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yè)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數千名文化界人士呼吁抵制以色列文化機構、貝索斯回應《華盛頓郵報》“背書”風波、MomTok如何沖擊傳統性別結構等內容。
01 數千名文化界人士呼吁抵制以色列文化機構
10月28日,巴勒斯坦文學節(jié)(PalFest)組織并發(fā)布了一封公開信,呼吁對以色列文化機構進行抵制。截至10月29日晚,已有超過5000名作者和出版人士簽署了公開信,其中包括作家安妮·埃爾諾、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薩莉·魯尼、裘帕·拉希莉,以及學者朱迪斯·巴特勒。
公開信寫道,這些文化機構“是對巴勒斯坦人壓迫的同謀或沉默的旁觀者”,幾十年來,它們借助文化將當下的種種不公變得正?;?,“在掩蓋、偽裝和美化對數百萬巴勒斯坦人的剝奪和壓迫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封公開信列出了部分參與共謀的文化機構,包括直接與以色列國防部合作、出版軍方宣傳冊和殖民歷史圖書的大型學術出版商,以及隸屬以色列殖民機構、支持在加沙行動的出版品牌。簽署者表示,他們“出于良心”不能與這些以色列出版商、藝術節(jié)和文學機構合作,與此同時,他們還呼吁自己的出版商、編輯和代理人一起表明立場,承認自己的道德責任,并停止成為以色列機構的同謀。
公開信發(fā)布后,支持以色列的英國援以律師協會(UKLFI)表示,他們已向簽署公開信的作家及組織發(fā)送律師函,稱這場抵制是對以色列人的歧視,因為這些作者沒有對任何其它國籍的出版商、藝術節(jié)或文學機構施加類似的行為,并指出參與抵制將存在法律風險。巴勒斯坦文學節(jié)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奧馬爾·羅伯特·漢密爾頓(Omar Robert Hamilton)回應稱,UKLFI的信函“僅僅因其道德破產而引人關注,這反而證明了以色列的辯護者已無話可說”。
就在這封公開信發(fā)布一天后,非營利組織和平創(chuàng)意社區(qū)(Creative Community For Peace, CCFP)發(fā)布了另一封由1000多名文化和娛樂界人士簽署的公開信,以反對PalFest這場“反自由的、危險的”文化抵制。這封公開信的簽署者包括諾獎作家赫塔·米勒和埃爾弗麗德·耶利內克,以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歷史學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里。
信中寫道:“我們拒絕抵制以色列和猶太作家、出版商、圖書節(jié)和文學機構,以及那些支持、合作或提供平臺的人。”簽署人對文化界同行“僅因為他人沒有認同自己的一面之辭、不愿單方面譴責以色列”采取騷擾和排斥感到“震驚和失望”,這種行為是顛倒道德和混淆現實。他們指出,過去一年中發(fā)生的各種事件,包括取消猶太作家計劃中的書店活動,以及發(fā)布“要打擊的‘猶太復國主義’作者名單”,認為這些行為“與多數作家視為神圣的自由主義價值觀直接沖突”,是危險的。這些簽署者更想要強調的是,作者、書籍和藝術節(jié)本該是政黨的對立面,它們是為了將人們聚集在一起,跨越邊界,拓寬意識,開放對話,無論人們對當前的沖突持有什么樣的看法,對于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抵制都只會造成更多的分歧和仇恨。
這只是過去幾個月里文化界在巴以沖突議題下尖銳分歧的縮影。今年以來,包括海伊節(jié)和愛丁堡國際圖書節(jié)在內的多場圖書活動都因中斷與涉以公司的合作而面臨資金危機,與此同時,英國作家協會又以微弱優(yōu)勢否決了一項支持加沙?;鸬臎Q議。
02 美國大選中的媒體:貝索斯回應《華盛頓郵報》“背書”風波
大選日臨近,美國兩份主要報紙《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先后做出決定,將不會在本次大選中支持某一位總統候選人。
兩份報紙的所有者、億萬富翁黃馨祥(Patrick Soon-Shiong)和杰夫·貝索斯分別做出決定,阻止了各自的編輯部發(fā)布已起草完畢的支持卡馬拉·哈里斯的文章。在聲明中,兩份報紙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即此舉是為了保持傳媒自身的客觀與獨立,為所有美國人提供“清晰且無黨派”的信息。
10月28日,貝索斯親自在《華盛頓郵報》發(fā)文回應此次決定。他指出,在當下的美國,報紙的可信度在下降,記者和媒體正處于信任危機之中,這種情形下對某位總統的支持并不會改變選舉結果,反而會造成偏見,以及一種不獨立的認知。貝索斯說,“結束它們是一項有原則的決定,也是正確的。”
這一決定很快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工作人員紛紛表達不滿:兩份報紙過去九年多來都在發(fā)表有關特朗普對美國民主構成威脅的社論,此刻卻拒絕發(fā)表明確的聲明。包括多位編輯委員會成員在內的員工選擇辭職,上周剛獲得普利策獎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大衛(wèi)·霍夫曼(David Hoffman)在辭職信中寫道:“我認為,在這個危險時刻失去我們的聲音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合理的。”讀者同樣表達了失望之情,尤其是對于《華盛頓郵報》這份曾在水門事件中作出關鍵報道導致尼克松下臺的報紙,幾天之內就有超過25萬名讀者取消了對《華盛頓郵報》的訂閱。
有人將這一行為視為“預期服從”(anticipatory obedience)。由于報紙所有者與聯邦政府緊密的業(yè)務往來,使他們在選舉臨近時不敢冒犯特朗普——如果特朗普勝選,可能會對那些與他作對的公司施加報復。曾任《華盛頓郵報》執(zhí)行主編的馬蒂·巴倫(Marty Baron)指責貝索斯此舉是“以民主為犧牲品的懦弱行為”,特朗普會將其視為“得寸進尺的邀請”。實際上,就在《華盛頓郵報》發(fā)布拒絕背書聲明的當天,貝索斯的公司高管與特朗普舉行了一次會面。貝索斯在回應中否認了這兩件事的相關性,表示只是巧合,并堅稱對潛在商業(yè)報復的擔憂并不是影響因素,“這里沒有任何交換條件,這一決定也沒有在任何層面或以任何方式垂詢或告知任何一個候選人及團隊。”
