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筷玩思維 王穎麗
冬天到了,這不是一個能被多數(shù)人喜歡的季節(jié)。冬季于生物而言是冬藏及蟄伏的時機,哪怕是對于能借助各類御寒工具的人類來說,它依然是一個不宜外出的季節(jié)。
為了使消費升溫,在當下冬日,多數(shù)餐廳基本都采取了迎合冬季顧客消費的舉措,但從現(xiàn)實來看,餐廳堂食的生意并沒有太過于火熱,而很遺憾的是,餐廳外賣的單量據(jù)各大平臺的數(shù)據(jù),似乎也是呈下降的態(tài)勢。
冬天的時間周期較長,從年底10-11月到來年的2-3月,這期間基本都屬于冬日的范圍(華南除外),在冬日漫長的周期下,餐飲餐食由于都是熱的,多數(shù)品類的銷量大差不差,比如蘭州拉面在夏天和冬天都是一樣吃,不會有太大的季節(jié)消費差異(唯一的差異是季節(jié)變化帶來的流量變化,而非餐飲消費體驗本身的變化,除非餐廳寒風直入且沒有暖氣)。
在整個餐飲消費品類,冬日要稍加思考的,其實是冷飲一類,比如茶飲店、咖啡館、酒吧,這些品類主要迎合的場景是夏季,因為在夏季季節(jié)優(yōu)勢明顯,那么冬季自然全然是劣勢,產(chǎn)品帶來的劣勢需要用產(chǎn)品改革去彌補。
但問題在于:消費者在夏日會因為需要冷飲而去消費(加冰的)茶飲、咖啡、酒飲,但冬天大多不會因為想喝熱茶、熱咖啡、熱酒飲而去主動消費(因為消費者自己做也很方便,只是簡單加熱或者熱水沖泡),這或許也意味著,只是做簡單的熱飲化改革,它帶來的經(jīng)營收益可能不會太明顯。
冷飲入腦,熱飲進胃
冷飲和熱飲的感知邏輯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夏日和冬日,人體對于冷熱飲品的體驗差距巨大。
在夏天的時候,人體普遍處于高溫、需水(缺水)的狀態(tài),此時身體對于飲品的需求不僅是補水,還有降溫等,而人體生理需求一旦被滿足,大腦就會釋放獎賞反應,比如多巴胺等來提醒行為的正確及合理。
人在口渴時,管渴覺中樞的神經(jīng)元會更加活躍,它與口腔信號是直接相關的,研究表明,不僅是接觸到水會引起神經(jīng)元反應,口腔溫度的降低同樣有此效果,這也就意味著喝到冰水在體感上更能解渴,冰水能迅速降低渴覺神經(jīng)元反應,更會促使大腦分泌正向激素,使人感覺到突如其來的愉悅。
一杯加冰的茶飲/酒飲/咖啡有水、冰、水果、糖(也可能有咖啡因、茶多酚、酒精等上癮物質(zhì))等,一杯冰飲能實現(xiàn)夏日解暑解渴的同時,還能帶來甜食及上癮滿足的喜悅,其屬于多重直接入腦的正向強刺激。而到了冬日,人體會排斥低溫,且保溫靠的是衣服和暖氣,熱水/熱飲對人體的正向刺激會大幅減少(帶來的是附加的安全感)。
從體驗及價值需求來看,熱飲的獲客效應完全比不上冷飲,兩者就不是一個需求檔次,人在夏天對冷飲的需求以及冷飲在夏天對人的價值,這與人在冬天對熱飲的需求以及熱飲在冬天對人的價值,兩者完全是不對等的。這或許意味著,在冬日想要試著推出熱飲以實現(xiàn)獲客,這樣的目的很難達成。
熱飲并沒有又熱又好喝,它更像是煮湯、熬中藥的邏輯
熱飲之所以不好賣,大概還是不太好喝。
