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免費吃喝還能月入百萬:遍地開花的“美食探店”,做的是人性生意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免費吃喝還能月入百萬:遍地開花的“美食探店”,做的是人性生意

換湯不換藥的文案、濾鏡、動作,讓上過當的消費者們審美疲勞之余,更添反感。

文|快刀財經 朱末

“爆炒腰花、水煮魚片、粉絲包菜、瓦罐雞湯,四個菜只要49元,趕緊薅羊毛?!?/p>

仿佛有種無形的心靈感應,每個饑腸轆轆的夜里,刷著刷著手機,總能蹦出來幾個“探店”視頻。雖然內心在堅持,但身體卻很誠實,溢出屏幕的食物香氣,讓人垂涎欲滴,躍躍欲試。

(圖/抖音)

等到親臨實地才明白,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深。逼仄幽暗的環(huán)境讓人身軀一震,桌上久未打理的油垢反著光,端上的菜品不僅分量大打折扣,口味更是一言難盡,游走在崩潰邊緣。

原以為只有“網紅景點”的詐騙功力一流,誰料到“網紅探店”的坑人程度也不遑多讓。本是基于真實體驗而生的探店模式,卻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一門充斥著金錢銅臭的流量生意,引發(fā)“民怨沸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反探店”的呼聲越來越高,蛋糕再大,誰也無法吃到;紅利再多,誰也無法享有。

蝴蝶扇動的翅膀,足以引發(fā)颶風,行業(yè)的崩塌,近在咫尺。

01 瘋狂的“美食探店”背后站著多方利益

民以食為天,美食承擔著普羅大眾最直接的期待和向往。

但當流量把矛頭對準飯袋子的時候,“潛規(guī)則”便形成了。在營銷學中,有個概念叫“背書”,意味著一種保障,代表著信任關系。

時下大熱的美食探店,正有異曲同工之妙。博主以個人視角切入,將“親身體驗感”點評傳播給受眾,這種意見領袖的作用,很容易讓觀看用戶產生沖動,購買其推薦商品。

說到底,此類種草,正是以高頻的內容流量,滲透到電商或本地生活市場,實現“線上種草-線下交易”的閉環(huán)模式,這也是各大平臺樂見其成的結果。事實上,平臺的助推,也是局面逐步走向反常的催化劑。

本地生活市場規(guī)模有多大?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guī)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至35.3萬億元。

不過,如此龐大的市場之下,生活服務滲透率僅為12.7%。這意味著,誰能在此賽道上領跑,誰就能占得鰲頭,對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來說,這是一場必爭之戰(zhàn)。

這邊,小紅書推出“同城”頻道,點擊即可搜索各類餐廳;那邊,大眾點評主打“達人探店”版塊,不僅展示在獨立欄目,還用特別標示標注;不甘落后的快手,也新增本地餐飲服務專區(qū)。

相較之下,抖音的做法更為激進。2021年2月底,抖音上線“優(yōu)惠團購”、“人氣榜”功能,涉及北上廣深等熱門城市;6月中旬,抖音在上海舉辦全國第一場線下達人賦能啟動大會,招募探店達人,流量扶持無上限;11月,抖音又推出“餐飲扶持計劃”,為指定商戶免費邀請達人探店,動作頻頻。

現在,抖音上僅“美食探店”的話題就有740億次播放。到目前為止,入駐“抖音探店團”的探官有9700多名,抖音同城頁面的信息流中,幾乎所有視頻下方都帶有“團購”字樣,不放過促進消費轉化的任何機會。

就像直播電商成就了主播崛起,一大批探店博主也在趕風口。目前,小紅書上有超過1200萬篇關于“探店”的筆記,但一年前小紅書上相關筆記的數量僅為109萬篇,呈爆發(fā)式增長。

據熱點情報官統計,截至今年7月,抖音探店達人TOP 10中,前6位粉絲超過千萬,包括浪胃仙、密子君、大LOGO吃遍中國等。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絕大多數頭部探店達人其實都是MCN孵化的產物。例如美食MCN“再惠一碗”,旗下就有數位紅人位列“抖音探店團”榜單。

