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假如蘋果不造車,會怎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假如蘋果不造車,會怎樣?

選擇確定性的事情,在成功的基礎上緩慢的革新。

文|侃見財經

一家成熟的公司絕對不會在鼎盛時期進行顛覆式創(chuàng)新,那些整天叫囂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公司大抵三五年就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近期,有消息稱蘋果造車團隊已經解散有一段時間了,坊間也傳聞了蘋果造車要“黃”的消息。實際上,蘋果的造車計劃始于2014年,2017年庫克向外界承認了“泰坦計劃”的存在。

蘋果之于造車,絕對不會孤注一擲,庫克也不會像雷軍一樣押注后半生所有的精力去造車,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相比于國際一些互聯(lián)網以及軟硬件大廠,他們似乎并沒有很強烈的造車欲望,也不像我們跨界造車這么激進。

眾所周知,新能源車作為下一個時代的入場券,不少企業(yè)都想搶一張門票,不管有沒有實力。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曾經透露過,現(xiàn)在造車的門檻是400億美元,相比于前幾年的瘋狂,這幾年不斷拉高的行業(yè)門檻也隔絕了很多企業(yè)。加上新能源車行業(yè)也開始了“脫虛向實”,交付量則是一個硬性指標。

目前全球新能源車企業(yè)(新成立而非油車轉型),能正向盈利的就特斯拉一家,且特斯拉也已經十幾年了,并且盈利并不算很驚艷,但好在預期比較好,2021年在全球缺芯的影響下,特斯拉的交付量已經接近100萬輛,未來隨著產能的釋放以及超級工廠的完工,有機構預測2022年特斯拉的交付量將達到140萬輛,因此特斯拉享受高估值無可厚非。

但是,在當下的造車潮流當中,還有另外一個比較奇特的現(xiàn)象,就是有些企業(yè)還卡在量產的檔口,比如賈躍亭的FF、蘋果等企業(yè)。我們觀察這些造車新勢力,他們從立項到造出整車也就短短四五年時間,那么蘋果那么有錢為什么就造不出一輛可以量產的車呢?

實際上,從2015年開始蘋果就成立了汽車研發(fā)中心,方向是無人駕駛智能汽車。有統(tǒng)計顯示,成立一年后,研發(fā)團隊就有上千名工程師,其中300名還是前特斯拉的員工。2017年之后,蘋果的口徑就從整車轉向了自動駕駛系統(tǒng)。

不僅如此,2017年4月蘋果就開始了公共道路的自動駕駛測試,參與的車型包括3輛雷克薩斯RX450h SUV和6名安全司機,這也就解釋了蘋果為什么整車一直落不了地的問題,因為蘋果壓根就沒想落地整車這件事情。

對于蘋果的解釋,外界自然是不信的,認為切入整車是遲早的事情,但外界也恰恰忽略的一個事實。

第一,當下沒有哪家整車企業(yè)能靠著整車獲取豐厚的利潤,就連特斯拉的硬件毛利也大致徘徊在20%左右,而新能源車企之所以取得較高的估值,完全在于駕駛系統(tǒng)以及其他服務,或許利潤最豐厚的部分,一直是蘋果的“傳統(tǒng)”,所以切入整車此時對蘋果來說是不劃算的。

第二,作為手機行業(yè)的領導者,蘋果一家就拿去了行業(yè)60%的利潤,而蘋果的手機硬件、軟件以及電腦等產品的增長這幾年也是非常迅猛的,因此蘋果沒有必要孤注一擲硬要啃下新能源汽車這塊骨頭。

第三,對于公司而言,其從創(chuàng)立開始就天然地具備某種基因,盲目的跨界只能讓公司加速進入衰退期,且蘋果公司對于供應鏈的把控具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因此沒有人比庫克更清晰造車這筆賬了。

綜合而言,我認為盡管外界傳言蘋果造車團隊已經解散,但是對于這種級別的公司,手握千億美元的現(xiàn)金儲備,在加上已經累計了相當的技術,從新切入并非是一件難事,而當下蘋果最為重要的依舊是手機、電腦等硬件,只要平穩(wěn)就不會出錯,我想這也是巴菲特購買蘋果股票的一大原因。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蘋果

6.2k
  • 蘋果將于本周末免費開放Apple TV+流媒體服務
  • 美股收評:納指重回2萬點上方,大型科技股全線上漲,蘋果股價連續(xù)三個交易日續(xù)創(chuàng)新高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假如蘋果不造車,會怎樣?

