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年百億產值,山東壽光如何從貧困縣到“蔬菜之鄉(xiāng)”?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一年百億產值,山東壽光如何從貧困縣到“蔬菜之鄉(xiāng)”?

“一村一品”是壽光蔬菜產業(yè)的典型特征,這一點和硅谷很相似,特色產業(yè)高度聚集,且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招牌產品。

文| 深氪新消費 寶璐

中國縣域經(jīng)濟的韌性之雄厚,往往可以托舉全國。

每年,有至少900萬噸蔬菜從壽光走向全國各地,擺上十幾億人的餐桌,不起眼的小縣城(縣級市),卻是廣大民眾一日三餐的菜籃子。

作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壽光蔬菜有至少60萬畝的種植面積,年產值110億元,年交易額200億元,也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

蔬菜自由來之不易,從貧困縣到撐起全國人民的飯桌,再到擺脫洋人臉色,山東壽光是民生溫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01、從貧困縣到蔬菜之鄉(xiāng)

山東人在種菜這件上,仿佛天賦異稟,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yè)百科全書”的《齊民要術》,便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山東壽光人所撰。

但壽光種植蔬菜的歷史其實并不長,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村的主糧溫飽尚處勉強狀態(tài),壽光一直是以糧食種植為主,這般單一的小農經(jīng)濟結構,也讓壽光一直都是山東省最貧困的縣市之一。改革開放后,土地所有制的變更,加之鼓勵農戶承包生產的政策,為壽光的日后的蔬菜產業(yè)帶來了契機。

八十年代伊始,結合土壤類別、地理優(yōu)勢,壽光縣政府提出了調整農業(yè)布局的政策,明確了“南部種菜,中部種糧,北部開發(fā)鹽”的發(fā)展方針。

壽光之所以會提出“南部種菜”的方向,是因為南部靠近勝利油田,圍繞著油田相關的家庭占據(jù)絕對比重。彼時的勝利油田有著至少30萬工人,也出于最大限度保障油田的生產生活運轉,在最初的“糧轉菜”過程中,勝利油田的工人們,是壽光菜農初步匯集成市的重要助推力。

壽光因此自發(fā)形成了馬路市場,而同時期中,甚至連城里都還沒有市場綜合治理的概念,在一眾廣大農村里,壽光搶先摸清了初步市場化的道路。

壽光縣委辦為此專門劃出了一塊場地予以菜農交易,便是最早的壽光蔬菜市場,從5畝地起步,慢慢擴大到了300畝,直到變成今天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

八十年代末,在主糧溫飽政策之外,蔬菜需求亟待解決,國家農業(yè)部提出了“菜籃子工程”,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壽光慧眼識先機,為此專門展開了一場專題報告——《全縣都要參與蔬菜大流通》。山東近京,壽光本地菜農開始把菜賣到了北京去,冬天囤積大白菜一度是早年北方人的時代記憶,但隨著京郊大白菜的廣泛種植,壽光連續(xù)四五年出現(xiàn)了白菜滯銷、豐產不增收的尷尬狀況,壽光的蔬菜產業(yè)也在困頓之中尋求轉機——要種只有壽光能供應的蔬菜,比如冬天的新鮮黃瓜。

放到如今,想吃黃瓜一年四季都行,不過是動動手指的平常事,然而現(xiàn)在能有隨時隨地吃到任何蔬菜的便利,壽光功不可沒。

1989年,壽光第一批要反季節(jié)種黃瓜的生產隊,砍掉了20多畝快要成熟的玉米,建起了蔬菜大棚,只幾個月后,新鮮黃瓜便在風雪寒冬中上市了。從來沒在冬季菜場上出現(xiàn)過的黃瓜,在春節(jié)期間賣到了每斤10元的高價,而彼時的豬肉價格,也不過2元一斤。

賣了一季黃瓜之后,17個帶頭建大棚的人,收入最少的也有2萬出頭,在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僅2140元到時候,一下子都成了萬元戶。

有關財富的消息總是蔓延最快的,次年,壽光的蔬菜大棚數(shù)量一下子飛漲到5000個,1991年,又新建立起了1.3萬個,開啟了壽光的“蔬菜大棚時代”,反季節(jié)蔬菜培育的展開,終結了北方人冬天只能啃大白菜的歷史。

與此同時,壽光為北京亞運會供應了蔬菜300萬公斤,隨著蔬菜的進京通道逐漸成型,大體量的壽光開始轉型為全國蔬菜的集散中心。

這個貧困縣的收入也實現(xiàn)了逆襲,2000年全國農民平均純收入為2253元,山東省為2659元,而壽光則達到了4010元。

02、作為全國第一,壽光贏在哪里?