對于餐飲商家們來說,因為探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引來的客流更加有效,加上疫情反復帶來的影響,也急需以“探店”的方式招攬人氣,擺脫困境。

至此,這里面已形成了從平臺、達人到商家的一條完整產業(yè)鏈。換句話說,一個成熟的探店賬號,可以讓綁定的利益體都坐享其成。

然而,欲望就像潘多拉的匣子,一旦打開,就難以合上,失控隨之而來。

02 免費吃喝月入百萬各類亂象大量滋生

相比其他賽道,探店門檻更低,回報卻出奇的高。能吃、能說、有手機拍攝剪輯,就能開始“發(fā)家致富”之路。

探店博主的泛濫程度,網上有段子作了形象的調侃:“上海杭州十人九網紅,換成探店博主也適用”、“哈爾濱1000萬人口,900萬人探店,大姑父大果子都不炸了,現在改探店了?!?/p>

因為同行實在太多,鬧出的抓馬事件也不在少數。有哈爾濱的兩個探店主播,在同天下午先后去了同個糖葫蘆攤拍視頻,后一個主播經網友提醒才發(fā)現,自己的糖葫蘆竟是上個主播咬過的。

(圖/瀟湘晨報)

為了增加辨識度,一批有“遠見”的探店博主們,還不遺余力了賣起了“人設”。有的是愛妻狂,從不吃獨食,就餐權全由媳婦說了算;有的是實心眼,隨身必備電子秤,每回都要驗證店家的分量夠不夠;有的則是大胃王,能一氣呵成吃下三只燒雞不歇息。

甭管是扮丑還是賣乖,賺錢才是目的。探店博主的變現方式主要有幾種:數千元-數十萬元不等的推廣宣傳費用,包括免費就餐體驗;視頻下方的團購成交訂單,所收取的5%-20%的傭金;平臺對創(chuàng)作者發(fā)放的現金獎勵;IP效應形成后的直播帶貨,以及跨行業(yè)做的品牌廣告收入。

(頭部博主收費參考)

有個僅1000粉絲的博主曬了自己的戰(zhàn)績,一條推廣奈雪的視頻賣了2萬個100抵150的折扣券——也就是銷售出去200萬的貨值,按照最低的5%提成來算,一條視頻可以拿到10萬塊。錢來得如此容易,叫人嘆為觀止。

就這撈金程度,來自MCN探店業(yè)務的工作人員還“不屑”地表示:“博主月入百萬才算正常,月入幾十萬的不值一提。”可見,無論是尾部還是頭部的探店博主,他們的報酬,都大大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荷包鼓了之后,不少探店博主“飄”了起來。為了錢不僅可以出賣良知、反話正說,還能拋卻底線、耍起無賴。

9月,深圳有個自詡美食達人的年輕人,打算白吃白喝,說不下去后,人直接跑路;11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家麻辣燙店內,某男子亮出探店博主的身份,想借此吃霸王餐,并囂張地表示自己探店從不掏錢,沒管商家要錢就不錯了。

隨后,在店家的堅持上,這位前來“推廣”的博主不得不付了點餐費,報復性地對店家進行“抹黑”。無奈之下,店家只好放出監(jiān)控作證,順便暴露了該博主只有1000個粉絲的真相。

還有位叫“牛道”的博主,則玩起了“川劇變臉”。他為了評測肯德基新品老北京炸醬面,先后兩次探店,第一次反復吐槽“完全沒法吃”,誰想幾天后,他再一次來到肯德基,卻連連直夸:“有種媽媽做的味道?!鼻昂蠼厝徊煌膽B(tài)度,受到全民嘲諷,被罵成了“二皮臉”。

為了讓作品數據更好看,違規(guī)買粉、買贊,也成了探店博主之間心照不宣的做法。畢竟,粉絲和身價是直接掛鉤的,漲粉就可以漲價,變相助長了灰色地帶的滋生。

亂象遠不止表面看到的這些。今年3月,上海市場監(jiān)管局集中執(zhí)法了六家涉嫌“刷單炒信”公司,由公司的工作人員發(fā)布任務,博主們通過搶單的方式完成探店,進行指定好評內容后,就可以領取不菲的酬金。明碼標價的虛假宣傳,將整個探店行業(yè)攪得烏煙瘴氣。