中國傳統(tǒng)名言:多喝熱水。這句話的認知很高,但效果很差,主要還在于熱水違背生物本能及“生理常識”,在人類進化的浩瀚長河里,其中并沒有喝熱水的記憶(成本太高),再者,熱還意味著燙/危險,大腦對于熱水是克制的,冷飲可以痛快喝(最多胃痛一下),熱飲則只能小口喝(太燙大口喝可能有生命危險)。
熱飲的主要“配料”是熱水。茶、咖啡,這兩者剛開始就是熱飲,它們早前甚至是以藥用來打開認知的。
在茶葉方面,神農(nóng)百草中毒后遇茶而解,《本草拾遺》認為茶是萬藥之藥,當然這種藥在古代是尋常人喝不起的高檔貨。咖啡的傳統(tǒng)是喝咸的,中世紀前后,咖啡原產(chǎn)地的人將鹽、香料等加入處理好的咖啡豆,像煮一鍋湯一樣煮咖啡,當?shù)厝苏J為喝了咖啡可以提神,甚至是壯陽(用治病打開認知是常理,可口可樂剛面世也是用來治病的,治療感冒、抑郁癥等)。
即使到了當代,燒水煮茶、煮咖啡依然是一件很尋常的事兒,只不過隨著制冰機和冰箱被發(fā)明之后,人們覺得冷飲改革后的茶和咖啡變得更好喝了。
冷飲的好喝且不談,在熱飲方面,熱茶較為古樸,而且茶圈有個不成文的奇怪認知,認為簡單的水泡出來的茶越能彰顯茶葉品質(zhì)(不加任何輔料,比如好水果不做果茶),這導致熱茶飲的傳統(tǒng)、簡單且毫無進步。
熱咖啡的現(xiàn)代化改革大概是從中世紀之后開始的,雖然是舶來品(大航海時代之后進入世界流通),但很快被貴族階層所接受,咖啡館為了讓咖啡更好喝/更容易被接受,于是才將傳統(tǒng)加鹽、加香料的方法棄之不用,轉而加糖、加奶對之進行中和(降低喝咖啡的接受門檻)。
在酒飲方面,煮酒、溫酒、燙酒,這些關鍵詞在古詩、古典小說隨處可見,青梅酒、黃酒、白酒均是可以進行熱飲化的,但它的方法和熱茶一樣古樸,只是進行簡單的加熱,既無新意也無門檻。
不少酒吧近些年推出了熱酒飲,其方法頗有文藝復興的感覺,用丁香、豆蔻、香葉、肉桂、八角、黃油等這些來煮威士忌、紅酒等,看起來像是煮一鍋熱湯、類似于熬中藥的邏輯。
即使是在創(chuàng)新爆棚的新茶飲賽道,熱飲創(chuàng)新及體驗依然處于起步階段
直接加熱的邏輯大概是最容易工業(yè)化的,便利店里放一個小暖柜,可以放進去一些茶、咖啡、果汁、純凈水、豆?jié){等進行溫熱處理,不過因為工藝等的問題,暖柜只能讓飲品溫熱而非滾燙。
在全家、便利蜂等便利店也有自營熱飲,主要提供茶、咖啡、豆?jié){、熱水這類熱飲,便利店限于專業(yè)、空間、技術及重視度等原因,提供的熱飲產(chǎn)品只是基礎版(消費者可以自制,沒什么難度)。
傳統(tǒng)奶茶店過去提供的熱飲僅僅是將冰水換成熱水,新茶飲雖然延續(xù)了冷飲的產(chǎn)品邏輯,依然以冷飲為主要產(chǎn)品,不過近些年的新茶飲品牌們也在重視熱飲的季節(jié)性需求,畢竟冬天的生意不能放棄掉。
據(jù)筷玩思維了解,喜茶、樂樂茶等品牌的點單頁面新增了“熱飲一類”,主要產(chǎn)品是奶茶、燒仙草、芋泥牛奶、滿杯紅柚、多肉葡萄、熱芒果生打椰、熱大橘滿滿等。除了奶茶,過去曾被認為不適合做熱飲的果茶也在逐步加入熱飲陣列,消費者想喝熱飲終于有了更多的選擇。