蔬菜進京一事,按距離來說,理應是與北京直接接壤的河北近水樓臺先得月,事實上卻被離得更遠的壽光拔了頭籌。

菜籃子不止一個,不僅作為全國第一,壽光還將蔬菜第二大省的河北遠遠甩在身后。與河北的蔬菜產業(yè)對比,壽光蔬菜的領先優(yōu)勢是多方位的。

首先在蔬菜內銷上,河北便比壽光略遜上一籌。

在京津滬市場爭奪戰(zhàn)中,河北蔬菜進入北京市場的途徑,主要靠蔬菜經(jīng)紀人自發(fā)進行組織,既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也沒有專門的銷售場所。河北省農業(yè)廳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河北蔬菜進入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蔬菜市場過程中,只有 30%是由河北省經(jīng)紀人在運作,其他70%則由外省經(jīng)紀人到河北省往外販運。

相比之下山東省有組織的蔬菜銷售大軍高達 150 多萬人,且多數(shù)受過專門訓練——蔬菜產量大的鄉(xiāng)鎮(zhèn)建立蔬菜購銷公司,蔬菜生產集中的村建立蔬菜經(jīng)銷點,商業(yè)、供銷部門也要分配相應的蔬菜銷售任務。

20世紀80年代的壽光,已經(jīng)與北京8個區(qū)的蔬菜公司和5個蔬菜批發(fā)市場建立了聯(lián)營關系,用長期合同取代此前不穩(wěn)定的零買零賣模式。

反觀河北,受過專門培訓的、有組織的專業(yè)銷售隊伍少之又少。早年活躍在河北硬果番茄出口生產基地的經(jīng)紀人和收購商有 120 多個,大多來自山東、廣東、黑龍江等地,河北本省的幾乎沒有。

囿于專業(yè)組織的缺乏,個人的小農模式經(jīng)營下,河北省的菜顯得十分“原生”,從地頭采下后直接進入市場,甚少經(jīng)過選擇、包裝等加工環(huán)節(jié)。

河北重生產輕銷售,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yè)鏈條,一家一戶分散的經(jīng)營模式,規(guī)?;潭鹊停率蛊涫卟虽N售在京津滬等高端市場不具備競爭力,銷售價格也始終上不去。

而來自山東壽光售菜車已經(jīng)進化到多數(shù)都是大卡車,且基本上都是凈菜,用塑料袋做了精包裝。顯然面對大眾消費者來說,賣相更好的精菜更受歡迎,以至于山東的蔬菜價錢雖貴過河北,但依然比河北菜的銷路更好。

品牌打造上,壽光也遙遙領先。

為了做大龍頭企業(yè),壽光市每年都落實貸款貼息,并從稅收等方面為企業(yè)提供支持和幫助,培植起了天成食品、萬友食品等40 多家有較強實力的龍頭企業(yè),并積極扶持以連鎖經(jīng)營、超市配送、冷鏈貯運為主的蔬菜商品化處理鏈條,注冊并做大了樂義、農圣莊園、洛城、燎原等數(shù)十個蔬菜品牌。

其次在蔬菜出口上,壽光的影響力也是舉足輕重的。

2002年和2010年,山東隔壁的韓國發(fā)生了兩次“泡菜危機”。尤其是2010年,因為白菜供應短缺,韓國一棵白菜的零售價漲到了1.38萬韓元(約合人民幣82元),另一原材料白蘿卜,價格也漲了兩倍多。于是,大批白菜從山東出發(fā)渡海,韓國的人日常餐桌,也得仰仗壽光解困。

對比同期數(shù)據(jù),河北省彼時蔬菜產品出口量的 96477 噸,僅為山東蔬菜出口量的 4%,只占河北蔬菜總產量的 0.1%,與全國蔬菜生產第二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比之壽光,河北蔬菜重低端市場占領,輕高端市場開拓,形成了高市場鋪貨率、低市場知名度的鮮明反差。