(圖/上海文匯網)

問題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大,終于發(fā)展成了一顆巨大的毒瘤,害人又害己。

03 惡性循環(huán)下的內卷流量生意終遭反噬

流量是無限的,但商家是有限的,當增量遭遇停滯,存量就會陷入博弈。

“內卷”比預想中來得更快。平臺為了搶生意,一再降低商家準入門檻;探店勢力為了既得利益,拼命擠壓商家的利潤空間;不想吃啞巴虧的商家,只能動起歪腦筋,將損失從消費者那里補回來。

于是,越來越離譜的探店視頻,越來越驚嚇的低價套餐,越來越惡劣的餐飲環(huán)境,不斷刷新著三觀,惡性循環(huán)生態(tài)下,消費者對商家、博主以及平臺的信任透支殆盡。

(抖音上的低價套餐)

據三湘都市報報道,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大四學生小鄒在刷抖音時候,看到人均三十元、烤肉不限量的視頻后,便興沖沖地和朋友前往體驗。

菜上桌了才發(fā)現,看似低價的團購套餐中,卻包含了紙巾、餐位費、茶水費、蘸料碟等內容,就連進店正常消費即可贈送的辣白菜也被算進了優(yōu)惠折扣,只得額外花錢點菜,這才勉強吃飽,一頓飯下來,與宣傳中的價格相去甚遠。

線上種草,線下踩雷,小鄒的遭遇并非個例。雖然低價套餐確實能在短期內吸引客流,但單價實在太低,即便賓客盈門,商家也還是“賠本賺吆喝”,并非持久之計。

為了少虧點,不少商家會在品質上以次充好,或借口菜品已售罄臨時更換,以及在消費限制上添加隱形條款,真愿意犧牲經營利潤,實打實奉上硬菜的餐廳屈指可數。

一方面,消費者很容易就被“探店”推送所打動,但現實里若想找到“表里如一”的店家,卻難于上青天。

另一方面,商家也是苦水滿腹,部分博主收取了高昂的推廣費,卻沒有帶來多少訂單,看起來不錯的數據,其實是第三方公司刷量的結果。

還有些商家并不愿意請所謂的博主來探店,奈何同行都在這樣做,為了不在競爭中落后,只能硬著頭皮跟風。

而縱觀抖音、小紅書、大眾點評,每一個平臺的探店博主賬號都已接近飽和,內容同質化十分嚴重。換湯不換藥的文案、濾鏡、動作,讓上過當的消費者們審美疲勞之余,更添反感。

(小紅書上風格統一到色盲的照片)

也許是暴富的誘惑實在太大,盡管探店行業(yè)的名聲每況日下,依然有不少人擠破頭往里鉆。一些打著“零基礎”、“包教包會”口號的培訓班趁勢誕生,費用多在8000-10000元不等,一個敢收,一個敢上。

這些培訓班還會“別有用心”地請來某些博主現身說法,故意將營業(yè)額說成是傭金,夸大收入,吸引“小白”報名,妥妥的割韭菜無疑。

以謊言構筑的空中樓閣,注定無法長久,劣幣驅逐良幣的環(huán)境下,想用心做內容的探店博主反倒難以立足。而醒過神的消費者群體,已經對探店的種種套路深惡痛絕,信任一旦被打破,注定積重難返。

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為吸引流量不擇手段,終將反噬其身。而這一天,已在到來的路上。

參考資料:

1.X博士《新都市傳說,十個哈爾濱人九個在探店》

2.五環(huán)外《流量下的哈爾濱:探店、暴富和人性的生意》

2.開菠蘿財經《網紅探店越來越假,怪誰?》

3.鋅財經《探店網紅翻車,年輕人的“逛吃”被明碼標價》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抖音

