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浙江大學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培林日前表示,要引導全社會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不能因為所謂人口紅利消失而低估未來的增長潛力。
4月27日,劉培林在參加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和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學會聯(lián)合舉辦的“第六屆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目前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1.4萬美元,遠低于美國的7萬美元,也低于日本和韓國水平,這意味著中國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他強調,不能因為所謂人口紅利消失而低估未來的增長潛力。他指出,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是有貢獻的,但是人口紅利對增長的貢獻是 “芝麻”,生產率提升對增長的貢獻是“西瓜”。二戰(zhàn)以來所有的高增長,并不是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而是生產率的快速增長。
“拖累高速增長的并不是人口因素,會有拖累,但是主要看你能不能把生產率搞上去,如果不能把生產率搞上去,然后你把鍋甩給人口因素,那你就把你的增長潛力白白浪費掉了。”劉培林說。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劉培林表示,政府推出的大規(guī)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能夠起到提振內需的作用,但在當前的背景下可以轉換思路,將其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結合起來。
他表示,對于需求不足的問題,以往駕輕就熟、一用就靈的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很難指望其發(fā)揮頂梁柱作用,因為現在基礎設施需求空間萎縮,且政府債務問題導致項目難以籌資。
他建議,將推動設備更新和優(yōu)化對外援助資金使用效果統(tǒng)籌考慮,以出口信貸方式將國內設備或生產線轉移到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這會產生現金流,也能切實帶動那些國家的工業(yè)化,也免除了所謂“債務陷阱”的責難。
針對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劉培林認為,需要根據不同收入層次分開解決,給高收入階層的高端消費創(chuàng)造條件,給中等收入群體吃“定心丸”,給低收入群體更多保障。
他進一步指出,對于中等收入群體,關鍵是要穩(wěn)住資產價格。如果資產價格難以穩(wěn)定下來,導致這一群體的杠桿率較高,勢必要壓縮消費。對于低收入階層,提高收入是一個分配的問題,純粹靠市場難以完全解決,須通過其他方法來增加其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