而早早品牌化的壽光蔬菜,能在“菜博會”上一屆時間便簽下100億的蔬菜訂單,豪橫的壽光也成了全山東第一個存款過900億元的縣級市。

03、中國種業(yè)硅谷

正如前文所述,比之其他蔬菜大省,壽光有“能種他地之不能種”的優(yōu)勢。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壽光的蔬菜產業(yè)剛剛開始發(fā)力“淘金”的時候,“賣鏟子”的海外蔬菜種子巨頭們,聞著味兒就來了——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美國圣尼斯、以色列海澤拉、荷蘭德瑞特、荷蘭紐內姆等種業(yè)巨頭紛紛進駐壽光。

洋種子攻城拔寨的勢頭十分兇猛,本土種子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僅如此,外資已在蔬菜等農產品流通流域深度滲透,對農產品交易議價權虎視眈眈。

以2010年壽光當?shù)氐那闆r做粗略統(tǒng)計,每年種子的交易額在6億元人民幣以上,其中超過4億是洋種子。尤其是圓椒、長茄、西紅柿等蔬菜品種,洋種子占據(jù)了絕對份額,甚至超過了90%,呈壟斷之勢。

且這些洋種子大都只有研發(fā)技術屬于外資,育種、分裝、銷售等上下游環(huán)節(jié)都在國內完成,或僅在國外完成一些簡單的加工工序。由于國內人工成本較低,洋種子的育種成本并不高。一粒成本僅一分錢的種子,對國內菜農要價兩毛、五毛甚至一元一粒也是常有的事。

一袋番茄種子1000粒,價格在480元至560元中波動,壽光每年需求在14萬袋左右,就得花7000多萬元。老百姓種一畝地,光種子錢就得花2000多元,實打實“炒盤西紅柿雞蛋也得看洋人臉色”。

因為好的種子并不能憑空造出來,要培育出一個口感好、抗病性高的優(yōu)質品種,就必須要找到擁有該基因的父本和母本,龍生龍,鳳生鳳,先得有優(yōu)秀的種質資源,才能嘗試培育出優(yōu)秀的種子。但在蔬菜領域,尤其在育種源頭的種質資源豐富性,以及性狀基因的挖掘方面,國內只能無奈望洋興嘆。

但壽光作為中國“種子硅谷”,自然也走在了攻克蔬菜育種工程的前列。

“一村一品”是壽光蔬菜產業(yè)的典型特征,這一點和硅谷很相似,特色產業(yè)高度聚集,且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招牌產品。

近年來壽光一共培養(yǎng)起了15家育種企業(yè),其中7家種業(yè)龍頭,自主研發(fā)蔬菜品種將近180個,種苗年繁育能力18億株,全市國產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已提升到了70%以上,產值突破10億元。其中黃瓜、圓茄、絲瓜、苦瓜、豆類、西葫蘆、甜瓜、櫻桃番茄等作物國產種子市場占比達到90%以上,實現(xiàn)自給。

且得益于壽光人尋找種質資源的腳步遍布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目前壽光蔬菜種業(yè)集團的種質資源庫共有育種材料2.5萬份,已經(jīng)是山東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十數(shù)年間里,各種合縱連橫在壽光輪番上演,全球最大蔬菜種子公司圣尼斯被孟山都并購,拜耳又并購了孟山都;而中國化工則收購了僅次于其的先正達后,這家全球農化巨頭的實控人變成了國務院國資委,有望成為科創(chuàng)板最大IPO。

至此,在農化種子這個高度集中化的市場里,尤其是高端品種上,中國也能同海外巨頭掰一掰手腕了。

毫無疑問,在蔬菜產業(yè)上,山東壽光這個不可小覷的“中國種業(yè)硅谷”,還將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1.洋種子占據(jù)中國第一菜園90%市場份額 |中國證券報

2.《農村工作通訊》2024年第1期 | 探尋新時代“壽光模式”的產業(yè)魅力——山東壽光市蔬菜產業(yè)發(fā)展觀察 |濰坊三農發(fā)布

3.蹲點深一度|種子困境如何解?記者蔬菜之鄉(xiāng)探秘蔬菜“芯片”|民生導報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一年百億產值,山東壽光如何從貧困縣到“蔬菜之鄉(xiāng)”?