6.5k
  • 擠進抖音榜單前三的女裝品牌“美洋”連開三家實體店
  • 只剩兩周!馬來西亞政府再喊話Meta、微信、TikTok等八家平臺必須在年內拿到運營許可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費吃喝還能月入百萬:遍地開花的“美食探店”,做的是人性生意

換湯不換藥的文案、濾鏡、動作,讓上過當的消費者們審美疲勞之余,更添反感。

文|快刀財經 朱末

“爆炒腰花、水煮魚片、粉絲包菜、瓦罐雞湯,四個菜只要49元,趕緊薅羊毛。”

仿佛有種無形的心靈感應,每個饑腸轆轆的夜里,刷著刷著手機,總能蹦出來幾個“探店”視頻。雖然內心在堅持,但身體卻很誠實,溢出屏幕的食物香氣,讓人垂涎欲滴,躍躍欲試。

(圖/抖音)

等到親臨實地才明白,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深。逼仄幽暗的環(huán)境讓人身軀一震,桌上久未打理的油垢反著光,端上的菜品不僅分量大打折扣,口味更是一言難盡,游走在崩潰邊緣。

原以為只有“網紅景點”的詐騙功力一流,誰料到“網紅探店”的坑人程度也不遑多讓。本是基于真實體驗而生的探店模式,卻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一門充斥著金錢銅臭的流量生意,引發(fā)“民怨沸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反探店”的呼聲越來越高,蛋糕再大,誰也無法吃到;紅利再多,誰也無法享有。

蝴蝶扇動的翅膀,足以引發(fā)颶風,行業(yè)的崩塌,近在咫尺。

01 瘋狂的“美食探店”背后站著多方利益

民以食為天,美食承擔著普羅大眾最直接的期待和向往。

但當流量把矛頭對準飯袋子的時候,“潛規(guī)則”便形成了。在營銷學中,有個概念叫“背書”,意味著一種保障,代表著信任關系。

時下大熱的美食探店,正有異曲同工之妙。博主以個人視角切入,將“親身體驗感”點評傳播給受眾,這種意見領袖的作用,很容易讓觀看用戶產生沖動,購買其推薦商品。

說到底,此類種草,正是以高頻的內容流量,滲透到電商或本地生活市場,實現“線上種草-線下交易”的閉環(huán)模式,這也是各大平臺樂見其成的結果。事實上,平臺的助推,也是局面逐步走向反常的催化劑。

本地生活市場規(guī)模有多大?據艾瑞咨詢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guī)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至35.3萬億元。

不過,如此龐大的市場之下,生活服務滲透率僅為12.7%。這意味著,誰能在此賽道上領跑,誰就能占得鰲頭,對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來說,這是一場必爭之戰(zhàn)。

這邊,小紅書推出“同城”頻道,點擊即可搜索各類餐廳;那邊,大眾點評主打“達人探店”版塊,不僅展示在獨立欄目,還用特別標示標注;不甘落后的快手,也新增本地餐飲服務專區(qū)。

相較之下,抖音的做法更為激進。2021年2月底,抖音上線“優(yōu)惠團購”、“人氣榜”功能,涉及北上廣深等熱門城市;6月中旬,抖音在上海舉辦全國第一場線下達人賦能啟動大會,招募探店達人,流量扶持無上限;11月,抖音又推出“餐飲扶持計劃”,為指定商戶免費邀請達人探店,動作頻頻。

現在,抖音上僅“美食探店”的話題就有740億次播放。到目前為止,入駐“抖音探店團”的探官有9700多名,抖音同城頁面的信息流中,幾乎所有視頻下方都帶有“團購”字樣,不放過促進消費轉化的任何機會。

就像直播電商成就了主播崛起,一大批探店博主也在趕風口。目前,小紅書上有超過1200萬篇關于“探店”的筆記,但一年前小紅書上相關筆記的數量僅為109萬篇,呈爆發(fā)式增長。

據熱點情報官統計,截至今年7月,抖音探店達人TOP 10中,前6位粉絲超過千萬,包括浪胃仙、密子君、大LOGO吃遍中國等。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絕大多數頭部探店達人其實都是MCN孵化的產物。例如美食MCN“再惠一碗”,旗下就有數位紅人位列“抖音探店團”榜單。

