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黑神話:悟空》和《流浪地球》其實是同一種爆紅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黑神話:悟空》和《流浪地球》其實是同一種爆紅

兩種特質,賦予了這兩部作品比自身實際品質更強的市場爆發(fā)力與影響力,變成了跨越行業(yè)輻射至全社會的現象級話題。

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最近一周,互聯網關鍵詞可能只剩下了《黑神話:悟空》。自游戲正式上線以來,全網討論不停熱搜不斷,很多鮮少接觸電子游戲的網友也積極加入了這場全民狂歡。

這種互聯網盛景,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了2019年春節(jié)檔那部《流浪地球》。

盡管行業(yè)不同作品形式有所差異,但某種程度上說,《黑神話:悟空》與《流浪地球》的爆紅歷程是相近的。暌違五年,我們不妨回頭再來看看這部里程碑式作品爆紅軌跡,究竟有何與眾不同。

“里程碑公式”

這兩部作品的爆紅主要得益于兩個特質。

其一,開創(chuàng)性,在領域內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從默片時代的《大都會》到改變影史的《2001:太空漫游》,再到商業(yè)科幻片起源《星球大戰(zhàn)》與《黑客帝國》《星際穿越》《沙丘》等作,科幻電影貫穿了整個電影史發(fā)展全程。它代表了人類對科學、技術、社會的未來幻想,于電影行業(yè),也代表了整個行業(yè)對大制作項目的操盤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電影工業(yè)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科幻起步晚、發(fā)展慢,在劉慈欣《三體》享譽世界以前,中國科幻文學鮮有出圈之作。而科幻文化土壤的貧瘠與一直以來的電影工業(yè)化缺失導致了中國科幻電影也發(fā)展異常之慢。

《流浪地球》的誕生并不是那么水到渠成。作為劉慈欣創(chuàng)作的一部不那么完美的早期作品,它沒有《三體》的知名度與完成度,而郭帆領銜的主創(chuàng)團隊對于行業(yè)而言更是不被信任的“草臺班子”。

但《流浪地球》就這樣順利地誕生了。它在被大部分人不看好的情況下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推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也讓電影工業(yè)化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夢。

《黑神話:悟空》在中國游戲行業(yè)同樣如此。

我們這代人被電子游戲陪伴著長大,從小接觸的是日本游戲機,日美開發(fā)的游戲IP。中國游戲行業(yè)卻因網游崛起錯失發(fā)展黃金階段,一步步失去了單機游戲發(fā)展的土壤。

3A游戲離我們很近,打開家用主機或PC就能第一時間玩到來自頂尖大廠開發(fā)的新游;本土3A游戲卻又離我們很遠,在被各類手游圍追堵截的現在,等一部國內廠商潛心制作的高質量國產單機游戲,仿佛比西天取經還難。

這時候誕生的《黑神話:悟空》,不僅是在告訴行業(yè)和全體玩家我們也能做出3A游戲,更是為只剩一口氣的國產單機游戲喂了顆回魂仙丹,讓我們重新對中國游戲的產業(yè)體系建立報有希望。

這種振奮的情緒力度,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帶給我們的。

其二,濃重的民族情懷。

本土IP,國際視野——這是《流浪地球》與《黑神話:悟空》身上的第二個共同點。

一部改編自國產科幻小說,一部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這兩部作品均脫胎于中國本土文化,并通過世界級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化輸出。

無論出海成績究竟幾何,對于國人來說,這兩部作品已經承載了他們的民族情懷,變成了文化自信的體現。

而這兩種特質,賦予了這兩部作品比自身實際品質更強的市場爆發(fā)力與影響力,變成了跨越行業(yè)輻射至全社會的現象級話題。

情緒價值的極致體現

所以這兩部作品就這么完美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當年《流浪地球》在上映后不久就陷入了口碑兩極分化之中。作為一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有著巨大進步,甚至可以說達到了當時中國同類電影的巔峰水準。即便是在5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系列仍然是國產科幻電影的頂端。

但另一方面,內容層面的潦草也暴露出了這部影片的稚嫩。套路的劇本、松散的敘事節(jié)奏、淺顯的人物刻畫,一旦放下那點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情懷,《流浪地球》的短板就讓人難以忽視了。

同理也適用于隔壁行業(yè)的《黑神話:悟空》。作為國內第一部3A游戲,這部作品身上也暴露了許多經驗不足之處。

譬如目前最被玩家詬病的空氣墻,由于人工、預算限制,在游戲地圖中很多看似能夠暢通的路徑卻被不合時宜地植入了“厚重”的空氣墻,形成了一種既不像開放世界又不像線性游戲的微妙狀態(tài),在部分地圖章節(jié)非常影響玩家體驗。

另外,游戲玩法的陳舊、關卡BOSS數值設置的不合理、游戲主線引導不足、缺乏難度調控等細節(jié)內容,也體現了主創(chuàng)團隊在首次挑戰(zhàn)3A游戲制作中的不成熟。當然,還有那國產單機游戲普遍存在的糟糕硬件優(yōu)化問題。

在MTC平臺上,《黑神話:悟空》的評分已經下滑到81分,與之對比的是高達97分的《艾爾登法環(huán)》與96分的《塞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在我們看來,這十幾分的差距,是我們的首部本土3A與國際頂級3A的差距,也是中國單機游戲未來的進步空間。

但眼下,我們倒也不需要那么理性,繼續(xù)享受《黑神話:悟空》帶給互聯網的全民狂歡即可。原因無他,佳作千千萬,里程碑卻可能只有這么一塊。中國電影行業(yè)與中國游戲行業(yè)的下一場革命可能還有很遠,但那是交給未來解決的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黑神話:悟空》和《流浪地球》其實是同一種爆紅