“一村一品”是壽光蔬菜產業(yè)的典型特征,這一點和硅谷很相似,特色產業(yè)高度聚集,且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招牌產品。

文| 深氪新消費 寶璐

中國縣域經(jīng)濟的韌性之雄厚,往往可以托舉全國。

每年,有至少900萬噸蔬菜從壽光走向全國各地,擺上十幾億人的餐桌,不起眼的小縣城(縣級市),卻是廣大民眾一日三餐的菜籃子。

作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壽光蔬菜有至少60萬畝的種植面積,年產值110億元,年交易額200億元,也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

蔬菜自由來之不易,從貧困縣到撐起全國人民的飯桌,再到擺脫洋人臉色,山東壽光是民生溫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01、從貧困縣到蔬菜之鄉(xiāng)

山東人在種菜這件上,仿佛天賦異稟,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yè)百科全書”的《齊民要術》,便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山東壽光人所撰。

但壽光種植蔬菜的歷史其實并不長,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村的主糧溫飽尚處勉強狀態(tài),壽光一直是以糧食種植為主,這般單一的小農經(jīng)濟結構,也讓壽光一直都是山東省最貧困的縣市之一。改革開放后,土地所有制的變更,加之鼓勵農戶承包生產的政策,為壽光的日后的蔬菜產業(yè)帶來了契機。

八十年代伊始,結合土壤類別、地理優(yōu)勢,壽光縣政府提出了調整農業(yè)布局的政策,明確了“南部種菜,中部種糧,北部開發(fā)鹽”的發(fā)展方針。

壽光之所以會提出“南部種菜”的方向,是因為南部靠近勝利油田,圍繞著油田相關的家庭占據(jù)絕對比重。彼時的勝利油田有著至少30萬工人,也出于最大限度保障油田的生產生活運轉,在最初的“糧轉菜”過程中,勝利油田的工人們,是壽光菜農初步匯集成市的重要助推力。

壽光因此自發(fā)形成了馬路市場,而同時期中,甚至連城里都還沒有市場綜合治理的概念,在一眾廣大農村里,壽光搶先摸清了初步市場化的道路。

壽光縣委辦為此專門劃出了一塊場地予以菜農交易,便是最早的壽光蔬菜市場,從5畝地起步,慢慢擴大到了300畝,直到變成今天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

八十年代末,在主糧溫飽政策之外,蔬菜需求亟待解決,國家農業(yè)部提出了“菜籃子工程”,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壽光慧眼識先機,為此專門展開了一場專題報告——《全縣都要參與蔬菜大流通》。山東近京,壽光本地菜農開始把菜賣到了北京去,冬天囤積大白菜一度是早年北方人的時代記憶,但隨著京郊大白菜的廣泛種植,壽光連續(xù)四五年出現(xiàn)了白菜滯銷、豐產不增收的尷尬狀況,壽光的蔬菜產業(yè)也在困頓之中尋求轉機——要種只有壽光能供應的蔬菜,比如冬天的新鮮黃瓜。

放到如今,想吃黃瓜一年四季都行,不過是動動手指的平常事,然而現(xiàn)在能有隨時隨地吃到任何蔬菜的便利,壽光功不可沒。

1989年,壽光第一批要反季節(jié)種黃瓜的生產隊,砍掉了20多畝快要成熟的玉米,建起了蔬菜大棚,只幾個月后,新鮮黃瓜便在風雪寒冬中上市了。從來沒在冬季菜場上出現(xiàn)過的黃瓜,在春節(jié)期間賣到了每斤10元的高價,而彼時的豬肉價格,也不過2元一斤。

賣了一季黃瓜之后,17個帶頭建大棚的人,收入最少的也有2萬出頭,在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僅2140元到時候,一下子都成了萬元戶。

有關財富的消息總是蔓延最快的,次年,壽光的蔬菜大棚數(shù)量一下子飛漲到5000個,1991年,又新建立起了1.3萬個,開啟了壽光的“蔬菜大棚時代”,反季節(jié)蔬菜培育的展開,終結了北方人冬天只能啃大白菜的歷史。

與此同時,壽光為北京亞運會供應了蔬菜300萬公斤,隨著蔬菜的進京通道逐漸成型,大體量的壽光開始轉型為全國蔬菜的集散中心。

這個貧困縣的收入也實現(xiàn)了逆襲,2000年全國農民平均純收入為2253元,山東省為2659元,而壽光則達到了4010元。

02、作為全國第一,壽光贏在哪里?