對于餐飲商家們來說,因為探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引來的客流更加有效,加上疫情反復帶來的影響,也急需以“探店”的方式招攬人氣,擺脫困境。

至此,這里面已形成了從平臺、達人到商家的一條完整產業(yè)鏈。換句話說,一個成熟的探店賬號,可以讓綁定的利益體都坐享其成。

然而,欲望就像潘多拉的匣子,一旦打開,就難以合上,失控隨之而來。

02 免費吃喝月入百萬各類亂象大量滋生

相比其他賽道,探店門檻更低,回報卻出奇的高。能吃、能說、有手機拍攝剪輯,就能開始“發(fā)家致富”之路。

探店博主的泛濫程度,網上有段子作了形象的調侃:“上海杭州十人九網紅,換成探店博主也適用”、“哈爾濱1000萬人口,900萬人探店,大姑父大果子都不炸了,現在改探店了?!?/p>

因為同行實在太多,鬧出的抓馬事件也不在少數。有哈爾濱的兩個探店主播,在同天下午先后去了同個糖葫蘆攤拍視頻,后一個主播經網友提醒才發(fā)現,自己的糖葫蘆竟是上個主播咬過的。

(圖/瀟湘晨報)

為了增加辨識度,一批有“遠見”的探店博主們,還不遺余力了賣起了“人設”。有的是愛妻狂,從不吃獨食,就餐權全由媳婦說了算;有的是實心眼,隨身必備電子秤,每回都要驗證店家的分量夠不夠;有的則是大胃王,能一氣呵成吃下三只燒雞不歇息。

甭管是扮丑還是賣乖,賺錢才是目的。探店博主的變現方式主要有幾種:數千元-數十萬元不等的推廣宣傳費用,包括免費就餐體驗;視頻下方的團購成交訂單,所收取的5%-20%的傭金;平臺對創(chuàng)作者發(fā)放的現金獎勵;IP效應形成后的直播帶貨,以及跨行業(yè)做的品牌廣告收入。

(頭部博主收費參考)

有個僅1000粉絲的博主曬了自己的戰(zhàn)績,一條推廣奈雪的視頻賣了2萬個100抵150的折扣券——也就是銷售出去200萬的貨值,按照最低的5%提成來算,一條視頻可以拿到10萬塊。錢來得如此容易,叫人嘆為觀止。

就這撈金程度,來自MCN探店業(yè)務的工作人員還“不屑”地表示:“博主月入百萬才算正常,月入幾十萬的不值一提?!笨梢姡瑹o論是尾部還是頭部的探店博主,他們的報酬,都大大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荷包鼓了之后,不少探店博主“飄”了起來。為了錢不僅可以出賣良知、反話正說,還能拋卻底線、耍起無賴。

9月,深圳有個自詡美食達人的年輕人,打算白吃白喝,說不下去后,人直接跑路;11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家麻辣燙店內,某男子亮出探店博主的身份,想借此吃霸王餐,并囂張地表示自己探店從不掏錢,沒管商家要錢就不錯了。

隨后,在店家的堅持上,這位前來“推廣”的博主不得不付了點餐費,報復性地對店家進行“抹黑”。無奈之下,店家只好放出監(jiān)控作證,順便暴露了該博主只有1000個粉絲的真相。

還有位叫“牛道”的博主,則玩起了“川劇變臉”。他為了評測肯德基新品老北京炸醬面,先后兩次探店,第一次反復吐槽“完全沒法吃”,誰想幾天后,他再一次來到肯德基,卻連連直夸:“有種媽媽做的味道。”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受到全民嘲諷,被罵成了“二皮臉”。

