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前車之鑒,一家生物制藥公司來自谷底的反思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前車之鑒,一家生物制藥公司來自谷底的反思

中小biotech關于資本市場的選擇,“謀定而后動”才是王道。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氨基觀察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走出了彎路;創(chuàng)新藥本沒有彎路,走的人多了,難免走上了彎路。

H司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作為一家新生代biotech,趕上了創(chuàng)新藥市場紅利,融到了資金,除了沒能成功上市。

現在,H司日子雖緊張,卻不算那么悲觀。去年開始,公司通過撥亂反正,優(yōu)化管線、人員,推進核心管線。

相比一些被解散、發(fā)不出工資的biotech,H司的處境還算好的。J總是這家biotech的CEO,自我調侃道,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J總看來,除去創(chuàng)新這個名頭,大部分biotech,本質上仍是創(chuàng)業(yè)維艱的小公司;同時,又因為頭頂“創(chuàng)新”光環(huán),biotech比90%的小公司更難,市場好的時候大家期待更高,市場差的時候大家要求更苛刻。

“因為對我們來說,開槍的機會并不多。一旦公司核心管線被證偽,將會造成信任危機,融資的難度大幅增加?!盝總說,沒錢,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但有時候,biotech也是身不由己。資本的狂熱,市場的期待,一切都在裹挾著整個行業(yè)向前。往往機會都是在這個被迫的過程中才能發(fā)掘,當然也會走不少彎路。

J總向氨基君回顧了他們走過的彎路,以及一些經驗和教訓。

01 “畫餅”有代價

我們在創(chuàng)新藥領域走過最大的彎路,就是開始融資時畫了餅。

當時密集見了十幾個投資機構,但沒有一家愿意投我們的。原因一是管線單薄,二是進度也不算領先。冷靜下來,回過頭去看,以當時我們公司的融資思路,我自己也不會投。

沒辦法,為了迎合資本,或者說是在投資人的期待下,我們也開了多個項目,加了熱門靶點,核心就一點,做大管線,講更大的故事。

后來,錢是融到了,但苦也是自己承受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管線故事都說出去了,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這需要大量流動資金,結果造成我們投了不少錢,但沒融上來錢,反而是拖慢了核心管線的進度。

后來,我們開始撥亂反正,砍掉了很多早期管線,集中所有資源推進核心管線臨床。

這幾年,我們都受到了教育,你以為你懂技術、懂資本,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當時沒有投機心態(tài),沒有被資本沖昏了頭,老老實實做研發(fā)、募資,日子一定比現在好。都怪我們自身戰(zhàn)略的局限性,當然也有市場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

資本對創(chuàng)新藥的沖擊是巨大的,大家都信奉大力出奇跡,那種狂熱氛圍下,你想一槍一個子彈地推進,很難。

創(chuàng)新藥這個最不應該被資本裹挾的行業(yè),也沒能幸免。為了讓投資人買賬,許多科學家不得不成為PPT高手、故事大王。

一些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剛開始融資講的是biosimilar故事,后來發(fā)現這個賽道的商業(yè)價值不夠支撐估值,便臨時打出ADC的牌。

就這樣,公司一路高歌猛進到IPO。放到現在,投資人肯定不會買單的,但回到四五年前,這就是個熱門項目。

02 融資學會“延遲滿足”

必須承認,我們也屬于機會窗口的受益者,雖然沒能成功上市,但是也完成了幾輪融資。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融資估值沒有那么離譜。所以我們現在說要融資,還是能夠得到一小部分投資人的曖昧回應。

如果當時我們也抓住機會,高價融一大筆錢然后IPO,現在日子是不是會過得更好呢?我覺得并不是。

當初特別高估值,找了很多機構,融到很多錢的公司現在過得未必好。有公司融了幾億美金后,拿一半去蓋了樓,錢很快就燒完了;還有公司融資后,大手筆引進管線,license in很多項目……

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藥物研發(fā)是離不開資金的持續(xù)支持的。錢燒完之后怎么辦?肯定是繼續(xù)融資,但問題是,已經燒了這么多錢,有沒有成果?資本環(huán)境這么差,之前的估值又那么高,能不能倒掛估值融資?