蔬菜進京一事,按距離來說,理應是與北京直接接壤的河北近水樓臺先得月,事實上卻被離得更遠的壽光拔了頭籌。

菜籃子不止一個,不僅作為全國第一,壽光還將蔬菜第二大省的河北遠遠甩在身后。與河北的蔬菜產業(yè)對比,壽光蔬菜的領先優(yōu)勢是多方位的。

首先在蔬菜內銷上,河北便比壽光略遜上一籌。

在京津滬市場爭奪戰(zhàn)中,河北蔬菜進入北京市場的途徑,主要靠蔬菜經(jīng)紀人自發(fā)進行組織,既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也沒有專門的銷售場所。河北省農業(yè)廳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河北蔬菜進入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蔬菜市場過程中,只有 30%是由河北省經(jīng)紀人在運作,其他70%則由外省經(jīng)紀人到河北省往外販運。

相比之下山東省有組織的蔬菜銷售大軍高達 150 多萬人,且多數(shù)受過專門訓練——蔬菜產量大的鄉(xiāng)鎮(zhèn)建立蔬菜購銷公司,蔬菜生產集中的村建立蔬菜經(jīng)銷點,商業(yè)、供銷部門也要分配相應的蔬菜銷售任務。

20世紀80年代的壽光,已經(jīng)與北京8個區(qū)的蔬菜公司和5個蔬菜批發(fā)市場建立了聯(lián)營關系,用長期合同取代此前不穩(wěn)定的零買零賣模式。

反觀河北,受過專門培訓的、有組織的專業(yè)銷售隊伍少之又少。早年活躍在河北硬果番茄出口生產基地的經(jīng)紀人和收購商有 120 多個,大多來自山東、廣東、黑龍江等地,河北本省的幾乎沒有。

囿于專業(yè)組織的缺乏,個人的小農模式經(jīng)營下,河北省的菜顯得十分“原生”,從地頭采下后直接進入市場,甚少經(jīng)過選擇、包裝等加工環(huán)節(jié)。

河北重生產輕銷售,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yè)鏈條,一家一戶分散的經(jīng)營模式,規(guī)?;潭鹊?,致使其蔬菜銷售在京津滬等高端市場不具備競爭力,銷售價格也始終上不去。

而來自山東壽光售菜車已經(jīng)進化到多數(shù)都是大卡車,且基本上都是凈菜,用塑料袋做了精包裝。顯然面對大眾消費者來說,賣相更好的精菜更受歡迎,以至于山東的蔬菜價錢雖貴過河北,但依然比河北菜的銷路更好。

品牌打造上,壽光也遙遙領先。

為了做大龍頭企業(yè),壽光市每年都落實貸款貼息,并從稅收等方面為企業(yè)提供支持和幫助,培植起了天成食品、萬友食品等40 多家有較強實力的龍頭企業(yè),并積極扶持以連鎖經(jīng)營、超市配送、冷鏈貯運為主的蔬菜商品化處理鏈條,注冊并做大了樂義、農圣莊園、洛城、燎原等數(shù)十個蔬菜品牌。

其次在蔬菜出口上,壽光的影響力也是舉足輕重的。

2002年和2010年,山東隔壁的韓國發(fā)生了兩次“泡菜危機”。尤其是2010年,因為白菜供應短缺,韓國一棵白菜的零售價漲到了1.38萬韓元(約合人民幣82元),另一原材料白蘿卜,價格也漲了兩倍多。于是,大批白菜從山東出發(fā)渡海,韓國的人日常餐桌,也得仰仗壽光解困。

對比同期數(shù)據(jù),河北省彼時蔬菜產品出口量的 96477 噸,僅為山東蔬菜出口量的 4%,只占河北蔬菜總產量的 0.1%,與全國蔬菜生產第二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比之壽光,河北蔬菜重低端市場占領,輕高端市場開拓,形成了高市場鋪貨率、低市場知名度的鮮明反差。

