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21日,全球影像之家Fotografiska的亞洲首館——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正式向公眾開放。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坐落于蘇州河畔,毗鄰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由始建于1931年、總面積超4600平方米的歷史建筑百空間光三分庫改造而成。開幕展由四個個展組成,分別來自影像藝術家馮立、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范西和楊嘉輝。
Fotografiska于2010年成立于瑞典斯德哥爾摩。作為全球最大的影像藝術中心卻沒有自己的作品收藏,而是與藝術家、畫廊、機構和私人藏家合作展出全球最佳的攝影作品,迄今為止已推出過200余場展覽。在上海館之前,Fotografiska在斯德哥爾摩、柏林、塔林、紐約開設了分館。
正式開幕前,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就已經吸引了城中潮人的注意——10月12日,路易威登“儂好,上?!毕迺r空間登陸Fotografiska,成為上海熱門打卡地。隨著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正式開幕,這一新文化地標將為上海的文化生活帶來什么?帶著這個問題,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采訪了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執(zhí)行董事克里斯蒂安·德維爾(Christian Devillers)及展覽總監(jiān)韓培培。
主打開放包容,影響藝術版圖
克里斯蒂安·德維爾自2005年起定居中國,職業(yè)經歷涉足多個行業(yè),包括信息技術和市場營銷服務等。兩年多以前,德維爾在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結識了Fotografiska集團執(zhí)行主席尤倫·羅斯(Yoram Roth),彼時羅斯以攝影藝術家的身份出席了他自己的攝影展。羅斯向德維爾介紹了Fotografiska的情況,透露了在上海開設分館的意愿。德維爾被Fotografiska的哲學深深吸引——“以公眾體驗為先,極具包容性,開放至深夜,把生活方式帶入博物館”——他對在中國投身文化產業(yè)也充滿了興趣。他問羅斯自己有什么能幫上忙的,對方回答,“是的,我正在上海尋覓一個場地,5000平方米,獨立的歷史建筑,地段優(yōu)越?!?/p>
于是德維爾加入了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參與了包括選址在內的整個建館過程。第一眼看到百空間光三分庫,他的反應是“就是它了”,因為它幾乎是Fotografiska斯德哥爾摩館的翻版:建于20世紀初的歷史建筑,擁有很多開放空間的磚制倉庫,臨水,地理位置優(yōu)越但仍有待開發(fā)。
德維爾告訴界面文化,在改造過程中,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與當地消防部門和文保部門密切合作,確保建筑在盡可能尊重和保留其歷史原真性的同時符合展覽需求。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保留了原建筑的墻壁和門窗,略微留心就能發(fā)現昔日的痕跡,比如墻壁上的生產標語。德維爾認為,上海是Fotografiska首次進入亞洲的最佳選擇。“上海有發(fā)達的時尚產業(yè),強調生活潮流,而且一直以來是溝通外國文化的橋梁所在,對西方事物保持熱情,這種氛圍幾乎不能在亞洲其他城市找到?!?/p>
“享受樂趣,待到深夜,沉浸體驗,濺出飲料”——這是Fotografiska的官方介紹語。據稱這是一家不走尋常路的美術館,以觀眾體驗為核心,使用頂級燈光技術在暗室中展示作品,為觀眾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開放至深夜11點,除了展覽以外還提供餐飲,鼓勵觀眾一邊啜飲紅酒、香檳或雞尾酒一邊看展;與其說Fotografiska是一家美術館,不如說它是一個藝文生活中心,觀眾還將在這里參與講座、音樂會、舞會、演出、電影放映……
Fotografiska的上述特點都將在上海館保留。對于Fotografiska允許觀眾將飲料帶入展廳的這一普通博物館避之唯恐不及的做法,德維爾的理解是,作為一家以人為本的展覽機構,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顯然,沒有畢加索畫作這樣的作品幫了忙,如果你有保費價值5000萬美元的展覽品,你肯定沒法有那么高的自由度。但我們展出的是展覽級印刷品,雖然有損壞的風險,但風險是可控的。攝影藝術允許我們做到美術館一般做不到的事?!?/p>
“總的來說,我們希望人們能在這里獲得樂趣,吃好喝好。藝術應該是快樂的,這是Fotografiska的哲學核心。創(chuàng)立之初,Fotografiska就希望將攝影藝術的樂趣與公眾分享,這是這家機構成立的原因。”他說。
據德維爾介紹,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內部沒有門禁區(qū)隔,觀眾可以在不同空間自由穿梭。四層樓空間內的冰淇淋店、咖啡館、露天酒吧和餐廳等生活消費場所均由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自主經營,這也是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能做到內部空間高度開放的重要前提。餐廳將于2024年春節(jié)期間正式營業(yè)。他笑稱,目前還不確定的是能不能允許寵物入館,“一切都要試試看才能知道是否可行?!?/p>
雖然所有的Fotografiska都共享開放、包容、友善的價值觀,但根據德維爾觀察,不同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差異也賦予了不同的Fotografiska各自的特點:紐約館高度關注美國本土議題,這意味著性別和種族常常是紐約館的展覽主題;柏林館關注地下文化,因此展覽主題通常更激進;斯德哥爾摩館主打老少咸宜,也是商業(yè)上最成功的分館;塔林館的定位與斯德哥爾摩館比較類似。
至于上海館的定位與特色,恐怕需要交由時間來慢慢顯現。德維爾表示,他們預計上海館的觀眾平均年齡比其他館的觀眾更低,且上海館將在展覽策劃上更關注亞洲當地的藝術家,這也是開幕展中的三個展覽都是中國藝術家的原因。