奈雪的茶、茶百道等則沒有專門的熱飲一列,顧客在點單時可以在產(chǎn)品頁面選擇熱飲,由于沒有專門的分類且(如果)熱飲產(chǎn)品較少,消費者要點熱飲需要翻到有熱飲選項的產(chǎn)品頁。具體來看,樂樂茶的大橘滿滿既可以做熱飲,也可以做冷飲,只不過冷熱需要在專門的位置點,體驗并不人性化。
滬上阿姨的大多產(chǎn)品基本實現(xiàn)了熱飲化,產(chǎn)品頁面有冰、熱、溫熱等選項,與星巴克同樣的邏輯,如果產(chǎn)品大多都能實現(xiàn)熱飲,那么熱飲不需要分列也是可以的。
總體而言,茶飲目前關于熱飲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還是較為簡單,僅僅是篩選了部分產(chǎn)品進行加熱處理。再看檸檬茶品類,林里也推出了熱飲,但不是檸檬茶的熱飲,而是增加了奶茶熱飲,可見新茶飲賽道的熱飲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邏輯,尋路、探路的起步階段明顯。
與百花齊放的冷飲相比,熱飲為什么不受重視且創(chuàng)新匱乏?
在江浙的餐廳里有售熱黃酒奶茶,其是熱奶茶加入熱黃酒的做法。在廣式餐廳,大多數(shù)會提供或者售賣竹蔗馬蹄飲(熱飲)。
在近兩年,不少大學生冬天在廣場售賣加了香料、水果的熱紅酒,還有加了醪糟、枸杞、紅棗的熱啤酒,一些酒吧也有圍爐煮酒。
在零售方面,有品牌推出了自熱產(chǎn)品,比如自熱牛奶、自熱奶茶、自熱紅酒等,但從電商平臺的銷量來看,這類產(chǎn)品并沒有被消費者認可??煽诳蓸反饲耙餐瞥隽丝梢苑湃胛⒉t加熱的姜汁可樂,但大概是操作繁瑣,銷量同樣不佳(需要將可樂打開倒入可以放進微波爐的杯子進行加熱,或者倒入鍋具進行加熱)。
我們注意到,從餐廳到茶飲店、咖啡館再到酒吧及零售等,熱飲的創(chuàng)新極其匱乏,這其中不僅有整個供應鏈對熱飲重視度不高的原因,也有熱飲創(chuàng)新難的本質(zhì)所在。但再往下深挖,其實是熱飲并不能救市。
在夏天,冷飲是剛需,而在冬天,熱飲可能不是剛需,不僅是熱飲無法帶來冷飲那樣的暢塊、好喝的感受,更是熱飲的雞肋,燙了喝不下,溫了容易冷,且保溫需要一定的成本。
此外,冬天對于冷飲也不是沒有需求,在有暖氣的室內(nèi)且體溫正常的情況下,冷飲依然受歡迎,茶飲店在冬天還是有冷飲的訂單。對于優(yōu)質(zhì)的冷飲,到了冬日一樣受追捧,而熱飲在夏天則影響力低迷。
中式茶館的產(chǎn)品大多是熱的,熱茶是商務及會談的傳統(tǒng)飲品(可能還有健康的因素),其性價比在于可以持續(xù)加水,不至于像冷飲只能喝一杯。在冬天,室外型茶館的生意會受一些影響,但室內(nèi)茶館也沒有進入到消費旺季,冬日人流下降確實是一個大問題(無論線下還是線上)。
一些飲品店的思路是推出熱飲的同時也賣烤紅薯、烤板栗,讓熱飲和熱食兼?zhèn)?,以此試圖挽回一些客流。在學校門口,可能冬天賣熱奶茶的生意還不如賣烤紅薯的,這并不是小吃“曲線救國”,而是熱飲在冬日的消費低迷。
冬天到了,大概飲品店的老板們其實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熱飲創(chuàng)新既必要性不高,且獲客價值也不大,這是一個頭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