很多以前高估值融資的公司,本質上就是斷了后續(xù)融資的路。因為,市場不會一直狂熱,后面就沒有人愿意接你的招了。一些大家熟知的明星項目,很可能已經倒閉或者瀕臨倒閉。

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投資人的錢也是有代價的。

當你拿到第一筆錢的那一刻,緊箍咒就已經套在頭上,而且錢越多,緊箍咒越緊。投資人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希望你能夠完成超過預期的成績。

最近大家都在聊的那家解散公司,主要背景就是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層不滿意,才決定中止運營。這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投資人起訴公司,或是罷免公司管理層的案例,會越來越多的。

回過頭來看,拿錢玩資本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我覺得中小biotech關于資本市場的選擇,還是要謀定而后動。

03 創(chuàng)新要從長計議

大家來創(chuàng)業(yè),是奔著資本來的,還是奔著做藥來的,情況也不用我多說了。

當然,這是環(huán)境造就的。其實有時候也不是公司要怎么做,而是市場、資本、外部形勢的倒逼。

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一開始并不是投機者,尤其是我們這個行業(yè),很多人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可能市場上還沒有人關注這個領域,能看懂技術的投資人更是屈指可數。

但偶然的機遇風口降臨,這個時候你怎么辦?

比如疫情催化的mRNA技術,海外傳導的AI制藥浪潮,都是風口驟降。你不抓住風口,就只能靠邊站。

所以,有些AI制藥公司,也只能在融資計劃書里放衛(wèi)星,公司在啟動天使和風險投資時,也在同步向納斯達克提交招股書。

現在風口過去了,也是我們整個行業(yè)需要反思的時候了。說到底,做藥從來都不是一件能賺快錢的事情,而是徹頭徹尾的苦差事。只是經歷幾年牛市,大家忘記了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的真實面貌。

九死一生也好,十年冷板凳也罷,如果是為了做藥,首要目標應該是成功將1個或多個分子推進到商業(yè)化階段。

那么,當牛市來了、技術火了,我們就要借東風助力研發(fā),但不能飄飄然;當寒冬降臨,則要能夠敏銳地察覺市場變化,盡早儲備糧食過冬。

一句話,創(chuàng)新還是要從長計議。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前車之鑒,一家生物制藥公司來自谷底的反思

中小biotech關于資本市場的選擇,“謀定而后動”才是王道。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氨基觀察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走出了彎路;創(chuàng)新藥本沒有彎路,走的人多了,難免走上了彎路。

H司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作為一家新生代biotech,趕上了創(chuàng)新藥市場紅利,融到了資金,除了沒能成功上市。

現在,H司日子雖緊張,卻不算那么悲觀。去年開始,公司通過撥亂反正,優(yōu)化管線、人員,推進核心管線。

相比一些被解散、發(fā)不出工資的biotech,H司的處境還算好的。J總是這家biotech的CEO,自我調侃道,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J總看來,除去創(chuàng)新這個名頭,大部分biotech,本質上仍是創(chuàng)業(yè)維艱的小公司;同時,又因為頭頂“創(chuàng)新”光環(huán),biotech比90%的小公司更難,市場好的時候大家期待更高,市場差的時候大家要求更苛刻。

“因為對我們來說,開槍的機會并不多。一旦公司核心管線被證偽,將會造成信任危機,融資的難度大幅增加?!盝總說,沒錢,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但有時候,biotech也是身不由己。資本的狂熱,市場的期待,一切都在裹挾著整個行業(yè)向前。往往機會都是在這個被迫的過程中才能發(fā)掘,當然也會走不少彎路。

J總向氨基君回顧了他們走過的彎路,以及一些經驗和教訓。

01 “畫餅”有代價

我們在創(chuàng)新藥領域走過最大的彎路,就是開始融資時畫了餅。

當時密集見了十幾個投資機構,但沒有一家愿意投我們的。原因一是管線單薄,二是進度也不算領先。冷靜下來,回過頭去看,以當時我們公司的融資思路,我自己也不會投。

沒辦法,為了迎合資本,或者說是在投資人的期待下,我們也開了多個項目,加了熱門靶點,核心就一點,做大管線,講更大的故事。

后來,錢是融到了,但苦也是自己承受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管線故事都說出去了,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這需要大量流動資金,結果造成我們投了不少錢,但沒融上來錢,反而是拖慢了核心管線的進度。