而早早品牌化的壽光蔬菜,能在“菜博會”上一屆時間便簽下100億的蔬菜訂單,豪橫的壽光也成了全山東第一個存款過900億元的縣級市。

03、中國種業(yè)硅谷

正如前文所述,比之其他蔬菜大省,壽光有“能種他地之不能種”的優(yōu)勢。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壽光的蔬菜產業(yè)剛剛開始發(fā)力“淘金”的時候,“賣鏟子”的海外蔬菜種子巨頭們,聞著味兒就來了——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美國圣尼斯、以色列海澤拉、荷蘭德瑞特、荷蘭紐內姆等種業(yè)巨頭紛紛進駐壽光。

洋種子攻城拔寨的勢頭十分兇猛,本土種子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僅如此,外資已在蔬菜等農產品流通流域深度滲透,對農產品交易議價權虎視眈眈。

以2010年壽光當?shù)氐那闆r做粗略統(tǒng)計,每年種子的交易額在6億元人民幣以上,其中超過4億是洋種子。尤其是圓椒、長茄、西紅柿等蔬菜品種,洋種子占據(jù)了絕對份額,甚至超過了90%,呈壟斷之勢。

且這些洋種子大都只有研發(fā)技術屬于外資,育種、分裝、銷售等上下游環(huán)節(jié)都在國內完成,或僅在國外完成一些簡單的加工工序。由于國內人工成本較低,洋種子的育種成本并不高。一粒成本僅一分錢的種子,對國內菜農要價兩毛、五毛甚至一元一粒也是常有的事。

一袋番茄種子1000粒,價格在480元至560元中波動,壽光每年需求在14萬袋左右,就得花7000多萬元。老百姓種一畝地,光種子錢就得花2000多元,實打實“炒盤西紅柿雞蛋也得看洋人臉色”。

因為好的種子并不能憑空造出來,要培育出一個口感好、抗病性高的優(yōu)質品種,就必須要找到擁有該基因的父本和母本,龍生龍,鳳生鳳,先得有優(yōu)秀的種質資源,才能嘗試培育出優(yōu)秀的種子。但在蔬菜領域,尤其在育種源頭的種質資源豐富性,以及性狀基因的挖掘方面,國內只能無奈望洋興嘆。

但壽光作為中國“種子硅谷”,自然也走在了攻克蔬菜育種工程的前列。

“一村一品”是壽光蔬菜產業(yè)的典型特征,這一點和硅谷很相似,特色產業(yè)高度聚集,且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招牌產品。

近年來壽光一共培養(yǎng)起了15家育種企業(yè),其中7家種業(yè)龍頭,自主研發(fā)蔬菜品種將近180個,種苗年繁育能力18億株,全市國產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已提升到了70%以上,產值突破10億元。其中黃瓜、圓茄、絲瓜、苦瓜、豆類、西葫蘆、甜瓜、櫻桃番茄等作物國產種子市場占比達到90%以上,實現(xiàn)自給。

且得益于壽光人尋找種質資源的腳步遍布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目前壽光蔬菜種業(yè)集團的種質資源庫共有育種材料2.5萬份,已經(jīng)是山東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十數(shù)年間里,各種合縱連橫在壽光輪番上演,全球最大蔬菜種子公司圣尼斯被孟山都并購,拜耳又并購了孟山都;而中國化工則收購了僅次于其的先正達后,這家全球農化巨頭的實控人變成了國務院國資委,有望成為科創(chuàng)板最大IPO。

至此,在農化種子這個高度集中化的市場里,尤其是高端品種上,中國也能同海外巨頭掰一掰手腕了。

毫無疑問,在蔬菜產業(yè)上,山東壽光這個不可小覷的“中國種業(yè)硅谷”,還將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1.洋種子占據(jù)中國第一菜園90%市場份額 |中國證券報

2.《農村工作通訊》2024年第1期 | 探尋新時代“壽光模式”的產業(yè)魅力——山東壽光市蔬菜產業(yè)發(fā)展觀察 |濰坊三農發(fā)布

3.蹲點深一度|種子困境如何解?記者蔬菜之鄉(xiāng)探秘蔬菜“芯片”|民生導報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