美國報紙對總統的背書最早可以追溯到1860年。那一年,《紐約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媒體選擇支持亞伯拉罕·林肯競選。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美國報紙漸漸形成了各自的慣例,例如《紐約時報》在經歷相對混亂的選擇后,從1960年的約翰·肯尼迪開始成為了民主黨的堅定支持者;保守派持有的《洛杉磯時報》曾經是共和黨的長期支持者,直到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引起不滿,該報停止為總統背書,又在2008年重新表態(tài)支持奧巴馬,并在此后的三次選舉中都選擇支持民主黨。
《紐約客》主編、曾在《華盛頓郵報》工作十年的大衛(wèi)·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在一篇評論中指出,媒體的編輯們其實都清楚地意識到,背書的影響力必然是有限的,他們也從未想過這樣的舉動就能打破搖擺州的平衡,“重點是,我們像其它出版物一樣,試圖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并且擁有這樣做的出版自由。”
這里還有另一個問題:除了勇氣和道德明確性,背書還需要大量資源。這揭示出了美國報紙所處的總體性危機:可信度下降和市場萎縮同時發(fā)生,報紙似乎越來越局限于某些精英人群,而更多人正在轉向社交媒體和播客——在本次大選中,兩位候選人多次出現在非傳統的播客中,比如哈里斯做客了深受年輕女性喜愛的節(jié)目Call Her Daddy。在這種狀況下,貝索斯等億萬富豪的收購當然是拯救報紙的一種方式,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報紙是否仍能維持自身的獨立性?此次背書風波就是一次考驗。
03 MomTok沖擊傳統性別結構?
日前,一檔名為《摩門教妻子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Mormon Wives)的真人秀節(jié)目引發(fā)熱議,這檔節(jié)目的主角是美國猶他州的一群年輕妻子和母親,她們走紅于網絡中的MomTok——以舞蹈為主的TikTok短視頻,它幫助一些年輕母親獲取了可觀的收入,收入甚至超過了她們的丈夫。
節(jié)目中,她們的種種行為都指向一種獨特的女性氣質與理想。在某些方面,這些MomTok女性通過照顧丈夫、孩子和家庭來維系數十年來的社會規(guī)范,但與此同時,她們維護著自己的獨立性,選擇走出家庭,在社交媒體的聚光燈下接受贊美,并以此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持者。她們與那些展示夢幻家庭生活的傳統媽媽網紅也有所不同,MomTok更強調對女性身體的關注,多數人都留著齊腰卷發(fā),穿牛仔褲和緊身上衣,畫面中沒有孩子。這似乎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對母親的約束結構,“母性成為了一種身份與欲望、生育能力和性能力的結合。”
這種呈現和觀看方式深深植根于女性自身的處境。美國作家薩拉·彼得森(Sara Petersen)在2023年出版的Momfluenced一書中寫道:“作為母親,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艱辛,比如孩子不愿意在風雪中穿雪褲,或是踩到又一塊該死的樂高時忍住眼淚和咒罵的沖動。當我們厭倦了自己的真實生活,為什么還要花費閑暇時間去消費別人的(真實生活)呢?”
但另一方面,她們也在強化另一種女性結構,那就是對某種高度保養(yǎng)的美的追求。MomTok中最重要的元素似乎就是美,她們注射肉毒桿菌,進行整容手術——今天鹽湖城的整形外科醫(yī)生人數比洛杉磯還要多。一位母親在社交媒體中表示:“我很年輕就有了孩子,我愛他們愛得要死,但他們毀了我的身體,我想再次感到火辣,這就是猶他州的方式!”有批評者指出,MomTok反映了一種網絡文化,它既鼓勵女性生育又要求她們抹去懷孕的痕跡,分娩痕跡變得跟孩子一樣不再顯眼。
我們或許可以從歷史維度上尋找到MomTok興起的蛛絲馬跡。早在上世紀末,MV、電視和雜志上的女性影像的激增導向了性別關系的變革,這在TikTok中被成倍放大,可見度成為核心追求,女性更直觀地被看見,傳統社會結構里對于母性、家庭和貞潔的強制觀念不再奏效,對于美的持續(xù)呈現成為了最有效、最值得贊賞的勞動形式。正因如此,《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將MomTok稱為“21世紀女性氣質的縮影”:“女性主義理想、精致家庭生活、唇部填充物共同構成的一場不和諧的大雜燴”。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4/oct/28/sally-rooney-percival-everett-arundhati-roy-boycott-israel-palestine-gaza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oct/30/nobel-and-pulitzer-winners-denounce-israel-cultural-boycot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4/10/28/jeff-bezos-washington-post-trust/
https://www.cjr.org/political_press/the-washington-post-opinion-editor-approved-a-harris-endorsement-a-week-later-the-papers-publisher-killed-it.php
https://lithub.com/a-brief-literary-history-of-the-newspaper-endorsement/
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4/10/momtok-secret-lives-of-mormon-wives-review-feminism-beauty-domesticity/680410/
https://www.today.com/parents/moms/secret-lives-mormon-wives-momtok-rcna16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