后來,我們開始撥亂反正,砍掉了很多早期管線,集中所有資源推進核心管線臨床。

這幾年,我們都受到了教育,你以為你懂技術、懂資本,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當時沒有投機心態(tài),沒有被資本沖昏了頭,老老實實做研發(fā)、募資,日子一定比現在好。都怪我們自身戰(zhàn)略的局限性,當然也有市場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

資本對創(chuàng)新藥的沖擊是巨大的,大家都信奉大力出奇跡,那種狂熱氛圍下,你想一槍一個子彈地推進,很難。

創(chuàng)新藥這個最不應該被資本裹挾的行業(yè),也沒能幸免。為了讓投資人買賬,許多科學家不得不成為PPT高手、故事大王。

一些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剛開始融資講的是biosimilar故事,后來發(fā)現這個賽道的商業(yè)價值不夠支撐估值,便臨時打出ADC的牌。

就這樣,公司一路高歌猛進到IPO。放到現在,投資人肯定不會買單的,但回到四五年前,這就是個熱門項目。

02 融資學會“延遲滿足”

必須承認,我們也屬于機會窗口的受益者,雖然沒能成功上市,但是也完成了幾輪融資。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融資估值沒有那么離譜。所以我們現在說要融資,還是能夠得到一小部分投資人的曖昧回應。

如果當時我們也抓住機會,高價融一大筆錢然后IPO,現在日子是不是會過得更好呢?我覺得并不是。

當初特別高估值,找了很多機構,融到很多錢的公司現在過得未必好。有公司融了幾億美金后,拿一半去蓋了樓,錢很快就燒完了;還有公司融資后,大手筆引進管線,license in很多項目……

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藥物研發(fā)是離不開資金的持續(xù)支持的。錢燒完之后怎么辦?肯定是繼續(xù)融資,但問題是,已經燒了這么多錢,有沒有成果?資本環(huán)境這么差,之前的估值又那么高,能不能倒掛估值融資?

很多以前高估值融資的公司,本質上就是斷了后續(xù)融資的路。因為,市場不會一直狂熱,后面就沒有人愿意接你的招了。一些大家熟知的明星項目,很可能已經倒閉或者瀕臨倒閉。

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投資人的錢也是有代價的。

當你拿到第一筆錢的那一刻,緊箍咒就已經套在頭上,而且錢越多,緊箍咒越緊。投資人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希望你能夠完成超過預期的成績。

最近大家都在聊的那家解散公司,主要背景就是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層不滿意,才決定中止運營。這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投資人起訴公司,或是罷免公司管理層的案例,會越來越多的。

回過頭來看,拿錢玩資本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我覺得中小biotech關于資本市場的選擇,還是要謀定而后動。

03 創(chuàng)新要從長計議

大家來創(chuàng)業(yè),是奔著資本來的,還是奔著做藥來的,情況也不用我多說了。

當然,這是環(huán)境造就的。其實有時候也不是公司要怎么做,而是市場、資本、外部形勢的倒逼。

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一開始并不是投機者,尤其是我們這個行業(yè),很多人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可能市場上還沒有人關注這個領域,能看懂技術的投資人更是屈指可數。

但偶然的機遇風口降臨,這個時候你怎么辦?

比如疫情催化的mRNA技術,海外傳導的AI制藥浪潮,都是風口驟降。你不抓住風口,就只能靠邊站。

所以,有些AI制藥公司,也只能在融資計劃書里放衛(wèi)星,公司在啟動天使和風險投資時,也在同步向納斯達克提交招股書。

現在風口過去了,也是我們整個行業(yè)需要反思的時候了。說到底,做藥從來都不是一件能賺快錢的事情,而是徹頭徹尾的苦差事。只是經歷幾年牛市,大家忘記了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的真實面貌。

九死一生也好,十年冷板凳也罷,如果是為了做藥,首要目標應該是成功將1個或多個分子推進到商業(yè)化階段。

那么,當牛市來了、技術火了,我們就要借東風助力研發(fā),但不能飄飄然;當寒冬降臨,則要能夠敏銳地察覺市場變化,盡早儲備糧食過冬。

一句話,創(chuàng)新還是要從長計議。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