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鄰章
生成式大模型的這把火,還是從互聯網市場燒到了智能手機市場。
繼國內五大智能手機廠商相繼將生成式大模型落地智能手機后,三星在Galaxy S24系列上也與谷歌深度合作帶來了其宣稱的首款AI手機;而作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銷冠的蘋果,據報道稱其在內部也早已在測試一款名為Ajax的生成式大模型,用于提升Siri的智能水平,而這也或將是iOS 18操作系統(tǒng)最為重大的更新。
可見,生成式大模型已成為智能手機廠商的共同奔赴。
但現實問題在于:生成式大模型能否真能如廠商所愿,成為接下來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新動能?
一、擁抱大模型的兩重原因
從現實來看,當下智能手機廠商積極擁抱大模型的背后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大模型展現出的能力令人期待,但更為現實的原因則是智能手機市場的低迷行情太需要新技術的來刺激消費者了。
在能力層面,雖然智能手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早已無處不在,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Chat GPT問世后,其所展現出的能力還是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其在多領域所展現出的遠超過往人工智能應用的能力水平——無論是自然語言對話問答、知識總結、文稿編寫乃至是程序編寫、圖像生成等,都可堪驚艷,在消費者可感知的領域產生了可成為真正生產力的感覺。
也正是基于ChatGPT所展顯出的強大能力,業(yè)內也傾向于認為,生成式大模型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迎來又一次的關鍵飛躍。
而在這種巨大的技術飛躍現實下,留給業(yè)界的選擇或許就只有兩種:要么跟進趨勢順應潮流,要么被趨勢所拋棄。
這于智能手機市場而言,亦或如此。
所以智能手機廠商選擇跟進生成式大模型,也是理所當然。更何況智能手機廠商還擁有落地生成式大模型的天然優(yōu)勢——他們坐擁的億級終端設備,為大模型在消費市場落地提供了絕佳載體。
當然,廠商們在當前積極擁抱大模型,更為現實的原因或在于智能手機市場的需求狀況不容樂觀,廠商急切地需要找到能刺激起用戶換機需求的技術點。
如我們所見,2023年,智能手機行業(yè)的艱難仍在繼續(xù)——即使廠商們已在影像、充電、散熱、屏幕、可折疊等等技術領域瘋狂內卷,但市場消費者卻依舊不為所動——來自IDC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3.2%,將至11.7億部;而最為內卷的中國市場,2023年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更是同比下降5.0% ,創(chuàng)近10年以來出貨量新低降至2.71億臺。
可以說,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市場的需求低迷行情仍在繼續(xù),而這也成為所有智能手機廠商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此現實下,大模型顯然被智能手機廠商們當作了新的救命稻草。
二、生成式大模型為智能手機帶來了什么?
ChatGPT為用戶帶來了不同以往的人工智能體驗,那么當生成式大模型落地到智能手機這類移動設備時,用戶能否擁有ChatGPT似的體驗?
從目前來看,智能手機廠商在各自落地的端側大模型上,也的確為用戶帶來了ChatGPT所具備的一些能力。
諸如:
對一篇文章進行大綱總結,要點歸納;
在通話時為用戶提煉通話要點;
用戶給出一段大綱或一張圖片,自動生成一篇文章或朋友圈文案;
更為流暢和可連續(xù)的多輪對話;
按用戶指令生成圖片;
識別圖片內容;
給出生活建議等等。
可以說,這些功能的實現,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智能手機產品的可玩性以及工作效率,讓智能手機等產品更進一步地貼近了“智能”。
也正是基于此,廠商們也預期生成式AI手機能開啟智能手機市場新一輪增長周期——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預測,對于端側AI能力的需求有望刺激新一輪的換機潮,有助于拉高設備的平均銷售價格,AI能力將成為中國手機廠商推進高端化的有效發(fā)力點。
三、大模型的遠水難解智能手機廠商的近渴
但個人認為:生成式大模型的遠水,或難解智能手機廠商的近渴。
雖然生成式大模型的端側落地的確提升了產品部分的“智能屬性”,但從現實體驗來看,其很多功能實現其實是不及預期的,并且在反應速度上也沒有廠商在發(fā)布會上演示得那般行云流水。
當然,這需要看到當前落地到智能手機等端側大模型的現實制約——由于智能手機的處理能力受限,所以廠商當前落地到智能手機這類移動設備產品上的大模型,其參數規(guī)模往往只有幾十億參數,也只能處理一些特定的任務。
這與參數規(guī)模高達千億級且靠云端驅動的ChatGPT,有著本質差距。但這一現實無疑也決定了用戶在相當時間內,或很難在這些端側大模型上體驗到與ChatGPT同等的能力。
這是能力層面的差異,但更為關鍵的問題或在于用戶需求層面。
一個核心問題是:究竟有多少用戶真的需要用大模型來對一篇文章進行文本總結、需要用大模型編輯朋友圈文案、進行圖像生成、語音助手多輪對話聊天等等……
從當前來看,落地到智能手機等產品上的端側大模型中所提供的能力,在用戶實際體驗中其實多數是屬于吸引用戶嘗鮮式的甜點式功能,并沒有用戶用了就離不開的殺手锏功能,這也導致這些功能在用戶實際體驗中,并不是不可或缺,而是可有可無。
而大模型在當下對用戶體驗提升層面可有可無的現實,也導致了大模型在當前并不能有效刺激用戶的換機需求——無論是從安卓廠商已上市的搭載了大模型能力的機型實際銷量表現來看,還是從業(yè)內對或將搭載大模型能力的iPhone 16系列的銷量預期并不樂觀的現實來看,似乎皆是如此。
可以說:雖然每一家廠商都被動或主動被卷入了大模型時代,但想依托大模型實現銷量提振,在短期內并不現實,智能手機廠商們還需要付諸耐心。
寫在最后:
在智能手機需求不振時代,廠商們都迫切地想抓住每一個風口,并試圖在風口上起飛——5G如此、可折疊如此,這一輪的生成式大模型亦如此。
但從過往結果來看,這些風口并未能長期有效地刺激用戶換機需求——5G如此、可折疊如此,這一輪的生成式大模型在短期內亦或如此。
這也或讓智能手機市場的銷量提振,仍在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