活和人類事務造成多么巨大的傷害。
《史密斯先生到中國:三個蘇格蘭人與不列顛全球帝國的崛起》
這是一部微觀全球史,講述三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蘇格蘭商人如何攪動英亞商業(yè)貿易。18世紀下半葉,受到亞當·斯密“自由貿易”經(jīng)濟思想的催動,三個同名為“喬治·史密斯”的蘇格蘭商人,在高額利潤的引誘下,繞過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貿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場商業(yè)風暴,最終造成了一場金融危機,而金融信用體系的內在不穩(wěn)定性最終引發(fā)大英帝國對亞洲的入侵與殖民。
本書透過三位史密斯先生極其代表的“散商”群體,展示了大英帝國在全球擴張的內部運作與全球貿易網(wǎng)絡的形成。他們以自己的商業(yè)活動填補了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貿易中出現(xiàn)的金融缺口,并與倫敦的政治高層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甚至通過這種政治聯(lián)系將他們在遠東的貿易需求轉化為國家的政治議程,推動了英國首個訪華使團的成行,為鴉片戰(zhàn)爭埋下了伏線。
《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戲》
如果機器能在所有游戲中都擊敗人類,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已經(jīng)全面超越了人類?我們又能從人工智能的不斷進化中學到什么? 本書介紹了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同時列舉了《超級馬里奧兄弟》《憤怒的小鳥》《DOTA》《塞爾達傳說》等數(shù)十款游戲史上的爆款游戲,闡明了游戲、學習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我們會看到,通過學習怎樣玩游戲、怎樣設計游戲、怎樣將游戲用于人工智能開發(fā),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和機器是怎樣思考的,并進一步探索游戲、學習和思維的新模式。
根據(jù)作者的講述,第一批數(shù)字計算機出現(xiàn)在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它們很快就被用來玩游戲。實際上,計算機出現(xiàn)之后,就有人寫了游戲程序并運行,這位發(fā)明家就是人工智能之父艾倫·圖靈,他與他的好友一起用他寫的算法下棋,走棋是手動的,他們充當了一臺計算機。本書作者朱利安·圖吉利斯是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教授,紐約大學游戲與創(chuàng)新實驗室共同創(chuàng)立者,主要研究AI技術的應用,尤其是AI在游戲中的應用。
《電影中的東京》
這是一部關于東京在電影中面貌變遷的作品。作者佐藤忠男是日本的電影評論家及日本映畫大學名譽校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的,在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與黑澤明的作品中,東京已經(jīng)不僅是單純的故事背景,而獲得了主人公的地位,被賦予了人格,擁有了出色的個性與生命力,也精煉了人們平日對城市所保持的感情。電影一邊強調著東京的特質,一邊使東京的風景與地理變形,人們通過電影獲得了“東京是這樣的城市,應該成為這樣的城市”的念想。最離奇的變形大概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改編萊姆《索拉里斯星》的電影《飛向太空》,里面展現(xiàn)科學家從家中驅車前往市中心時,出現(xiàn)了xx方向xx公里堵塞的日語顯示板,那是赤坂見附的高速公路,大概因為東京的風景是超現(xiàn)代的,所以被當做科幻作品中的未來都市。
佐藤忠男以豐富的閱片經(jīng)歷分析東京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像是成瀨巳喜男以親近的情感描繪東京平民生活,在東京下町之中,有一個部分始終保存、孕育著從江戶時期沿襲下來的豐富的平民文化。那是一種別有風味、歷經(jīng)打磨的后巷文化與小巷文化,成瀨巳喜男的影片中的后巷文化與小巷文化與黑澤明的《低下層》又略有不同。而將東京視作鬧市并展現(xiàn)其喧鬧魅力的杰作,就得看黑澤明的《野良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