為了讓作品數據更好看,違規(guī)買粉、買贊,也成了探店博主之間心照不宣的做法。畢竟,粉絲和身價是直接掛鉤的,漲粉就可以漲價,變相助長了灰色地帶的滋生。

亂象遠不止表面看到的這些。今年3月,上海市場監(jiān)管局集中執(zhí)法了六家涉嫌“刷單炒信”公司,由公司的工作人員發(fā)布任務,博主們通過搶單的方式完成探店,進行指定好評內容后,就可以領取不菲的酬金。明碼標價的虛假宣傳,將整個探店行業(yè)攪得烏煙瘴氣。

(圖/上海文匯網)

問題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大,終于發(fā)展成了一顆巨大的毒瘤,害人又害己。

03 惡性循環(huán)下的內卷流量生意終遭反噬

流量是無限的,但商家是有限的,當增量遭遇停滯,存量就會陷入博弈。

“內卷”比預想中來得更快。平臺為了搶生意,一再降低商家準入門檻;探店勢力為了既得利益,拼命擠壓商家的利潤空間;不想吃啞巴虧的商家,只能動起歪腦筋,將損失從消費者那里補回來。

于是,越來越離譜的探店視頻,越來越驚嚇的低價套餐,越來越惡劣的餐飲環(huán)境,不斷刷新著三觀,惡性循環(huán)生態(tài)下,消費者對商家、博主以及平臺的信任透支殆盡。

(抖音上的低價套餐)

據三湘都市報報道,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大四學生小鄒在刷抖音時候,看到人均三十元、烤肉不限量的視頻后,便興沖沖地和朋友前往體驗。

菜上桌了才發(fā)現,看似低價的團購套餐中,卻包含了紙巾、餐位費、茶水費、蘸料碟等內容,就連進店正常消費即可贈送的辣白菜也被算進了優(yōu)惠折扣,只得額外花錢點菜,這才勉強吃飽,一頓飯下來,與宣傳中的價格相去甚遠。

線上種草,線下踩雷,小鄒的遭遇并非個例。雖然低價套餐確實能在短期內吸引客流,但單價實在太低,即便賓客盈門,商家也還是“賠本賺吆喝”,并非持久之計。

為了少虧點,不少商家會在品質上以次充好,或借口菜品已售罄臨時更換,以及在消費限制上添加隱形條款,真愿意犧牲經營利潤,實打實奉上硬菜的餐廳屈指可數。

一方面,消費者很容易就被“探店”推送所打動,但現實里若想找到“表里如一”的店家,卻難于上青天。

另一方面,商家也是苦水滿腹,部分博主收取了高昂的推廣費,卻沒有帶來多少訂單,看起來不錯的數據,其實是第三方公司刷量的結果。

還有些商家并不愿意請所謂的博主來探店,奈何同行都在這樣做,為了不在競爭中落后,只能硬著頭皮跟風。

而縱觀抖音、小紅書、大眾點評,每一個平臺的探店博主賬號都已接近飽和,內容同質化十分嚴重。換湯不換藥的文案、濾鏡、動作,讓上過當的消費者們審美疲勞之余,更添反感。

(小紅書上風格統一到色盲的照片)

也許是暴富的誘惑實在太大,盡管探店行業(yè)的名聲每況日下,依然有不少人擠破頭往里鉆。一些打著“零基礎”、“包教包會”口號的培訓班趁勢誕生,費用多在8000-10000元不等,一個敢收,一個敢上。

這些培訓班還會“別有用心”地請來某些博主現身說法,故意將營業(yè)額說成是傭金,夸大收入,吸引“小白”報名,妥妥的割韭菜無疑。

以謊言構筑的空中樓閣,注定無法長久,劣幣驅逐良幣的環(huán)境下,想用心做內容的探店博主反倒難以立足。而醒過神的消費者群體,已經對探店的種種套路深惡痛絕,信任一旦被打破,注定積重難返。

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為吸引流量不擇手段,終將反噬其身。而這一天,已在到來的路上。

參考資料:

1.X博士《新都市傳說,十個哈爾濱人九個在探店》

2.五環(huán)外《流量下的哈爾濱:探店、暴富和人性的生意》

2.開菠蘿財經《網紅探店越來越假,怪誰?》

3.鋅財經《探店網紅翻車,年輕人的“逛吃”被明碼標價》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