選擇確定性的事情,在成功的基礎上緩慢的革新。

文|侃見財經

一家成熟的公司絕對不會在鼎盛時期進行顛覆式創(chuàng)新,那些整天叫囂顛覆式創(chuàng)新的公司大抵三五年就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近期,有消息稱蘋果造車團隊已經解散有一段時間了,坊間也傳聞了蘋果造車要“黃”的消息。實際上,蘋果的造車計劃始于2014年,2017年庫克向外界承認了“泰坦計劃”的存在。

蘋果之于造車,絕對不會孤注一擲,庫克也不會像雷軍一樣押注后半生所有的精力去造車,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相比于國際一些互聯(lián)網以及軟硬件大廠,他們似乎并沒有很強烈的造車欲望,也不像我們跨界造車這么激進。

眾所周知,新能源車作為下一個時代的入場券,不少企業(yè)都想搶一張門票,不管有沒有實力。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曾經透露過,現(xiàn)在造車的門檻是400億美元,相比于前幾年的瘋狂,這幾年不斷拉高的行業(yè)門檻也隔絕了很多企業(yè)。加上新能源車行業(yè)也開始了“脫虛向實”,交付量則是一個硬性指標。

目前全球新能源車企業(yè)(新成立而非油車轉型),能正向盈利的就特斯拉一家,且特斯拉也已經十幾年了,并且盈利并不算很驚艷,但好在預期比較好,2021年在全球缺芯的影響下,特斯拉的交付量已經接近100萬輛,未來隨著產能的釋放以及超級工廠的完工,有機構預測2022年特斯拉的交付量將達到140萬輛,因此特斯拉享受高估值無可厚非。

但是,在當下的造車潮流當中,還有另外一個比較奇特的現(xiàn)象,就是有些企業(yè)還卡在量產的檔口,比如賈躍亭的FF、蘋果等企業(yè)。我們觀察這些造車新勢力,他們從立項到造出整車也就短短四五年時間,那么蘋果那么有錢為什么就造不出一輛可以量產的車呢?

實際上,從2015年開始蘋果就成立了汽車研發(fā)中心,方向是無人駕駛智能汽車。有統(tǒng)計顯示,成立一年后,研發(fā)團隊就有上千名工程師,其中300名還是前特斯拉的員工。2017年之后,蘋果的口徑就從整車轉向了自動駕駛系統(tǒng)。

不僅如此,2017年4月蘋果就開始了公共道路的自動駕駛測試,參與的車型包括3輛雷克薩斯RX450h SUV和6名安全司機,這也就解釋了蘋果為什么整車一直落不了地的問題,因為蘋果壓根就沒想落地整車這件事情。

對于蘋果的解釋,外界自然是不信的,認為切入整車是遲早的事情,但外界也恰恰忽略的一個事實。

第一,當下沒有哪家整車企業(yè)能靠著整車獲取豐厚的利潤,就連特斯拉的硬件毛利也大致徘徊在20%左右,而新能源車企之所以取得較高的估值,完全在于駕駛系統(tǒng)以及其他服務,或許利潤最豐厚的部分,一直是蘋果的“傳統(tǒng)”,所以切入整車此時對蘋果來說是不劃算的。

第二,作為手機行業(yè)的領導者,蘋果一家就拿去了行業(yè)60%的利潤,而蘋果的手機硬件、軟件以及電腦等產品的增長這幾年也是非常迅猛的,因此蘋果沒有必要孤注一擲硬要啃下新能源汽車這塊骨頭。

第三,對于公司而言,其從創(chuàng)立開始就天然地具備某種基因,盲目的跨界只能讓公司加速進入衰退期,且蘋果公司對于供應鏈的把控具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因此沒有人比庫克更清晰造車這筆賬了。

綜合而言,我認為盡管外界傳言蘋果造車團隊已經解散,但是對于這種級別的公司,手握千億美元的現(xiàn)金儲備,在加上已經累計了相當的技術,從新切入并非是一件難事,而當下蘋果最為重要的依舊是手機、電腦等硬件,只要平穩(wěn)就不會出錯,我想這也是巴菲特購買蘋果股票的一大原因。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