兩種特質,賦予了這兩部作品比自身實際品質更強的市場爆發(fā)力與影響力,變成了跨越行業(yè)輻射至全社會的現象級話題。

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最近一周,互聯網關鍵詞可能只剩下了《黑神話:悟空》。自游戲正式上線以來,全網討論不停熱搜不斷,很多鮮少接觸電子游戲的網友也積極加入了這場全民狂歡。

這種互聯網盛景,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了2019年春節(jié)檔那部《流浪地球》。

盡管行業(yè)不同作品形式有所差異,但某種程度上說,《黑神話:悟空》與《流浪地球》的爆紅歷程是相近的。暌違五年,我們不妨回頭再來看看這部里程碑式作品爆紅軌跡,究竟有何與眾不同。

“里程碑公式”

這兩部作品的爆紅主要得益于兩個特質。

其一,開創(chuàng)性,在領域內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從默片時代的《大都會》到改變影史的《2001:太空漫游》,再到商業(yè)科幻片起源《星球大戰(zhàn)》與《黑客帝國》《星際穿越》《沙丘》等作,科幻電影貫穿了整個電影史發(fā)展全程。它代表了人類對科學、技術、社會的未來幻想,于電影行業(yè),也代表了整個行業(yè)對大制作項目的操盤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電影工業(yè)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科幻起步晚、發(fā)展慢,在劉慈欣《三體》享譽世界以前,中國科幻文學鮮有出圈之作。而科幻文化土壤的貧瘠與一直以來的電影工業(yè)化缺失導致了中國科幻電影也發(fā)展異常之慢。

《流浪地球》的誕生并不是那么水到渠成。作為劉慈欣創(chuàng)作的一部不那么完美的早期作品,它沒有《三體》的知名度與完成度,而郭帆領銜的主創(chuàng)團隊對于行業(yè)而言更是不被信任的“草臺班子”。

但《流浪地球》就這樣順利地誕生了。它在被大部分人不看好的情況下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推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也讓電影工業(yè)化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夢。

《黑神話:悟空》在中國游戲行業(yè)同樣如此。

我們這代人被電子游戲陪伴著長大,從小接觸的是日本游戲機,日美開發(fā)的游戲IP。中國游戲行業(yè)卻因網游崛起錯失發(fā)展黃金階段,一步步失去了單機游戲發(fā)展的土壤。

3A游戲離我們很近,打開家用主機或PC就能第一時間玩到來自頂尖大廠開發(fā)的新游;本土3A游戲卻又離我們很遠,在被各類手游圍追堵截的現在,等一部國內廠商潛心制作的高質量國產單機游戲,仿佛比西天取經還難。

這時候誕生的《黑神話:悟空》,不僅是在告訴行業(yè)和全體玩家我們也能做出3A游戲,更是為只剩一口氣的國產單機游戲喂了顆回魂仙丹,讓我們重新對中國游戲的產業(yè)體系建立報有希望。

這種振奮的情緒力度,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帶給我們的。

其二,濃重的民族情懷。

本土IP,國際視野——這是《流浪地球》與《黑神話:悟空》身上的第二個共同點。

一部改編自國產科幻小說,一部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這兩部作品均脫胎于中國本土文化,并通過世界級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化輸出。

無論出海成績究竟幾何,對于國人來說,這兩部作品已經承載了他們的民族情懷,變成了文化自信的體現。

而這兩種特質,賦予了這兩部作品比自身實際品質更強的市場爆發(fā)力與影響力,變成了跨越行業(yè)輻射至全社會的現象級話題。

情緒價值的極致體現

所以這兩部作品就這么完美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當年《流浪地球》在上映后不久就陷入了口碑兩極分化之中。作為一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有著巨大進步,甚至可以說達到了當時中國同類電影的巔峰水準。即便是在5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系列仍然是國產科幻電影的頂端。

但另一方面,內容層面的潦草也暴露出了這部影片的稚嫩。套路的劇本、松散的敘事節(jié)奏、淺顯的人物刻畫,一旦放下那點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情懷,《流浪地球》的短板就讓人難以忽視了。

同理也適用于隔壁行業(yè)的《黑神話:悟空》。作為國內第一部3A游戲,這部作品身上也暴露了許多經驗不足之處。

譬如目前最被玩家詬病的空氣墻,由于人工、預算限制,在游戲地圖中很多看似能夠暢通的路徑卻被不合時宜地植入了“厚重”的空氣墻,形成了一種既不像開放世界又不像線性游戲的微妙狀態(tài),在部分地圖章節(jié)非常影響玩家體驗。

另外,游戲玩法的陳舊、關卡BOSS數值設置的不合理、游戲主線引導不足、缺乏難度調控等細節(jié)內容,也體現了主創(chuàng)團隊在首次挑戰(zhàn)3A游戲制作中的不成熟。當然,還有那國產單機游戲普遍存在的糟糕硬件優(yōu)化問題。

在MTC平臺上,《黑神話:悟空》的評分已經下滑到81分,與之對比的是高達97分的《艾爾登法環(huán)》與96分的《塞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在我們看來,這十幾分的差距,是我們的首部本土3A與國際頂級3A的差距,也是中國單機游戲未來的進步空間。

但眼下,我們倒也不需要那么理性,繼續(xù)享受《黑神話:悟空》帶給互聯網的全民狂歡即可。原因無他,佳作千千萬,里程碑卻可能只有這么一塊。中國電影行業(yè)與中國游戲行業(yè)的下一場革命可能還有很遠,但那是交給未來解決的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