巧合的是,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將接續(xù)即將于今年年底閉館的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成為上海唯一一座專注于影像藝術的大型美術館。“我們非常榮幸能夠接過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的接力棒,成為上海攝影藝術的重要展出場所。在巴黎,大概有五家攝影藝術博物館,且每一家都人滿為患。此前上海沒有一家攝影藝術博物館是有些不可思議的,這可是一座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攝影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因此我們很高興能夠來到上海?!彼f。
隨著Fotografika影像藝術中心落地蘇州河畔,上海的藝術版圖也在出現變化。在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半徑250米以內的區(qū)域,坐落著UCCA Edge、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沒頂畫廊,以及即將入駐的蘇富比和其他畫廊機構,一個新的藝術中心正在靜安區(qū)成型,為上海的當代藝術愛好者提供新的去處。
拓展攝影邊界,助力亞洲藝術家登上國際舞臺
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開幕展覽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是《馮立:白夜幻境》。這是中國攝影師馮立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機構個展,展出近200幅照片,展示其鏡頭下當代社會景觀中的超現實、微妙和真實細節(jié)。馮立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廣受贊譽,從巴黎到東京、從上海到他的家鄉(xiāng)成都,獨特的視覺語言使其在街頭攝影和時尚攝影領域贏得了廣泛聲譽。
加拿大藝術家愛德華·伯汀斯基被認為是全球最杰出的當代攝影師之一,他的攝影作品展現了全球工業(yè)景觀,見證了人類工業(yè)對地球的影響?!稅鄣氯A·伯汀斯基:抽象與改變的景觀》圍繞“抽象”這一主題,精選出伯汀斯基在“非洲研究”和“水”這兩個不同項目中的攝影作品。在長達40年藝術實踐后,抽象逐漸成為了伯汀斯基的核心表達方式,他善于通過大型、復雜且具有繪畫性的影像作品,將新聞記錄攝影元素與深刻的內容主題融會貫通。其影像作品中那些看似點彩法的筆觸元素,實則是工業(yè)廢料和礦區(qū)尾礦,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高度和諧,呈現出一種變革性的極致迷人體驗。德維爾認為,這個展覽將格外吸引專業(yè)攝影師群體的注意,“其作品的細節(jié)和創(chuàng)意令人驚嘆。你能夠在展廳中流連忘返,仔細端詳作品中的種種細節(jié)?!?/span>
《范西:模仿游戲》是藝術家范西在上海的首次個人作品展,作品包括影像、雕塑和裝置。據韓培培介紹,范西200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轉型成為攝影藝術家后,雕塑背景一直影響著她的攝影創(chuàng)作,甚至可以說,她在用攝影的方式做雕塑作品。此次展覽中,觀眾將看到藝術家把攝影作品拼貼制作出虛擬植物或雕塑?!埃ㄍㄟ^這個展覽)我們也希望探索整個攝影的邊界,探討攝影媒介的發(fā)展,以及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更多空間和可能性,”韓培培說,“范西很好地詮釋了她對攝影媒介的探索?!?/span>
韓培培注意到,Fotografiska斯德哥爾摩館今年6月也推出了一個雕塑作品展覽,即藝術家用3D打印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攝影作品。在她看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攝影藝術已不僅只是掛在墻上的平面圖像那么簡單了,藝術家通過成像藝術更加自由地表達思想,這也是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希望展現的影像藝術新趨勢。
同樣突破攝影藝術邊界的展覽還有位于一樓360度沉浸式多媒體空間的《楊嘉輝:96和弦空間變奏》。多學科藝術家和作曲家楊嘉輝結合電腦編程、音樂和表演錄像裝置,在作品中融合了圖像、顏色與音樂的變奏,不同媒介組合通過有序與隨機排序的機器算法并置、并分層回放。影片拍攝了楊嘉輝與樂手威廉·萊恩在香港劇院的演出場景,藝術家通過不同方式將單個場景拼接在一起,并隨機回放播出順序,在無盡變化中探索觀眾的觀看行為和作品的多重面向。
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全年將不間斷展出16個展覽,約30%-40%為國際巡展,60%-70%為本地團隊策劃內容。韓培培介紹稱,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密切關注中國乃至亞洲范圍內藝術家的動態(tài),希望與那些擁有潛力的藝術家合作,并將為本地藝術家提供一個走向國際的平臺。對于合作藝術家的選擇標準,德維爾是這么描述的:對影像藝術有自己的獨到理解和風格,已經在這個領域有一定積累,有穩(wěn)定的輸出。潛力是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最看重的,因此剛剛嶄露頭角的年輕藝術家也有望得到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的注意。
德維爾表示,整體而言,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的展覽強調攝影藝術的“藝術表達”面向,歷史紀實類攝影就不會是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的關注焦點。然而在藝術的范疇內,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兼容并蓄,無論是實驗性質濃厚的藝術攝影還是街頭攝影,都能在這里獲得一席之地。他觀察到,如今的攝影師幾乎沒有經濟余裕只做純粹的藝術創(chuàng)作,大多數人都需要從事商業(yè)攝影來維持生計,“因此我們所做的是提供平臺展現攝影師們的個人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